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孟廟

中文名稱:孟廟

別       稱:亞聖廟

地理位置:鄒城市亞聖府街44號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亞聖殿

所屬城市:山東省鄒城市

所屬國家:中國

孟廟位於山東鄒縣城南,西與孟府毗鄰,是祭祀孟子的廟宇。始建於北宋(1037年),原址位孟子陵墓旁,宣和三年(1121年)遷建於現址,至明代具現在規模。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占地4.36萬平方米,折66畝。其規模僅次於孔廟,為山東省內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是國內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

孟子名軻,儒學正統繼承者,有「亞聖」之譽,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去世後,葬於鄒縣郊外,稱孟林。縣城內又建孟廟、孟府。孟府專供孟子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居住。孟廟呈長方形,前後分五進院落,共有各類殿宇64間,木坊4座,石坊1座。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成一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前部為二十大院,後部分左、中、右三路。亞聖殿重檐九脊,綠琉璃瓦蓋頂,朱漆彩繪柱樑。殿內正中供奉孟軻像。楣上有清雍正皇帝御書的「守先待後」橫匾。

廟內的亞聖殿、寢殿、啟聖殿、孟母殿、及御碑亭,各具特色。廟內有碑碣350多塊,「孟母斷機處」和「孟母三遷」二塊,最為引人注目。孟母殿在廟的東北隅,殿前有一石碑,上鐫「母教一人」大字。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建築特點

孟廟是一處長方形、具有五進院落的古建築群,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排列,有些地方又因地制宜地進行了適當安置[2]。逐院前進,起伏參差,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建築雄偉,院院不同,格局迥異,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和古建築的特點,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

建築布局

孟廟《祭孟母文》碑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孟廟正南門為「欞星門」。門內左右各一坊,左名「繼往聖」,右名「開來學」[3]。第一進院落的北壁正中為「亞聖廟石坊」。第二進院落的磚鋪甬道兩側儘是古老的蒼松翠柏,往北為「泰山氣象門」。進入此門後,即為第三進院落。此院左右各有門通往廟外,左名「知言門」,右名「養氣門」,是過去出於孟廟的主要通道。「養氣門」外南側建有「亞聖木坊」;門內南側建有「祭器庫」三楹。「知言門」內南側建有「省牲所」三楹。此院北壁,三門並列。正中之門為「承聖門」,門之左側建有「康熙御碑亭」;左為「啟賢門」;右為「致敬門」。「承聖門」內第4進院落即分為東、西、中三路。中為孟廟主體建築「亞聖殿」,其後為「寢殿」,其前左右兩側建有「東廡」和「西廡」各七楹,院中有「天震井」和「乾隆御碑亭」。東路「啟賢門」內為「啟聖殿」,其後為「孟母殿」。從「啟賢門」到「啟聖殿」甬路兩側,豎立着為數眾多的歷代碑刻,稱之為「孟廟碑林」。西路「致敬門」內為一過道小院,東垣有一小門可通往中路「亞聖殿」院,北壁有一小門為「齋戒門」。這一小院四周牆壁上鑲嵌着歷代名人謁孟廟題詠等數十塊小型碑刻。「齋戒門」內建有「致嚴堂」三楹。堂前有兩株元代所植的參天銀杏,古老的紫藤蘿纏繞着銀杏樹,凌空而上,蜿蜒曲折,美妙奇絕。「亞聖殿」前的露台兩側各有一小門。東名「禮門」,通往東路「啟聖殿」院;西名「義路」,通往西路「致嚴堂」後院的「祧主祠」。「寢殿」西側亦有一小門,通往西路的最後一處小院「焚帛池」。孟廟總計建有各型殿宇64楹,碑亭2座,木門坊4座,石坊1座。

主要景點

孟廟為5進院落建築,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

孟廟正南門名「欞星門」,門內即為孟廟第一進院落,東、西各1木坊,名分別為「繼往聖」、「開來學」。北面正中為「亞聖廟」石坊,穿越石坊即為第二進院落,院落中間有一條青磚鋪設的甬道,甬道兩側生長着蒼松翠柏。進入「泰山氣象」門,即是第三進院落,東西各有l門,分別為「知言門」、「養氣門」,「知言門」南側建有「省牲所」3楹,「養氣門」南側建有「祭器庫」3楹。此院北面3門並列,中名「承聖門」門前,左側建有「康熙御碑亭」。「承聖門」內第四進院落分東、中、西3路,中路建有孟廟的主體建築「亞聖殿」,殿前有:「東廡」、「西廡」各7楹;院中有「天震井」和「乾隆御碑亭」。殿後有「寢殿」。東路建有「啟賢門」、「啟聖殿」、「端范宣獻夫人殿」,院中甬道兩則為「孟廟碑林」。西路建有「致敬門」,門內有一小過道,院東北角有一側門通往中路「亞聖殿」院。院中甬道兩側及四周牆壁上,豎立或鑲嵌着歷代文人墨客拜謁孟廟時的題詠碑刻,北壁有「齋戒門」,院中建有「致嚴堂」3楹。中路「亞聖殿」前的露台兩側又各有一小門,東名「禮門」,可通東路的「啟聖殿」院;西名「義路」可通西路的「致嚴堂」和後院的「祧主祠」。「寢殿」西側有一小門,通西路的最後院,即孟廟第五進院落「焚帛池」院。孟廟內共有各型殿宇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

亞聖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為7楹、高17米,寬27.7米,縱深20.48米,為綠色琉璃瓦覆頂的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下檐斗拱用七踩單翹重昂,上檐採用七踩三昂。四周豎立明代弘治年間重修時用於擎檐的26根巨型石柱,柱呈八角形體,柱下以石鼓為礎,鼓下以宋代石刻覆蓮作承托。柱高3.05米,礎高0.65米。其中殿前廊下8根柱上,都飾以淺線雕刻。門側4根柱上南面陰刻雲中翱遊的雙翅翼龍,栩栩如生。其餘各面皆刻有寶相牡丹花和纏枝西番蓮花,技藝精湛。殿檐下的梁坊斗拱,飾以富麗莊嚴的宮廷和璽貼金彩繪。正面重檐間高懸1豎匾,上 書楷體貼金大字「亞聖殿」,匾周盤繞着精工雕刻的5條立體雲龍。正中門楣之上懸掛橫匾1塊,上 書「道闡尼山」4個金字。殿內承以8根巨型殊漆木主柱,迎門的2根柱上,懸掛1副巨型凸鐫抱柱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聯、匾均為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欽賜。亞聖殿內正中有雕龍貼金神龕,內供孟子塑像,袞冕九旒九章,沿宋代元佑元年(1086年)舊制,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色,冠九旒冕,犀替導青纊充耳,青衣朱裳,九章(即衣服上繪製刺繡的山、華蟲、藻、火、宗彝、粉米、黻、黼九種圖案),白羅中單,青縹撰裙,革帶鈎碟,大帶蔽膝玉裝,仞玉佩,暈錦綬,間施二玉環,朱蠛、朱履,神龕上有團龍彩繪的承塵藻井,藻井之下殿之正中橫懸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欽賜「守先待後」金字巨匾1塊。孟子神龕東側神龕內供其弟子、利國侯樂正子塑像。於「文革」期間的1968年,殿內神龕、塑像、匾聯祭器均被破壞。1985年,國家撥專款整修復原。

寢殿為五楹歇山式建築,高10.67米,縱深12.58米,橫寬21.23米。始建於元貞元元年(1295年),名「邾國公祠堂」,為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1497年),孟子57代裔孫、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元,重修增建孟廟時改稱「寢殿」,為供奉孟子夫人的殿堂。殿中神龕內豎有「亞聖夫人田氏之位」的木牌位。

東廡、西廡簡稱「兩廡」,為對稱式南北走向建築。各7楹,高7.8米,長25.28米,進深8.35米。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代重修,是供奉孟子弟子賢先儒之場所。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厘定,東廡設神龕3座,從祀11人:高子公都子盆成括屋廬連浩考不害公孫丑陳臻錢唐韓愈子叔疑孫爽;西廡設神龕3座,從祀9人:彭更徐辟咸邱蒙孟仲子萬章充虞季孫氏桃應孔道鋪

啟聖殿始建於明弘治十年(1497年)5楹,歇山式建築,高9.97米、東西橫寬12.4米,南北縱深10.6米。是供奉孟子父親孟孫激(封祀啟聖邾國公)的殿堂。殿正中神龕內供奉身着七旒七章的孟子父親塑像;像前置「啟聖邾國公之位」木牌位;東壁一小神龕內供有仿孟子自刻石像1尊。

孟母殿亦名「宣獻夫人殿」與啟聖殿同時興建。3楹、懸山式建築,高7.8米,東西橫寬10.89米,南北縱深9.53米,殿內祀孟母仉氏,神龕內無塑像,供「鄒國端范宣獻夫人之位」木主牌位。殿東壁一小神龕內,有陪祀的孟子立體石刻像一尊,為北宋景佑年間,孔道輔修孟母墓時所得,定為「孟子自刻為母殉葬石像」。此說不一,有待考證。

致嚴堂始建於元至順三年(1332年),3楹,前檐出廈,硬山式建築,高6.5米,東西寬10.27米,南北深7.45米。是孟子嫡系後裔每次祭祀之前,齋戒沐浴更衣之所。院內四周牆壁上鑲嵌50多塊重要碑刻。

祧主祠祠為清道光十年(1830年)孟子第69代嫡孫孟繼琅重建,始建年代不詳。3楹,高7.45米,東西寬lO.06米,南北深8米。孟氏大宗五代以上木主牌位在此祭祀。古時卿大夫五廟,祀太高祖以下五世,再上則祧而遷其主,茲孟氏大宗,以孟子為不祧之主。「遠依始祖,昭穆秩然。蓋自孟氏二世以下,以六十六世之木主牌位,安放於此以享祭祀。繩繩繼繼,遠溯華胄於兩千年前,此亦宗法不替之一大觀也」。祠門正中懸掛「孟氏大宗祧主祠」豎匾1塊。

御碑亭孟廟內御碑亭有二:一是「康熙碑亭」;二是「乾隆碑亭」。「康熙碑亭」位於承聖門門左側,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1989年落架大修。綠琉璃瓦覆蓋雙檐正方歇山式亭頂,亭高11.3米,長、寬均7.41米。亭內豎清聖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欽賜《御製孟子廟碑》,該碑為龜趺蟠首,碑身高3.16米,寬1.42米,其石質細膩,鐫刻精細。碑文字體為館閣體,豐映妍潤,結體端莊。乾隆碑亭位於亞聖殿院、承聖門內東側。據《重纂三遷志》卷四記載,該碑亭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為單檐歇山式頂,黃色琉璃瓦覆頂,亭高6.5米,長、寬均為3.87米。亭內豎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欽賜《亞聖孟子贊碑》。

欞星門坊「欞星,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欞星」(《後漢書》語)。古人將「欞星」作天上的文星。孟廟的第一道大門以「欞星」命名,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孟如尊天之意。門坊4柱3洞,懸山灰瓦,脊飾天王塑像,斗拱均9踩4翹,凌空欲飛,雕樑畫棟,色彩絢麗。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重修,1978年又大修,坊額上楷書「欞星門」3個貼金大字,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手書。

亞聖廟石坊為亞聖廟第二進院落門坊,始建於明萬曆初年,石坊通高5.2米。4柱3門、柱為8棱,頂端飾以古瓶、雲朵、類似華表。正中坊額鐫刻楷書「亞聖廟」3字,左右兩側坊額刻以雲龍,其右側坊額則是展翅翱翔之翼龍,其雕刻風格與「亞聖殿」門柱上之翼龍相同。

亞聖木坊始建於明天順二年(1458年),位於孟廟垣牆之西,橫跨於南北通衢的大街上。是一座木架結構的門坊式紀念性建築,4柱3門,丹薨青瓦、飛檐翹角,檐下半拱11踩5翹,正中一間懸山式坊頂高出兩則歇山式坊頂,主次分明。4個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翹起。木坊正中門楣橫書「亞聖」2字。

天震井位於「亞聖殿」前露台下的甬道東側,始建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井畔之豎一石碑,碑首題額「天震井」3字,碑文記載此井形成的始末:「讀三氏志,孔氏井在尼山以東,曾子井在徐州北九里山,顏子井在陋巷內。獨孟氏無以井傳。康熙十一年春,廟前演劇,忽日響聲震如雷,聞者環顧失色。見階前地陷,有甓甓園痕,熟視,乃井也。噫!異矣!系惟吾祖道接尼山,與顏氏、曾氏光照千古,天開斯井與三井並重,以見聖聖相符,後先一轍欲……於十二年為修廟取水之用。謂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環之以石,並書其跡以誌異雲。六十四代孫庠生孟尚錦識」。井邊石欄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

孟廟碑林

碑林類型

孟廟東路啟聖門至啟聖殿甬道西側,碑碣林立,為孟廟各類石碑存放之處,稱為孟廟碑林。此碑林保存孟廟歷代碑碣280多塊。從年代上分,有秦、漢、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從字體上分,有篆、隸、行、草、楷書等;從文字種類上分,除漢字外,還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從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話,有文字亦有圖畫;從內容上分,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震災害等各方面的記述。孟廟碑林實為研究我國文字沿革變化和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及書法藝術發展變化的珍貴資料,是我國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廟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

碑林意義

這些碑刻,深受歷代文人學者所重視。其中最有價值的是西漢《萊子侯刻石》[4],亦稱《天鳳刻石》。另外,如漢代《石牆村刻石》、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嶧山碑》、西晉《劉寶墓志銘》、唐歐陽詢書《蘇玉華墓志銘》、明董其昌《題孟廟古檜一首》詩碑等,都是世所罕見的稀有珍品。碑林中,宋元豐六年(1083年),封贈孟軻的《尚書省牒文碑》、宋宣和四年(1122年)《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對研究考證孟子的封贈及孟廟變遷歷史是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尤其元至順二年(1334年)九月《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碑身鐫刻兩種文字。上半部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為漢文對譯,亦是孟廟最為珍貴的碑刻之一[5]。此碑以銘文的形式保存了最早的蒙古文文獻,俗稱八思巴文。這種文字在加速蒙族吸收漢族文化和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上起過積極作用,元亡後不再使用。這類碑刻在全國寥若晨星,是研究蒙古族漢族藏族各族文化交融歷史的難得藝術瑰寶。除碑刻外,孟廟內還保存着近幾十年從全市各地陸續收集來的漢代石人、石羊,隋唐的石造像,元大德九年(1305年)盤龍高浮雕石柱,明代石棺等,以及100多塊漢代墓畫像石,有西漢的多線刻、淺雕人物、龍獸,東漢的各類浮雕。漢畫像石內容豐富,生活氣息濃厚,藝術造詣高超。這些藝術珍品像一朵朵奇花異葩,為古老的聖廟增添了光彩,每年都吸引着無數的國內外文人墨客前來參觀遊覽。

視頻

內容 相關視頻

孟廟的人文歷史
山東鄒城孟廟孟府景區,裡邊有棵1300多年的古樹僅靠樹皮活了下來
實拍孟廟千年古槐
走進孟廟——孟母教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