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廉 燕卜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廉 燕卜蓀William Empson,(1906年9月27日-1984年4月15日)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霍頓。英國評論家和詩人,對20世紀文學批評的巨大影響及其理性態度而聞名。善於形而上學的詩歌。

威廉 燕卜蓀一一生的詩作不多,1955年出版的《詩歌全集》僅收錄作品五十餘首。其創作深受T.S 艾略特的影響。文字簡單、純樸,韻律活潑明快,但內容卻深奧晦澀。

他的成名作為《朦朧的七種類型》,此書是文學理論流派(被稱為「新批評家」)的基礎之一。

生平

1925年,入劍橋大學的抹大拉學院念數學,並開始以劇作家和詩人揚名。

師從IA理查茲(IA理查茲)。他的第一首詩在此期間出版。

1935年,燕卜蓀出版的詩集,其中幾節經文是在他還是一個大學生的時候寫的,反映了他對科學和技術的了解,他在對人類的大部分悲觀評估中將其用作隱喻。儘管受到約翰·多恩(John Donne)的影響,但他提供了一些解釋性的註釋,但這些詩都是個人的,政儘管在1930年代對政治有所關注。

1930年,出版《《朦朧的七種類型》》。

1931年到1934年,在日本東京文理科大學教授英國文學。

1935年,出版《牧人的某些版本》中較長的文本上,並在《複雜詞的結構》(1951)中進一步闡述了該方法,他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語言,社會,政治和心理方面。

1937年-1939年,燕卜蓀先後在北京大學西語系和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講授英國文學。「燕卜蓀」這是他在中國教學期間為自己取的一個中國名字。在這期間,燕卜蓀開始寫作後來成為他——他講授的英國當代詩歌對中國20世紀四十年代現代主義在昆明的興起影響巨大。[1]

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英國廣播公司的中文編輯。

1947年至1952年,回到北京國立大學任教。[2]

1953年,在謝菲爾德大學擔任英語文學教授。

1971年,退休。成為謝菲爾德大學名譽教授。

1979年,被封為爵士。

1984年4月15日,去世享年77歲。

最著名的著作

《朦朧的七種類型》

《朦朧的七種類型》,(1953年修訂)是20世紀上半葉最有影響力的批判著作之一,本質上是對詩歌文本的仔細研究。

這本書的特殊貢獻是他建議:即單詞使用中的不確定性或含義的重疊可能是詩歌的豐富而不是過錯,他的書中充斥著許多例子。

這本書為有影響力的批判學校奠定了基礎,該學校被稱為新批評家,儘管燕卜蓀從未與新評論家無視作者意圖的嘗試結盟。

在《朦朧的七種類型》中,試圖通過隔離文本的語言特性來增強讀者對詩歌的理解。他建議詩歌中的單詞或參考詞通常含糊不清,如果連貫呈現,則具有多種含義,可以豐富讀者對作品的欣賞。他認為,詩歌中認知和音調含義的複雜性構成了讀者情感反應的基礎。

這本書是文學理論流派(被稱為「新批評家」)的基礎之一。

然而他對中國學術界有一層特殊意義,那就是他曾經在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學講學過,講授的課程有「現代英國詩歌」和「莎士比亞」。[3]

論文

《朦朧的七種類型》

《複雜詞的結構》

《彌爾頓的上帝》

《田園詩的幾種類型》

詩集

《風雲》(1940年)

《詩歌全集》(1949年; 1955年修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