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廉·巴勒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廉·巴勒斯
出生 1914
國籍 美國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赤裸的午餐》



威廉·巴勒斯(1914-1997)[1]

美國作家,

艾倫·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及傑克·凱魯亞克同為「垮掉的一代」文學運動的創始者。

巴勒斯的晚年主要和金斯伯格在演藝界玩耍搗亂,

創作了不少通俗歌曲,甚至被一些年輕人奉為朋克搖滾宗師。

巴勒斯晚年還演過電影,作畫出售,

並且為耐克運動鞋在電視上做廣告,幾乎無所不為。

在金斯伯格逝世後的4個月,巴勒斯心臟病發,離開人世。

中文名: 威廉·巴勒斯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914

逝世日期: 1997

職   業 :作家


人物履歷

1943年,艾倫·金斯伯格剛認識巴勒斯 ,巴勒斯整整大他一輪。29歲的他,已經閱歷豐富。他在哈佛大學獲英語博士學位,後來一度研究人種和人類學。巴勒斯還曾參過軍,在芝加哥做過酒吧侍者、私人偵探,有時與盜賊為伍。

1946年,在和凱魯亞克等人的小圈子解散後,他帶着情婦移居德克薩斯州,在那兒置地開辦農場。

1953年,巴勒斯根據自己的吸毒經歷寫出「垮掉」風格的小說《癮君子》,開始引起美國文學界的注意。

1959年,巴勒斯終於在 Maurice Girodias的幫助下發表了《赤裸的午餐》。作品原題《赤裸的情慾》(Naked Lust)。金斯伯格閱讀原稿時,因字跡太潦草,誤讀為《赤裸的午餐》(Naked Lunch)。兩人都認為這個題目「更愜意」,就定下來了。這本小說主要講述的也是作者漫遊、吸毒、性愛等經歷。《Naked Lunch》被普遍認為是威廉 ·巴勒斯的成名作。[2]

1966年威廉 ·巴勒斯前赴倫敦求醫於戒毒專家Dr. Dent。該醫生掌握一種特殊的「酒窩療法」。

1974年,艾倫·金斯伯格幫巴勒斯在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找到一份講師工作。巴勒斯主講Creative Writing。巴勒斯不久以後戒除毒癮。

1981年,巴勒斯搬家至堪薩斯州的勞倫斯城(Lawrence),並在那裡一直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1984年他與Viking Press(美國一家出版公司)簽署了一項出版合同,這個合同使他的小說版權有了新的歸主,包括他在1953年那本未發表的《Queer》。由於這次的版權收入,他花29000美元購買了一個小平房。在艾倫·金斯堡的屢次推介之後,

1983年得以在著名學校American Academy and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供職,

1983年5月參加了就職儀式。美國詩人、畫家評論此事:威廉·巴勒斯的就職印證了德國哲學家 Herbert Marcuse的著名觀點----「資本主義對曾經的被排擠者有着強大的包容力。」

1997年8月2日晚6:50巴勒斯死於勞倫斯,享年83歲。他被埋葬於Bellefontaine公墓的38.690310° N ,90.231720° W(地理坐標)。死後,記錄了其整個生涯的作品合集《Word Virus》以及記錄其生前最後幾個月的採訪語錄〈Last Words〉相繼出版。巴勒斯的晚年主要和金斯伯格在演藝界玩耍搗亂,創作了不少通俗歌曲,甚至被一些年輕人奉為朋克搖滾宗師。巴勒斯晚年還演過電影,作畫出售,並且為耐克運動鞋在電視上做廣告,幾乎無所不為。

人物作品

巴勒斯被譽為美國後現代主義創作的先驅之一,作品頗豐,其代表作品有:具有濃厚自傳色彩的《販毒者》(1953)、

在美國招惹審判風波的《赤裸的午餐》(巴黎,1959;紐約,1962)、

60年代使用剪裁手法的實驗三部曲《軟機器》(巴黎,1961)、《爆炸的票》(巴黎,1962)、《新星快車》(紐約,1964)、70年代的《野孩子》、《終結者》、《聖人港》及80年代的另一三部曲《紅色夜幕下的城市》、《死路之處》、《西部土地》等等。其中,《赤裸的午餐》最為人所知。除了文學創作以外,他還舉辦過個人畫展,也曾與人合作拍過電影,灌制過CD。

主要經歷

威廉 ·巴勒斯在早年時期於哈佛大學的文學藝術學院學習,並獲得學位。在他快畢業的時候,他的父母決定每月提供200美圓的補貼。這筆補貼在當時是筆相當的數目,也使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探索,為其藝術領域的成功奠定基礎。

威廉 ·巴勒斯開創過一種新的舞台表演----- reading tours。在酒吧中,由樂隊為其演奏背景音樂,由他來朗讀某些詩文或是故事,這種新的表演形式很快被大眾接受,威廉 ·巴勒斯也因此得到一定的經濟保障。

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其祖父是美國第一台加算機的發明者,母親是南北戰爭中南方著名將領羅伯特·李的嫡系後裔。畢業於哈佛大學的他,生性內向、少言而敏感,卻對槍支和毒品有着不可抑制的好奇心。

1944年他因攜帶毒品在紐約被捕,

1947年在得克薩斯因酒後駕車與公共場合猥褻罪再次被捕,

1951年在墨西哥因親手槍殺了自己的妻子瓊再次入獄。同時,他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同性戀者。巴勒斯是個在當時引起爭議的人物。

名人軼事

1961年金斯伯格與格里戈里·柯索(Gregory Corso)為某雜誌對巴勒斯進行了一次專訪,當金斯伯格問及該採取什麼步驟才能使意識擺脫控制獲得解放時,他回答說,首先是沉默,我們要使自己遠離文字,為了做到這一點,可以用其他表達方式來取代詞語與概念,比如顏色。可以將詞語轉換成顏色,用顏色來表達意義。換句話說,人類必須遠離語言形式來獲得意識。

科索又問道,具體該如何採取這一步驟呢?巴勒斯回答說這正是他在做的。第一步要脫掉舊的盔甲,因為文字已經深入到你的內心……(註:William Burroughs El Hombre Invisible,p. 135.)

不知所措的讀者在碰到類似《寒春新聞》等小說時,判斷力的標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思維慣式失去意義,用後現代主義理論的話語來描述:「元敘述」被徹底地顛覆,總體性隨之喪失,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該如何正確認識這種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創作呢?換句話說,後現代主義創作的合法性何在呢?

有趣的是,巴勒斯的創作實踐與著名的後現代批評家讓-弗·利奧塔的理論不謀而合。關於語言,利奧塔特別欣賞維特根斯坦對「語言遊戲」概念的描述,不同的話語類型就像是不同的「語言遊戲」,各自遵循着不同的遊戲規則。

隨着總體性的喪失,利奧塔指出:「大多數人都不再懷念失去的敘事。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墮入了蠻荒狀態。拯救他們的是這麼一種意識:合法性只能來自於他們自己的語言實踐和交流互動中。在這種情況下,判斷的標準從何而來?利奧塔認為,判斷的能力不是依靠遵循某種標準,在無標準的狀態下,思想呈現出開放的姿態,它可以躲避由標準帶來的思想共識(consensus),由此躲避思想共識帶來的總體性觀念,並最終躲避總體性包含的壓迫性——這正是巴勒斯孜孜以求的。利奧塔強調說,藝術不是以還原的方式模擬願望滿足過程,而是通過形象的作用達到一種解構作用,這種解構導致一種難以表述的窘境,一種辭不達意、閃爍不定的狀態,在正常意識狀態下不能容忍的衝動、意願堂而皇之地進入到意識領域,藝術拋掉了和諧的、令人感到欣慰的、熟悉的東西,「以暴露那些丑的、令人不安的、陌生的、無形式的、代表着無意識混亂的那些東西」。

《赤裸的午餐》便曾被一位名叫約翰·溫的評論家貶為一堆垃圾,根本不值再看第二眼。在利奧塔看來,這樣的藝術作品已經超越了美醜的範疇。對既定形式的否定,在暴露中的追求,由於無意識混亂的本質,這種否定與暴露註定將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由此,藝術進入到表現與追求極限的層次,從而站在哲學的位置上。(註:秦喜清,《讓—弗·利奧塔 獨樹一幟的後現代理論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第66頁。) 後現代的藝術家正是站在哲學家的位置上的。

視頻

LouBardel美國文學課|朋克偶像的偶像威廉巴勒斯WilliamBurroughs

威廉巴勒斯 x The doors 詩朗誦舞台表演


Lou Bardel美國文學課|朋克搖滾偶像的偶像: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

參考資料

  1. [威廉·巴勒斯  https://www.douban.com/tag/%E5%A8%81%E5%BB%89%C2%B7%E5%B7%B4%E5%8B%92%E6%96%AF/?focus=movie 威廉·巴勒斯],豆瓣
  2. 威廉·巴勒斯的窮街陋巷豆瓣讀書網,2018-07-23 23: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