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潤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潤倉
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出生 1955年
陝西省岐山縣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孫潤倉(Sun Run-Cang)男,1955年生於陝西省岐山縣。,教授博士生導師[1]。1982年2月畢業於西北大學化學系,1996年獲英國威爾士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及"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0),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09)[2]

現任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3],林木生物質化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曾任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8-2014)。

個人簡歷

孫潤倉(Sun Run Cang),男,1955年生於陝西省岐山縣。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化學系物化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2年2月至1991年9月在西北林學院化學教研室任教。

1991年10月至1993年2月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瑞典Lund University食品科學系從事於超臨界二氧化碳提取類酯物的研究工作。

1993年3月至1996 年9月在英國威爾士大學農林科學學院(University of Wales, Bangor)攻讀木材化學博士學位,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6年10月至2000年7月在英國威爾士大學生物複合材料研究中心任研究員和高級研究員(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2000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英國威爾士大學生物複合材料研究中心任高級研究員(兼職)。

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作(主任,兼職)

2008年1月至今在北京林業大學工作(特聘教授,2011年至今任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現任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林木生物質化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曾任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8-2014)。

社會任職

2000年9月受聘為 "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現為英國皇家化學會學部委員(Fellow)、美國木材科學協會委員會委員、 美國化學會會員、美國紐約科學院邀請高級會員、美國高技術科學協會成員、英國和美國高技術科學聯合會成員.《Research Advances in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llulose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編委; 《The Contemporary Who"s Who》顧問編輯,同時還被美國、英國、德國等 14 種國際期刊聘為兼職審稿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Carbohydrate Polymers;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Natur wissenschaften; Journal of Tropical Forest Products; Cellulose;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Macromolecules; Biotechnology Progress; Biomacromolecules; Wood and Fibre Science; Hemicelluloses: Biology,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研究領域

(1)生物質轉化為新材料、新能源及化學品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林木半纖維素與木質素複合物結構解析及高值化利用基礎研究,2015/01-2019/12,328萬元,在研,主持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農林廢棄物木質素清潔分離、結構表徵及功能材料製備基礎研究,2012/01-2016/12,280萬元,結題,主持

(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生物質轉化為高值化材料的基礎科學問題,2010/01-2014/8,2800萬元,結題,主持

學術成就

曾主講過"分析化學"、 "木材化學"等本科生課程。在《高等研究通訊》等刊物上發表有關教學改革論文5篇80年代,主要從事於林產品加工方面的研究,先後主持了一項陝西省科委重點項目和一項省教委科研項目。他主持完成的從甜菜渣中提取果膠新工藝研究獲得了陝西省林業廳科技進步一等獎,原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一項;他主持完成的"噴施微量元素對降低板栗空苞率的研究" 課題獲陝西省林業廳科技進步二等獎;"鋁鹽沉澱法在果膠生產中的應用"論文獲得了陝西省化學會優秀論文獎。在《中國食品科學》、《陝西農業科學》、《西北林學院學報》等國內刊物發表論文82篇。

研究成果

90年代,開展了秸稈及木材細胞壁中化學成分的分離和結構鑑定及過氧化氫製漿機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學術成就和創新性工作有以下幾點:① 首次系統地提出了一整套秸稈中化學成份的分離、提純和鑑定方法。該方法已作為標準方法被載入英國《分離科學百科全書- Encyclopaedia of Separation Science》;②提出了兩步分離秸稈中木質素的新方法,使得分離的木質素含多糖雜質降至為1.5%以下;③首次提出了英國小麥秸稈中木質素-半纖維素的化學結構模型;④首次上提出了均相催化化學改性小麥秸稈半纖維素反應工藝,比傳統的異相催化反應速度提高了5-10倍,並為工業化生產改性半纖維素產品提供了理論依據;⑤首次在國際上提出兩步中度鹼水解和兩步酸水解測定秸稈細胞壁中酯化或醚化阿魏酸和香豆酸的新工藝方法。⑥發明了低溫無溶劑化學改性秸稈和蔗渣木質纖維以製備新型高效吸油劑的新工藝。他與合作者已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Polymer, Carbohydrate Polymers, Holzforschung 等國際本專業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10篇,並全部被SCI收錄並被多次引用;同時他還被邀請參與編寫Pectins and Pectoase,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Hemicelluloses 等專著8部(英文)和英國科學分離百科全書1部。申請發明專利4項。1998年曾獲留英華人化學學會和英國科學協會(CSCST1994-1998)聯合舉辦的化學學術成就獎。2000年10月獲國家傑出青年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名稱:木材廢物及農作物秸稈在工業中的應用研究)。 小麥秸稈細胞壁中羥基肉桂酸化合物分離和結構鑑定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02),並推薦為2003 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孫潤倉
葛繼平書記走訪孫潤倉教授

學術交流

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於農林廢棄物生物質高值化應用及製漿化學方面的基礎研究。先後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重大項目的資助,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0餘篇(SCI收錄論文250篇),其中38篇發表在SCI收錄的農林化學專業領域內期刊中的頂級期刊(J. Agric. Food Chem.)上,論文被他人在SCI收錄期刊中正面引用1600餘次。參加了29次有關該領域的國際會議,其中13次以邀請的身份作了大會報告。同時,還被國外專家邀請參與編寫Hemicelluloses: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等英文專著9部和英國科學分離百科全書1部。申請發明專利11項,已授權6項。現為英國化學會Fellow,美國木材科學學會委員會Member Committee Member,英國和美國高技術科學聯合會成員。國家基金委第十一屆生命學部二審專家(林產化工與製漿化學)。三種國外期刊編委,同時還是美國、英國、德國等20餘種國際期刊的兼職審稿人。

所獲榮譽

1992年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1998年獲CSCST1994-1998化學學術成就獎(英國);2000年被聘為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2年獲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2005年獲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一、二等獎各一項;2007年獲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一項[4];培養的博士生中一名在2007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另一名在2008年獲全國百篇優秀論文博士論文提名獎。

現為北京林業大學生物質化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兼任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工程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0.10)

2016年6月1日,榮獲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5]

近期論文

(1)Li,F.,Wang,X.,*Yuan,T.,Sun,R.*(2016).Alignosulfonate-modifiedgraphenehydrogelwithultrahighadsorptioncapacityforPb(II)removal.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4,11888-11896.

(2)Sun,R.C.*(2010)CerealStrawasaResourceforSustainableBiomaterialsandBiofuels:Chemistry,Extractives,Lignins,HemicellulosesandCellulose.Elsevier.

孫潤倉
孫潤倉教授獲「2020年安塞姆•佩恩獎」

(3)Zhong,L.,Peng,X.,Song,L.,Yang,D.,Cao,X.,Sun,R.*(2013).AdsorptionofCu2+andNi2+fromaqueoussolutionbyarabinoxylanhydrogel:Equilibrium,kinetic,competitiveadsorption.Separ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48,2659-2669.

(4)Zhong,L.X.,Peng,X.W.,Yang,D.,Sun,R.C.*(2012).Adsorptionofheavymetalsbyaporousbioadsorbentfromlignocellulosicbiomassreconstructedinanionicliquid.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60,5621-5628.

(5)Wang,B.,Wen,J.L.,Sun,S.L.,Wang,H.M.,Wang,S.F.,Liu,Q.Y.,Charlton,A.,Sun,R.C.*(2017).Chemosynthesisandstructuralcharacterizationofanovellignin-basedbio-sorbentanditsstrongadsorptionforPb(II).IndustrialCropsandProducts,108,72-80.

(6)Luo,Y.,Shen,S.,Luo,J.,Wang,X.,*Sun,R.(2015)GreensynthesisofsilvernanoparticlesinxylansolutionviaTollensreactionandtheirdetectionforHg2+.Nanoscale,7,690-700.

(7)Li,F.,Wang,X.,*Sun,R.*(2017).Ametal-freeandflexiblesupercapacitorbasedonredox-activelignosulfonatefunctionalizedgraphenehydrogels.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5,20643-20650.

(8)WangS.,Li,H.,Ren,J.,Liu,C.,Peng,F.,Sun,R.*(2013).Preparationofxylancitrate-Apotentialadsorbentforindustrialwastewatertreatment.CarbohydratePolymers,92,1960-1965.

(9)Wen,J.L.,Yuan,T.Q.,Sun,S.L.,Xu,F.,Sun,R.C.*(2014).Understandingthechemicaltransformationsofligninduringionicliquidpretreatment.GreenChemistry,2014,16,181-190.

(10)PengF.,RenJ.L.,XuF.,BianJ.,PengP.,SunR.C.*(2009)Comparativestudyofhemicellulosesobtainedbygradedethanolprecipitationfromsugarcanebagasse.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6305-6317.

(11)PengX.W.,ZhongL.X.,RenJ.L.,SunR.C.*(2012)Highlyeffectiveadsorptionofheavymetalionsfromaqueoussolutionsbymacroporousxylan-richhemicelluloses-basedhydrogel.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2012,60,3909-3916.

(12)PengX.,RenJ.,ZhongL.,SunR.C.*(2011)Nanocompositefilmsbasedonxylan-richhemicellulosesandcellulosenanofiberswithenhancedmechanicalproperties.Biomacromolecules,2011,12,3321-3329.

(13)YuanT.Q.,XuF.,HeJ.,SunR.C.*(2010)Structuralandphysico-chemicalcharacterizationofhemicellulosesfromultrasound-assistedextractionsofpartiallydelignifiedfast-growingpoplarwoodthroughorganicsolventandalkalinesolutions.BiotechnologyAdvances,28,583-593

(14)WangX.H.,*GuoY.Z.,LiD.,ChenH.,SunR.C.*(2012)Fluorescentamphiphiliccellulosenanoaggregatesforsensingtraceexplosivesinaqueoussolution.ChemicalCommunications,48,5569-5571.

視頻

行業大家說:優秀論文評選20年——孫潤倉 2020年07月08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