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姿勢反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姿勢反射是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姿勢反射是指中樞神經系統調節骨骼肌的肌緊張或產生相應的運動,以保持或改正身體空間的姿勢反射活動。

牽張反射、對側伸肌反射就是最簡單的姿勢反射。此外還有比較複雜的姿勢反射,例如狀態反射、翻正反射、直線或旋轉加速運動反射(見感覺器官章)等。

狀態反射

頭部在空間的位置改變以及頭部與軀幹的相對位置改變時,可以反射性地改變軀體肌肉的緊張性,這種反射稱為狀態反射。狀態反射包括迷路緊張反射與頸緊張反射兩部分。迷路緊張反射是指內耳迷路的橢圓囊和球囊的傳入衝動對軀體伸肌緊張性的調節反射。在去大腦動物實驗中見到,當動物仰臥時則伸肌緊張性最高,而當動物俯臥時則伸肌緊張性最低。這是由於不同頭部位置會引致內耳迷路不同刺激的結果而造成的。頸緊張反射是指頸部扭曲時,頸椎關節韌帶或肌肉受刺激後,對四肢肌肉緊張性的調節反射。實驗證明,頭向一側扭轉時,下頦所指一側的伸肌緊張性加強;如頭後仰時,則前肢伸肌緊張性加強,而後肢伸肌緊張性降低;如頭前俯時,則後肢伸緊張性加強,而前肢伸肌緊張性降低,人類在去皮層僵直的基礎上,也可出現頸緊張反射;即當頸扭曲時,下頦所指一側上肢伸直,而對側上肢則處於更屈曲狀態(圖10-34)。在正常人體中,由於高級中樞的存在,狀態反射常被抑制不易表現出來。

翻正反射

正常動物可保持站立姿勢,如將其推倒則可翻正過來,這種反射稱為翻正反射。如將動物四足朝天從空中掉下,則可清楚地觀察到在下墜過程中,首先是頭頸扭轉,然後前肢和軀幹跟着也扭轉過來,最後後肢也扭轉過來,當下墜到地面時由四足着地。這一翻正反射包括一系列反射活動,最先是由於頭部位置不正常,視覺與內耳迷路感受刺激,從而引起頭部的位置翻正。頭部翻正以後,頭與軀幹的位置關係不正常,使頸部關節韌帶或肌肉受到刺激,從而使軀幹的位置也翻正。

旋轉運動反射:人體在主動或被動發生旋轉運動時,或身體向前後,左右傾倒時,出現一種調節軀體運動的反射活動。

直線運動反射:人體在主動過或被動發生直線加速度運動時發生肌肉張力重新調配的反射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