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廉·巴特勒·葉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廉·巴特勒·葉慈 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譯「葉芝」。出生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不遠的山迪蒙(Sandymount)。是約翰·巴特勒·葉芝蘇珊·瑪麗·波列芬的大兒子。[1]

愛爾蘭詩人、劇作家,神秘主義者。是20世紀最偉大的英語詩人。

葉慈是愛爾蘭凱爾特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的創建者之一。他不僅僅是艾比劇院的決策者之一,也曾擔任愛爾蘭國會參議員一職。

葉慈十分重視自己的這些社會職務,是愛爾蘭參議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奮者。

1922年,開始擔任參議員長達六年。

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獎。獲獎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藝術化且洋溢著靈感的詩作表達了整個民族的靈魂」。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的說法,葉芝被選為「他一生的靈感詩,以高度藝術性的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

1925年,發表了一首短詩《瑞典之豐饒》,以表達感激之情。

1925年,葉慈出版了一本嘔心瀝血的散文作品《靈視》,其中他推舉柏拉圖、布列塔諾以及幾位現代哲學家的觀點來證實自己的占星學、神秘主義及歷史理論。

1934年,他和拉迪亞德·吉卜林共同獲得歌德堡詩歌獎。

1939年1月28日,在法國Roquebrune-Cap-Martin逝世。他去世後不久,《最後的詩歌和兩個戲劇》的出版,被公認為20世紀西方主要詩人。

早年

1877年,威廉·葉慈進入葛多芬小學(Godolphin),並在那裡學習了四年。不過威廉似乎並不喜歡在葛多芬的這段經歷,而且成績也並不突出。

1880年,葉慈全家於底遷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其後搬到位於郊外的皓斯(Howth)。在皓斯的時光是葉慈重要的發展階段。皓斯周圍是丘陵和樹林,相傳有精靈出沒。葉慈家雇了一個女僕,是一個漁人的妻子,她熟知各類鄉野傳奇,娓娓道來的神秘冒險全都收錄在後來出版的《凱爾特曙光》裡。

1881年10月,葉慈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學(Erasmus Smith)繼續他的學業。他父親的畫室就在這所學校附近,於是葉慈經常在那裡消磨時光,並結識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藝術家和作家。在這段時間裡,葉慈大量閱讀莎士比亞等英國作家的作品,並和那些比他年長許多的文學家、藝術家們討論。

1883年12月,中學畢業,其後他便開始了詩歌的創作。

1885年,葉慈在《都柏林大學評論》上發表了他的第一部詩作,以及一篇題為《賽繆爾·費格森爵士的詩》的散文之後,他很快就放棄了藝術學校從事其他工作。

1884年到1886年,他就讀於位於基爾岱爾大街的大都會藝術學校(今愛爾蘭國家美術與設計學院的前身)。

詩人職業起點

在開始進行詩歌創作之前,葉慈便已經嘗試將詩歌和宗教觀念、情感結合起來。後來,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時候曾說過「……我認為……如果是一種強大且悲天憫人的精神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宿命,那麼我們便可以通過那些融合了人的心靈對這個世界的欲望的詞句來更好的理解這種宿命」。

葉慈早年的詩作通常從愛爾蘭神話和民間傳說中取材,其語言風格則受到拉斐爾前派散文的影響。

這一時期,雪萊的詩對葉慈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後來的一篇關於雪萊的文章中葉慈寫道:「我重讀了《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在世界上的所有偉大著作之中,它在我心裡的地位比我預想得還要高得多。」

葉慈早期還受到彼時愛爾蘭著名的芬尼亞組織(Fenian)領袖約翰·奧里亞雷的影響。詩人晚年曾說,奧里亞雷是他所見最「風流倜儻的老人」,「從奧里亞雷的談話以及他借我或送我的愛爾蘭書籍中,成就了我一生的志業。」在奧里亞雷的介紹下,葉慈認識了道格拉斯·海德約翰·泰勒。海德於1893年成立蓋爾語聯盟(Gaelic League),致力於保存並增加愛爾蘭語言的使用。

葉慈的第一首重要詩作是《雕塑的島嶼》,是一首模仿埃德蒙·斯賓塞詩作的夢幻般的作品。這首詩發表在《都柏林大學評論》上,其後沒有再版。

葉慈第一部公開出版的作品是一本小冊子《摩沙達:戲劇化的詩》。這篇文章也同樣在《都柏林大學評論》上發表過,而且只是由他的父親出資印刷了100冊。

1887年,葉慈的家庭於重新搬回倫敦。

1890年,葉慈和歐那斯特·萊斯(Ernest Rhys)共同創建了「詩人會社」。這是一個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詩人們組成的文學團體。

葉慈的繆斯女神

1889年,他結識了美麗的女演員莫德·貢納(Maud Gonne)。後來莫德成為愛爾蘭獨立支持者,這位革命婦女多年來一直是葉慈的繆斯女神。他甚至幾次向她求婚,但她拒絕了他。

當你老了[2]

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full of sleep

當你老了,白髮蒼蒼,睡思昏沉,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在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慢慢讀,回憶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回憶它們過去的濃重的陰影;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多少人愛你年輕歡暢的時候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出於假意或真心地愛慕你的美貌,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愛你老去的容顔的痛苦的皺紋。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躬身在紅光閃耀的爐火旁,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淒然的低語,愛爲何消逝,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在頭頂的山上他緩緩踱著步子,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將臉隱沒在了群星之中。[3]

相關背景介紹

1889年1月30日。23歲的葉慈第一次遇見了美麗的女演員莫德·貢納她時年22歲,是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莫德·貢納不僅美貌非凡,苗條動人。

葉慈對於莫德·貢納一見鍾情,而且一往情深,葉慈這樣描寫過他第一次見到莫德·貢納的情形:「她佇立窗畔,身旁盛開著一大團蘋果花;她光彩奪目,仿佛自身就是灑滿了陽光的花瓣。」葉慈深深的愛戀著她,但又因爲她在他的心目中形成高貴形象而感到無望,年輕的葉慈覺得自己「不成熟和缺乏成就」,所以,儘管戀情煎熬著他,但他尚未向她進行表白,一則是因爲羞怯,一則是因爲覺得她不可能嫁給一個窮學生爲妻。

莫德·貢納一直對葉慈若即若離,

1891年7月,葉慈誤解了她在給自己的一封信的訊息,以爲她對自己做了愛情的暗示,立即興衝衝的跑去第一次向莫德·貢納求婚。她拒絕了,說她不能和他結婚,但希望和葉慈保持友誼。此後莫德·貢納始終拒絕了葉芝的追求。

1892年,葉慈將他的電視劇《凱瑟琳伯爵夫人》獻給了莫德·貢納。

1903年,嫁給了愛爾蘭軍官麥克布萊德少校,這場婚姻後來頗有波折,即使在婚事完全失意時,依然拒絕了葉慈的追求。儘管如此,葉慈對於她的愛慕終身不渝,因此,難以排解的痛苦充滿了葉芝人生的很長一段時間。

葉慈對於莫德·貢納愛情無望的痛苦和不幸,促使葉慈寫下很多針對莫德·貢納的詩歌來,在數十年的時光裡,從各種的角度,莫德·貢納不斷激發葉芝的創作靈感;有時是激情的愛戀,有時是絕望的怨恨,更多的時候是愛和恨之間複雜的張力。

《當你老了》、《他希望得到天堂中的錦繡》、《白鴿》、《和解》、《反對無價值的稱讚》……都是葉慈爲莫德·貢納寫下的名篇。

神秘主義的影響

葉慈一生都對神秘主義和唯靈論有濃厚的興趣。[4]

1885年,葉慈和一些朋友創立了「都柏林秘術兄弟會」。這個組織在6月16日召開了第一次集會,葉慈是領袖。同年,都柏林的神智學會館在通靈法師婆羅門·摩西尼·莎特里的組織下正式開放,葉慈於次年參加了他的第一次降神會。後來,葉慈沉溺於神秘主義和通靈術之中不能自拔。

1900年,他甚至成為「黃金黎明協會」的領袖。

1890年,葉慈參加了這個組織。在結婚以後,葉慈夫婦曾經嘗試過風靡一時的無意識寫作。

名詩《麗達與天鵝》

西方主流的文學史將《麗達與天鵝》作為象徵主義詩歌里程碑式的作品。

葉慈的神秘主義傾向在他的名詩《麗達與天鵝》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這首短詩從希臘神話中取材,講述得是宙斯幻化成天鵝與美女麗達結合併生下兩個女兒的故事(一是著名的海倫,引發了特洛伊戰爭;一是克呂泰涅斯特拉,希臘軍隊統率阿伽門農的妻子)。

這一母題在西方文學藝術作品中曾反覆出現。關於葉慈創作這首名作的初衷,西方評論界曾有過各種不同的詮釋和解讀,有的認為是「歷史變化的根源在於性愛和戰爭」,有的則認為是「歷史是人類的創造力和破壞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葉慈的神秘主義思想形成過程里,凱薩琳·泰楠的影響不可謂不大。泰楠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葉慈早年和她過從甚密。正是在泰楠的影響下,葉慈頻繁的參加各類神秘主義組織的活動。泰楠一生都很仰慕葉慈的才華,而葉慈卻在後來逐漸疏遠了她。

葉慈的神秘主義傾向受印度宗教的影響很顯著,晚年甚至親自將印度教《奧義書》譯成英文。

通靈學說和超自然的冥思則成為葉慈晚期詩歌創作的靈感來源。一些批評家曾抨擊葉慈詩作中的神秘主義傾向,認為其缺乏嚴謹和可信度。W·H·奧登就曾尖銳的批評晚年的葉慈為「一個被關於巫術和印度的胡言亂語侵占了大腦的可嘆的成年人的展覽品」。然而正是在這一時期,葉慈寫出了他一生中很多最不朽的作品。

1925年,出版《靈視》。若想理解葉慈晚年詩作的奧妙,就必須要深入他於這本書中的神秘主義思維體系。

今天,人們通過閱讀這本書來理解葉慈後期的詩作,卻不把它當作一本宗教或哲學的著作。

家庭

妻子

1917年,與喬治·海德·里斯(Georgie Hyde-Lees)結婚。

女兒

安妮

兒子

威廉·邁克爾

早期作品

1880年代中期出版了他的第一批作品,它們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與夢幻般的氛圍。

1893年,《凱爾特的薄暮》- 散文集

1889年,出版了詩集《烏辛之浪跡及其他詩作》。這是葉慈風格成熟之後也仍未否定過的第一部作品,取材於愛爾蘭古代勇士的傳說和神話故事。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葉慈以後詩作的主題風格:追求冥思的生活抑或追求行動的生活。這本詩集的前八首抒情詩和歌謠的主題,是源自葉慈少年時代對印度人及阿爾卡迪亞世外桃源的想像——神祇與女神、王子與公主、殿堂、孔雀與神秘的蓮花等等。詩歌中流露出明顯的浪漫主義和拉斐爾前派的痕跡。

1892年,《凱瑟琳伯爵夫人》

1892年,《神秘的玫瑰》

1894年,《葦間風》

1907年,《迪爾德雷》- 戲劇。

後期重要作品

1917年,《在庫爾的野天鵝》

1925年, 《異象》

影響力的作品

1928年,《塔》

1932年,《也許音樂和其他詩詞》

華文翻譯出版

在台灣的出版

黃美序/譯,《葉慈戲劇選集》,台北市:驚聲,1970年。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葉慈(1923)/雷夢德(1924)》,台北市:書華出版,1981年。

周英雄、高大鵬/譯,《葉慈詩選》,台北市:遠景,1982年。

楊銘塗/譯,《古哈嵐傳奇》,台北市:文鶴,1985年。

顏元叔/主編,《葉慈戲劇選集》,台北市:淡江大學,1989年。

楊牧/編譯,《葉慈詩選》,台北市:洪範,1997年。

傅浩/編譯,《葉慈詩選》,台北市:書林,2000年。

傅浩/編譯,《葦叢中的風:葉慈詩選》,台北市:書林出版,2007年。

袁可嘉/譯,《請輕輕踩我的夢:葉慈詩集》,台北市:遊目族,2014年。

陳珮瑄/譯,《尋味葉慈故事選:紅髮翰拉漢/神祕玫瑰/玫瑰煉金術》,台北市:寂天,2017年。

在中國的出版

《葉慈詩集》(全3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葉慈詩選》,時代文藝出版社,2007年。

《葉慈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李靜/譯,《葉慈詩歌:靈魂之舞》,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殷杲/譯,《凱爾特的薄暮》,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碧瀅/譯,《凱爾特的薄暮》,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田偉華/譯,《凱爾特的薄暮》,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文羽風/譯,《凱爾特的曙光》,譯言古登堡電子版,2019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