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波天封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波天封塔

中文學名:寧波天封塔

寧波天封塔一般指天封塔 天封塔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大沙泥街西端與解放南路交匯處。 始建於唐武則天「天冊萬歲」至「萬歲登封」(695—696)年間,因建塔年號始末「天」「封」而得名。建成後塔高18丈,約51米,共14層,分7明7暗(包括地宮),六角形。 中文名 天封塔 外文名 Tianfeng Tower

歷史

天封寺,先塔後寺,寺以塔成,建於五代後漢乾祐三年(950),初名「天封塔院」,後賜名為「天封院」。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寧波天封塔、寺毀於兵火。紹興十四年(1144)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再毀。

元泰定三年(1326)大圮,至順元年(1330)修復。至正年間(1341—1368),平章方國珍、弟國珉重建塔院。

明永樂十年(1412)雷火擊毀三層,同年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颱風飛墮塔頂,三十八年重修。

清順治十七年(1660)大修。乾隆十六年(1751)八月,颱風大作,飛墮塔頂;二十一年(1756)重修,嘉慶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將成事,因塔燈失火,致塔檐、平座、欄杆具焚,只余磚砌塔身。 1935年重修。

1984年6月,寧波市考古研究所對地宮進行了考古發掘,共出土銀殿、銀塔等文物140餘件,其中銀殿、銀塔等鐫有「紹興十四年」銘文。

1989年12月,按宋塔風貌落架重修工程竣工。

1981年12月,天封塔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式樣

天封塔為中國江南特有典型的仿宋閣樓式磚木結構塔,具有宋塔玲瓏精巧、古樸莊重之特點;是古代明州港江海通航的水運航標,港城重要標誌。

唐以來,明州港崛起並成為中國著名的三大對外貿易港口之一。

外國使節、留學生與商旅由明州港入口岸,經浙東運河、京杭大運河直達京都。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長耿升教授在講到法國人在《中國出口貿易實地考察》中描述到:「中國最美的寧波城……具有大量的歷史古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為敕封塔(即天封塔)……在塔壁上發現了法國三帆阿爾克梅納號上多名海員題畫的名字,該船曾於前一年訪問過寧波。」

天封塔是歷史的見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遺存。

形狀

天封塔的經歷非常坎坷,模樣也有過較大的變動。

四邊形唐塔

最初,天封塔是比較低矮的四邊形唐塔。

根據合理推斷,唐代明州屬「老少邊窮」地區,當時的人員和技術力量,應不足以建設起十八丈超過30米的巨大建築;唐塔形制以四邊形為主流,所以唐代的天封塔應該是四邊形,且要矮得多。

完整的六邊形宋塔

於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重建,建成時是完整的六邊形宋塔。

許多地方志和《四明談助》所說的天封塔「六角形、十八丈」,應該就是宋塔的樣子。首次建成的宋塔於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被毀,到元代至順元年(1330)全面修復。 一直到明朝,宋塔還算安穩,僅有兩次較大的維修記錄,樣子也沒怎麼變。

那時沒有吊車等設備,古人又是如何將塔建高的呢?原來,當塔越修越高,工匠們便把江沙堆成和塔差不多高的高坪,然後運送磚石直到塔頂。天封塔完工以後,這些用來運輸的沙石就被用來鋪設兩條路,這兩條路市民應該都很熟悉,就是天封塔東側的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

恢復到完整的六邊形宋塔

1984年,寧波市政府邀請全國的文物專家進行論證,最後決定對天封塔落架重建,並於1989年12月完工。重建的天封塔是按出土的南宋天封塔模型建造的,為仿古的完整六邊形宋塔。

「全裸」的六邊形宋塔

清嘉慶三年(1798),在一次常規性維修過程中,塔燈失火,導致塔檐、平座、欄杆全部焚毀,只余磚砌塔身,天封塔成了「全裸」的六邊形宋塔。「裸奔」的天封塔基本處於小修小補、苟延殘喘狀態,塔身也不斷傾斜。

古塔意義

遺蹟

天封塔共7級(俗稱七級浮屠)分七明七暗,實際地宮即第一暗層,以此類推共14層,從拆卸中發現的主要遺蹟。

1、每層有平座,包括平座出跳、腰沿、補間鋪作、轉角鋪作、以及倚柱、檐柱等結構的遺存和印痕。

2、每層塔身內發現有如梁、枋和加固木等構件殘存。

3、除塔身結構有關遺蹟外,為了珍藏文物,在塔身中(元代重修的壺門頂上)砌有放置文物的穹窿和龕。

遺物

第一類:盒裝文物

1、錫盒一件:內裝白瓷觀世音、雄精佛像(殘)、銅佛像各一尊。

2、石匣三件:二件破損,內裝《妙法蓮華經》殘蝕,系元致和年間之物。

3、木盒二件:一件殘蝕,一件內藏《大乘妙法蓮華經》,保存較為完整,是少見的元代版本,可惜也難起動。

第二類:筒裝文物

外為銅皮製成的經筒,內藏《妙法蓮華經》經卷,出土時有的尚能辨認,見風即化。在元代重修時安置的共發現25件。

第三類:錢幣

發現有唐「開元通寶」、宋「崇寧通寶」、「崇寧重寶」等年號錢。

第四類:銘文磚

可分為朱書、墨書、模印三種,已編號登記的有朱書3450塊、銘磚4600塊,特別珍貴的是一部份紀年磚,是研究寧波地方史難得的實物佐證。

通過考古發掘所獲得的遺物,對研究宋、元時代磚木結構的塔,為復原南宋古塔,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

通過清理、解剖,證明天封塔穹窿頂底部為元天曆二年(1329年)所建。

二級以上為元致和至天曆年間(1328—1330年)重建,第一二級出有「甲子」、「乙丑」銘文磚,從結構上看,應屬紹興十四年、十五年之物。

上述事實,第一次使相傳了好幾個世紀的「天封塔下面是唐代基礎」「泰定六月吹倒三層、至順元年重建」、「明永曆十年雷擊毀三層」、「嘉靖三十六年颱風飛墮塔頂、」「乾隆十六年八月颱風大作,又飛墮塔頂」,「天封塔十八格(應該指天封塔高度為十八丈而言,按宋一丈折近代3米計共54米,除地宮2.7米,天封塔原高42.5米,加上中心柱高度相符合)……的文獻記載和近人的說法差異,得以糾正。

此外,關於塔頂的倒坍重修,文獻記載更是含糊其詞,實際上頂上有剎。

從這次清理中證明,塔剎部份修理頻繁,但鐵鑄的覆缽,系元天曆二年(1329年)造,中為園珠狀寶匣,上為仰蓮缽,其銘文亦為元代之物。

傳說

寧波面臨波濤洶湧的東海,是甬江、姚江和奉化江的三江交叉會合地。有一年,鎮海招寶山外出了一條興風作浪的鱉魚精,從此使寧波經常遭受水淹浪打,極不安寧。

那時,四明山有位老石匠,他見鱉魚精作惡,非常痛恨。

一天清晨,他忽然見四明山頂金光閃閃,於是就爬上山頂,一看,原來是一顆鮮紅鮮紅的寶石在那裡閃光。

於是他就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把這顆寶石鑿成一顆閃閃發光的寶珠。

就在這一天,那條鱉魚精又來興風作浪,水淹寧波城。

老石匠從四明山下來,拿着這顆光彩奪目的寶珠,鱉魚精一見這利劍似的寶光,就往海底逃遁。

而這寶光最後殺死了它。霎時間,江上波寧浪靜,海水也退走了。

老石匠決心要在寧波城中心造一座塔來保存這顆寶珠。老百姓聽說後都紛紛前來參加。

搬石塊、運沙泥,日日夜夜的干。

造塔的工匠把泥沙一袋一袋的裝起來,造一層塔,堆一層沙包,第二年塔造成了,就將這顆寶珠安放在最高的一層。從此這座塔和塔上的寶珠作為鎮邪之物了。

歷史迷霧

天封塔始建的年代歷來眾說不一。有的文獻記載,始建於梁武帝的「天監」,迄於唐高宗的「乾封」年間,也有說,始建於「乾封」完成於武后「通天」。

據歷史學家全謝山(祖望)《湖語》記載:「乃若天封之塔、浮屠家之建置,亦稍參揆日測影之宜」命名之旨,佛經載之。其附會於梁唐之紀年者,妄也」。

故正確的年代據《四明六志》、《鄞縣通志》載,應該是唐武后「天冊萬歲」到「萬歲登封」(695—696年)間故名「天封」。

到了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第二次侵犯寧波時,唐塔被毀,直到紹興十四年(1144年)重建。

嗣後到了嘉定十三年(1220)又毀。元泰定三年(1326年)大圯,至順元年(1330年)福海會寺僧妙壽、同住持子善修復,僧夢堂噩為記。至正間平章方國珍、弟方國珉重建塔院。

明永樂十年(1412年)雷火擊毀三層,又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颱風飛墮塔頂,三十八年(1559年)郡守周希哲重修,大司馬張時徹為之記。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主持等寶募資大修;雍正九年(1731年),巡道孫詔、知府曹秉仁命監生信爾璣、生員朱世煃、住僧果心,勸募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颱風大作,又飛墮塔頂;二十一年(1756年)巡道範清洪,郡守××× (碑文毀裂,名缺)、縣令余升廣諭紳募資重修,經費不足,由太學生洪朝校,加捐銀三千兩,落成其事;二十四年(1759年)樹立碑記,象山縣知縣史鳴皋撰文,鄞縣籍監生王楷書丹。最後—次,是嘉慶三年(1798年)十二月初三夜火起,七級俱毀(指木構部份),並新舊碑版,無一存者。原火之起,是由於木工何天富,修補檐桷欄干,其工自上而下,甫及三級,木屑積於內,點塔燈者,遺火不覺,遂致焚燎無救,燒掉外檐、平座和拱干,以及底層廊子(副階)。經過考古發掘,塔基是宋代的,地宮是沒有開封過,從二百餘斤出土古錢分類,有四十多個品種,最早是「秦半兩」最遲是「紹興元寶」;一二層是宋代原物,古磚印模銘文為「甲子年」、「甲子年孔安仁」和「乙丑塔記匝」,它是紹興十四年、十五年建塔年代,與《四明談助》記載,「其下二層(成)固其舊」相符合。塔頂鐵鑄的覆缽銘文是元代的,其餘各層仍有宋代古磚銘文,是元代修建的。這次修復的天封塔是按南宋重建的原貌恢復的。

詩歌

童謠

天封塔,十八格,

唐朝造起天封塔,

沙泥堆聚積成塔,

魯班師傅會呆煞。

登天封塔

元·董洵

拾級登危塔,天高手可攀。

千尋環曉郭,幾朵壓春山。

鳥佇欄邊穩,雲生腳底閒。

十年今一上,臨眺始開顏。

無名

天封寶塔鎮明州,乘暇登臨倦未休;

舉目仰瞻銀漢近,盪胸平見百雲浮。

遠窮海宇三千界,高出風塵十二樓;

忽聽下方鐘磬響,回看星斗掛檐頭。

詠天封塔

明·李堂

風暖正月閒,危欄怯近攀。

眼中分世界,島(鳥)外列江山。

南斗雲霄上,東溟浩渺間。

乘槎餘興逸,高處不愁寒。

雜詠勾東古蹟

清·忻德榮

巍然古塔影浮空,建自何年鎮浙東。

直上丹霄雲欲破,高凌碧漢日先烘。

梯盤曲曲千層峻,燈映煌煌乙夜紅。[1]

俯視一城低矮處,卻驚身在半空中。

1981年12月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