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廉·貝弗里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威廉·貝弗里奇 (William Beveridge,1879年3月5日-1963年3月16日),英國經濟學家,是福利國家的理論建構者之一,他於1942年發表《社會保險報告書》(Report on Social Insurance),也稱《威廉·貝弗里奇報告》,提出建立「社會權利」新制度,包括失業及無生活能力之公民權、退休金、教育及健康保障等理念。他是自由主義者,主張市場經濟,也深刻地受費邊社提倡的社會主義影響。他於1944年發表《自由社會的全面就業》一書,主張有國家及市場導向的私人企業來聯合運作,對當代社會福利政策及健保制度深具影響,早期基督教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校友。

古希臘時期,君士坦丁堡被稱為拜占庭,拜占庭帝國之名便來源於此[1]。拜占庭帝國從來不是這個國家的國名,只是史學界為了區分同時存在的「神聖羅馬帝國」而對東羅馬帝國的一個稱呼,也是對東羅馬帝國典型的希臘文化特點[2]的概括。

簡介

貝弗里奇早年是失業保險領域的權威,曾在英國貿易部新設立的勞工介紹所擔任所長,隨後在糧食部擔任常任秘書長。在1919到1937年期間,他擔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理事,之後被選作牛津大學大學學院的院長。他在失業和社會保障領域有許多著作,其中最出名的有《工業的難題》(1909)、《社會主義下的規劃》(1936)、《自由社會的全面就業》(1944)、《保障的支柱》(1943)等。

Glennerster(1955,20-2)指出,貝弗里奇的對社會事務的關心和興趣是在牛津大學時培養起來的,和許多與他同一時代的青年一樣,他也進入了倫敦東部的湯恩比館學習。湯恩比館建立於1884年,是為了讓那些有着社會意識,關心社會事務的年輕人發現關於貧窮的第一手資料,湯恩比館也為他們提供一些到真正的環境中實習的機會。這種在東部早期的與貧困的直接面對的經歷,使他對解決失業問題和給那些上由於上了年紀或者沒有工作的人某種形式的收入,從而維持生活這兩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興趣影響了他的一生。他對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Booth和其他一些人的計劃——以稅收為來源作為對老年人的養老金持否定態度。德國之行使他看到了捐助政策的優點。他對這一原則持堅定不移的態度。在1911年的失業保障法案的制定中,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他於1924年寫的一本名叫《為一切保障》的小冊子中,包含了絕大部分後來出現在他1942年寫的報告中的基本觀點。

視頻

威廉·貝弗里奇 相關視頻

天主教-認識我們的天父(下)-余鵬神父
天主教教義講座——01論天主的存在A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