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恩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恩麐
出生 (1893-03-26)1893年3月26日
江蘇省高郵縣城
逝世 1961年9月23日(1961-09-23)(68歲)
教育程度 復旦大學
職業 棉作科學家
知名於 農業教育家和棉花專家
中國棉產改進事業先驅者
知名作品棉花育種之研究

孫恩麐,字玉書,1893年8月26日生於江蘇省高郵縣城。幼年喪父,由慈母教養成人。6歲時開始讀私塾,學習古漢語。他自幼喜愛花卉,八九歲時每天要花二三小時培植花卉,家中經常栽育花草數十盆,供觀賞消遣,從而使他對種植業逐漸發生了興趣。1906年他遵母囑隨叔兄到上海復旦大學學習。1911年畢業後赴北京考取公費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遂決心走「科學救國」之路。三年學習成績優異,名列前三名。1914年與錢天鶴等80餘人同行赴美,在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學習,4年課程3年全部學完。1917年在該院畢業並獲得榮譽獎狀。後又轉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農學研究所攻讀棉花專業,1918年獲碩士學位,在我國留學生中他是該專業第一人。論文為《棉花育種之研究》。畢業後由顧維鈞指派做為中國唯一代表參加了那時召開的國際旱農會議。在美期間,深感美國的棉花生產有許多地方可供國內借鑑:從棉種看,美國為陸地棉,而國內則沿用中棉;從耕作制度看,美國為三年輪作制,而我國則為一年一熟或一年兩熟制。他認為,中國的植棉業應更換棉種,以陸地棉代替中棉,並以此為基礎,研究制定適合我國棉花生產的栽培技術和耕作制度。 [1]

執教生涯

1918年初回國,先在江蘇第一農校任教,一度兼校長,不久便到南京東南大學農科擔任教授。1920年籌辦東南大學暑期植棉講習會,開始講授棉花專業課程。不論在農校或在東大,他都要求師生從事研究工作,老師要有一項專長,青年教師更應研究與推廣並重,以聯繫實際熟悉生產。他特別重視實際操作,經常親自帶領學生到現場實習,從耕地、播種、施肥、治蟲到收穫、脫粒他都和學生一起勞作。那時學生每2—4人為一組,備有1頭牛和全套農具以便實習。經過這樣嚴格的實踐訓練,培養了一批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青年科學家。馮澤芳、胡競良等知名學者都是他的得意門生。那一時期,國內棉花田間試驗方法極為粗放,為此他特意撰著《棉作栽培試驗》一冊,作為實施指南,並親自領導東大所屬各棉場的栽培試驗。

有關棉花的著作

孫恩麐開始接觸我國棉花生產和研究時,就十分關心中國棉業的發展問題。早在1921—1922年間他就撰寫了《改良推廣中國棉作應取之方針論》、《棉作試驗及事業》、《我國棉業問題之重大及其改進方法》、《改良推廣全國棉作計劃書》等文章。他一回國就積極主張引進美棉,1919年在《中華農學會報》上發表了《輸入美棉之研究》,《美棉栽培簡法》等文章,注意到良種良法要相互配合的問題。可以說,他是我國普及陸地棉的先驅,並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

1933年,全國經濟委員會為集中金融、農業、工業的力量,促進棉產事業的改進和發展,設立了棉業統制委員會,孫恩麐任委員。1934年,該會在南京設立中央棉產改進所,他任所長,領導各省從事棉花科研與推廣工作。他精心設計、組織和在有關方面的協作下實施了《全國原棉設施綱要》,致使1936年全國棉產實現自給,年產皮棉85萬噸,創全國歷史最高紀錄。

抗戰期間的工作成就

1937年「七七」事變,中央棉產改進所併入中央農業實驗所棉作系,孫恩麐任主任。翌年初,他隨所西遷,取道武漢抵達重慶。當時鄒秉文和他商量在危難之中如何保全農業科技力量的大計,他們倡導各省農、林、牧、漁等場、站、所,合成一體,以便集中力量發揮綜合作用。這個建議得到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先生的支持。孫恩麐被聘為第一任湖南省農業改進所所長。該所當時薈萃了各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為周干,周泳曾、白思九等30餘人,連同原有專家周聲漢、李勤吾等共有280多人,其工作重點就是增產糧食。他們除充實原有稻場外,還建立了常德、澧縣等5個棉場及園藝場、軋花廠等。湖南省農業改進所在8年抗戰期間遷移了9次,但大家仍能不斷克服困難,堅持研究與推廣工作,這與孫恩麐的領導有方,能夠團結大家各盡所能,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他們編印《湖南農業》月刊,《湘農訊》半月刊,開展科普宣傳和技術推廣。這一段時間,不僅湖南糧食達到自給,棉花產量得到提高,而且培育出勝利釉、萬利秈、南特秈等水稻新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這在戰火紛飛、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成績。

抗戰後工作情況

抗戰勝利後,1946年農林部恢復設立棉產改進處,孫恩麐任處長。為了振興我國棉產事業,他在《中國棉訊》卷首發表了題為《泛論吾國棉產改進事業》一文,列舉推廣良種,舉辦棉貸、提高單產、防病治蟲,設立軋花廠及運銷機構、實施原棉分級、加強試驗研究等7項工作任務,做為全國從事棉花生產、科研、推廣人員的努力目標。他自從1918年回國投身中國棉產改進事業以來,直至1948年這一段時期內,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有關棉花和棉業的文章,為此,1949年中國棉業出版社出版了《孫恩麐先生棉業論文選集》,這是我國棉業的重要歷史文獻之一。

1948年末,淮海戰役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已朝不保夕,農業界的部分人士相繼南下,取道廣州轉赴台灣。有關方面也動員孫恩麐去台,均被他婉言謝絕。此刻他向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張治中、邵力子表明態度,要審時度勢,以「和為貴」。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他即與棉改處北平分處負責人舒聯瑩聯繫,願立即繞道北上,投奔解放區。後來經軍代表方悴農同志告知:一、南京解放指日可待,不必先來;二、鎮定應變,穩定人心,特別是技術人員;三、護產鬥爭,謹防儀器、良種、圖書,物資被破壞。為此,他始終堅守崗位,直至南京解放,棉改處的全部財產完整無缺地回歸人民的手中。6月4日他主持召開了建國後的第一次棉花增產工作座談會。會後整理成《我們對於改進全國原棉生產事業的意見》(會議紀要),做為今後一個時期內的奮鬥目標,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重視。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派統戰部長劉尊棋專程拜會孫恩麐表示鼓勵與慰問。其後,孫恩麐即赴北平出席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奉調來京任農業部工業原料司司長。其後相繼擔任過農業生產總局副局長,也兼任過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代理所長,並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籌建工作。 [2]

研究成就

推廣陸地棉,更換中棉

孫恩麐非常重視棉花的科學研究工作。在留美期間,他汲取美國棉花生產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計劃從改良棉種、推廣陸地棉,以適應紡織工業的需要入手,進而改革棉花耕作制度以發展棉區的農業生產。回國後發現陸地棉雖然在我國引種試種了十餘年,但迄今未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當時國內對改良我國棉種存在兩種不同意見:其一,改良亞洲棉;其二,引種陸地棉。孫恩麐針對引種過程中不分地區條件、不管品種優劣,盲目引進等問題,提出改良棉種首先應當區分品種特性。從分類學上說,中棉即亞洲棉屬(Gossypium arboreum L.);美棉即陸地棉屬(Gossypium hirsutum L.)。兩者在生長習性和纖維品質上差異較大;陸地棉纖維細長可紡42支紗織細布,中棉僅能紡10~16支紗;陸地棉價格高於中棉,產量上也比中棉高。然而,中棉生育期短可以進行兩熟栽培,並且病蟲害少,適應性強,我國農民有着豐富的種植經驗。

為了提高我國棉花產量,改善紡織品質,孫恩麐自1920年起就進行了多年多項的中、美棉的試驗研究。如在南京、江浦、鄭州、武昌等8個點上進行陸地棉播種方法、株行距、整地中耕、兩熟栽培等試驗。這些試驗的規劃設計都是由他制定的,並親自主持南京試點的試驗。經過試驗結果的匯總和總結,摸清了陸地棉在我國生產條件下的栽培技術,為大面積推廣陸地棉打下了基礎。

為了進一步搞好更換中棉推廣陸地棉的工作,他考察了江蘇、河南、河北棉區的試種情況,提出陸地棉在我國主要產棉區均可種植,但必須進行病、蟲害防治,解決兩熟制的問題。其次,要普及陸地棉的栽培技術,推廣科學植棉。在認真分析了供種和引種地區棉花的自然條件後,他提出江蘇省適宜引種美國佐治亞州、密西西比州和亞拉巴馬州的棉種。他還十分強調對引進的不同棉種必須分區種植,選優去劣。為了解決引進脫字棉,金字棉棉種的混雜退化問題(嚴重時雜株率可達20%),他親自帶領學生到江浦棉場田間拔除雜株,在選優留種的基礎上進行繁殖,致使推廣應用的脫字棉等品種純度有了很大提高。 [3]

推行陸地棉、麥兩熟和旱地植棉

長江流域的蘇、皖、鄂等省由於光溫資源充足,長期以來生產上都是中棉、麥類兩熟,不僅多收一季麥,而且經濟效益較高。改種陸地棉時,由於晚熟難以實行麥棉兩熟制。他經過10年的試驗研究,總結出用裸大麥或早熟小麥品種作為棉、麥兩熟栽培中棉作的前茬,棉花採用脫字棉品種在麥的行間套種。棉花行距40—50厘米,株距15—20厘米,每畝密度8000—12000株。麥收後,施用糞水或灌水前施用速效肥料促進棉苗生長,並及時防治蟲害。這樣陸地棉麥兩熟,其棉花產量可與一季棉產量相當。這套做法在當時植棉界都認為是可行的,而且只有這樣做陸地棉才能在生產上迅速推廣。那時在中國工作的美國棉業專家O.F.顧克氏(Cook)對此也很欣賞,認為晚播密植在棉花栽培上是個新發明。

黃淮流域是我國最主要的棉區,春季乾旱是影響棉花生產的首要問題。為了發展北方旱地種棉,從1952年起,他注意總結群眾的棉花豐產栽培經驗並在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上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旱地植棉技術。這套旱作植棉技術主要是圍繞春旱接墒、播種保苗而進行秋季深翻,春天耙地保墒,棉花生育期間要勤鋤等一系列的驗墒、收墒、保墒的耕作栽培措施。它在建國初期對於恢復和發展我國北方廣大棉區的棉花生產起到了相當大的指導作用。

50年代他已是花甲之年,但仍不辭勞苦深入華北、東北各棉區進行調查研究和生產指導。當他在遼河流域棉區的農村和勞模座談時,朝鮮戰爭的烽火迫近遼東,東北人民政府為保證農業科學家的安全,曾多次催促他早日離開邊境回京,而他則冒着生命危險,為恢復我國棉花生產而忘我地工作。1956年在籌備中國農業科學院期間,孫恩麐已患腦血栓而長期臥床不起,甚至在1961年病危期間,仍然關心我國棉花生產和科研事業的現狀和發展。他為我國棉產改進事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人物評價

孫恩麐一生是「學農為人」的一生。他專心致志為我國棉花改進事業操勞終身,不分心,不兼職,不圖升官,不求發財,這種「以服務為目的」的「學農為人」精神,堪稱我們農業工作者的楷模。他生活儉僕、廉潔奉公、潔身自好、勤奮工作的高尚情操,同樣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簡歷

  • 1893年8月26日 生於江蘇省高郵縣城。
  • 1911年 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
  • 1914年 畢業於北京清華學校。
  • 1917年 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農學院,獲農學士學位。
  • 1918年 畢業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農學院研究所,獲農學碩士學位。
  • 1918—1920年 任江蘇第一農校教員、校長。
  • 1920—1931年 任河南農業專科學校、南京東南大學、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
  • 1931—1932年 任天津商品檢驗局棉花檢驗處主任。
  • 1932—1934年 任南通農學院教授。
  • 1934—1937年 任全國經濟委員會中央棉產改進所所長。
  • 1938年 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棉作系主任。
  • 1938—1946年 任湖南農業改進所所長。
  • 1947年 任華北棉產改進處主任。
  • 1947—1949年 任農林部棉產改進處處長。
  • 1950—1961年 任中央農業部工業原料司司長、農業生產總局副局長。
  • 1961年9月17日 逝世於北京。

[4]

主要論著

  • 1 孫恩麐.A Study of Cotton Breeding.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碩士論文,1918.
  • 2 孫恩麐.輸入美棉之研究.中華農學會報,1919,(2):47—58.
  • 3 孫恩麐.美棉栽培簡法.中華農學會報,1919,(5):19—29.
  • 4 孫恩麐.改良推廣中國棉作應取之方針論.東大農科印行,1921.
  • 5 孫恩麐.南京農科暑期植棉講習會的棉業教育.華商紗廠聯合會季刊,1921,2(1):218—223.
  • 6 孫恩麐.改良推廣全國棉作計劃書.華商紗廠聯合會季刊,1921,2(4):1—9.
  • 7 孫恩麐.我國棉業問題之重大及其改進方法.農業季刊,1922,1(2):1—8.
  • 8 孫恩麐.東大農科與中國棉業.東大農科印行,1922.
  • 9 孫恩麐.棉作試驗及事業.東大農科印行,1922.
  • 10 孫恩麐.棉作栽培試驗.全國棉場聯合會,第二冊,1923.
  • 11 孫恩麐.棉作栽培試驗.中華棉產改進會月刊,1924,2(6—7):30—32.
  • 12 孫恩麐.中美棉作栽培試驗報告.東大農學,926,3(5):1—7.
  • 13 孫恩麐.江蘇省的棉產問題.江蘇旬刊,1929,(37):25—31.
  • 14 孫恩麐.發展國產棉織品中的農業科學研究.中大農院旬刊,1930,(63):8—14.
  • 15 孫恩麐.中國農業推廣問題.天津商品檢驗局季刊,1931,1(3):28—46.
  • 16 孫恩麐.棉區民眾對於棉花改良應有及應負之責任.浙江建設月刊,1931,5(4):23—25.
  • 17 孫恩麐.在外國經濟壓迫下天津棉花對外貿易的病態.中華棉產改進會月刊,1931,1(2、3):29—32.
  • 8 孫恩麐.棉之形態考。天津棉,1931,2(3):2—10,(4—6):2—13,(7—8):2—11.
  • 19 孫恩麐.棉質研究.中華棉產改進月刊,1932,1(4—5):108.
  • 20 孫恩麐.推廣改良棉種如何保全純良,中國棉產改進統計會議專刊,1933,37—46.
  • 21 孫恩麐.改良江北棉產計劃書.中華農學會報,1933,(109):69—83.
  • 22 孫恩麐.棉作栽培及改良計劃.中華棉產改進會月刊,1933,2(1—3):39—42.
  • 23 孫恩麐.棉作栽培法之改進.通農期刊,1933,1(1):81—85.
  • 24 孫恩麐.鹽墾區之植棉法.通農期刊,1934,1(2):45—52.
  • 25 孫恩麐譯.農藝研究用之統計法.C.H.Gonlden著,中華農學會報,1934,(121):43—76.
  • 26 孫恩麐.棉作改良之方針.農科,1935,2(29):1012—1013.
  • 27 孫恩麐.兩年來中國改進棉產工作及今後棉產自給之設施.中華棉產改進月刊,1936,3(7—8):7—15.
  • 28 孫恩麐.我國棉產改進事業概略.農報,1936,3(12):715—716.
  • 29 孫恩麐.全國原棉改進實施綱要.棉業月利,1937,1(1):19—31.
  • 30 孫恩麐.學農為人.湖南農業,1942.
  • 31 孫恩麐.泛論吾國之棉產改進事業.中國棉訊,1947,1(4):41—42.
  • 32 孫恩麐.棉業人才之培養問題.中國棉訊,1947,1(6):89—91.
  • 33 孫恩麐.棉紡織業與棉產改進.中國棉訊,1947,1(10):113—114.
  • 34 孫恩麐.我國棉作改良之演進.中國棉訊,1948,2(22):357—360.
  • 35 孫恩麐.改進棉產之重點.中國棉業,1948,1(1):1—9.
  • 36 孫恩麐.孫恩麐先生棉業論文選集.南京[5]1949.
  • 37 孫恩麐.提高棉花每畝產量.棉產工作參考資料,1950,(3—8).
  • 38 孫恩麐.做好1951年棉花栽培工作.棉產工作參考資料,1951,(2):79—84.
  • 39 孫恩麐.旱地棉區秋耕後必須注意的幾項措施.棉產工作參考資料,1952,(4):60—63.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