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夏須彌山石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夏須彌山石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城西北55公里處六盤山北垂須彌山上。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1]

須彌山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各代修葺重妝,藉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盛極1500多年,成為古代固原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須彌」是梵文音譯,意為寶山。

須彌山石窟是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造像,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具有重要藝術價值。1982年須彌山石窟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稱: 寧夏須彌山石窟

地理位置: 寧夏固原市城西北55公里處六盤山北垂須彌山上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07:00-19:00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

門票價格: 60元

著名景點: 大佛樓、子孫宮、園光寺、相國寺和桃花洞等

榮 譽: 中國十大石窟之一

開鑿年代: 北魏

景點性質: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洞窟: 162座

主要景點

須彌山博物館

須彌山博物館,建築面積5558平方米,陳展面積4500平方米。須彌山石窟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現有500餘尊保存較為完好的造像和歷代的壁畫、題記。石窟始鑿於北魏晚期,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妝,藉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旺盛1500多年。

須彌松濤

須彌松濤,須彌山本來還有一景,那就是「須彌松濤」。據聞風起處,低回時如淺呤低唱,高亢處如千軍萬馬。在許多年前,須彌山本來林木繁茂,「蒼松挺拔,桃李郁然」,後來因被大量砍伐,如今松柏寥落,松濤之聲日趨渺然。 須彌松濤,清代固原州十景之一。

菩提樹

菩提樹,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高達15-25米,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基生葉脈三出,側脈5-7對;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

子孫洞

子孫洞,是人們求子孫的地方,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將雲霄、碧霄和瓊霄三姐妹分封為送子娘娘,她們掌管着每年送子的男女比例和送子方式,送子方式有麒麟送子、老虎送子、仙鶴送子和梅鹿送子等。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須彌山廟會,來這裡求子的人絡繹不絕。

歷史由來

須彌山,原本是指印度傳說中佛教的名山。相傳此山非常高,山頂為釋帝天,四面山腰為四大天王所居,四周為七香海、七香山,第七金山之外有鐵圍山圍繞的鹹海,鹹海四周還有四大部洲。歷史上把石門關之側的山稱為須彌山,自然增加了須彌山的神秘性和濃郁的佛教色彩。 梵名Sumeru,巴利名同。又作蘇迷盧山、須彌盧山、須彌留山、修迷樓山,略作彌樓山(梵Meru)。意譯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積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

氣候特徵

須彌山石窟地處黃土高原暖溫半乾旱氣候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形成冬季漫長寒冷、春季氣溫多變、夏季短暫涼爽、秋季降溫迅速,晝夜溫差大,春季和夏初雨量偏少,災害性天氣多,區域降水差異大等氣候特徵。

地質地貌

須彌山石窟是一座地質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岩山群,包括紅色地層形成、造山抬升和外動力刻蝕。

當地美食

固原燒雞

最好吃的燒雞是當地土雞,其次是土洋結合的二轉子雞,最次是肉雞。此種燒雞的烹製技藝別具一格,吃起來外脆內嫩,味美爽口,而且便於攜帶,是旅途的美味,也是饋贈親友或探視病人的風味佳肴。

羊肉炒揪面片

將羊肉切成片,把優質麵粉揉成麵團放在案子上醒好。油鍋燒熱,肉片炒淨水分,放入蔥丁、薑汁、蒜片稍偏炒,調入醬油、食鹽、花椒水。把醒好的面用手壓薄,待水開後將面揪成小方片投入。煮熟,撈入炒肉鍋款炒入味。加少許鮮湯.時令鮮菜和辣椒油即可。吃起來面片筋韌,其味鮮香。

蕎麥餄餎

蕎麥餄餎,是當地風味小吃之一。固原市蕎麥餄餎是將和好的蕎麥麵放入餄餎床子中,並壓動槓桿將面軋成長條直接入鍋煮熟即可食用,蒸熟亦可。食用時可放入蔥花、肉絲、辣椒等佐料調味,清香爽口,風味獨特。

視頻

跟着抖音逛固原須彌山石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