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都縣是江西省贛州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地處貢江上游,東、西、北三面環山,自北向南傾斜。東鄰撫州市廣昌縣石城縣,南接瑞金市、西南接于都縣,西接興國縣,西北接永豐縣,北毗樂安縣宜黃縣,東北接南豐。

總面積4053平方公里,現轄24個鄉鎮,325個村(居)委會,總人口80萬。是原中央蘇區核心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西部大開發政策延伸縣、羅霄山特困片區縣。

寧都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資源和農業大縣,翠微峰風景區尤為著名。縣城距省會南昌市324公里,至贛州市區162公里,319國道,濟廣高速,泉南高速公路和5條省道過境。梅江、琴江直通全境。年降水量1588毫米。年均溫18.3℃。礦藏有螢石、鈾、鐵等。自古享有"贛南糧倉"之譽,農業主產水稻。森林籠蓋率達71%,是國家首批100個生態示範縣之一。[1]

歷史沿革

考古資料證明,在原始社會晚期,寧都已有人類居住。春秋屬吳國,戰國初屬越。後楚滅越,全境屬楚。秦統一後,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寧都屬九江郡。西漢屬豫章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雩都縣。寧都為雩都縣地,屬廬陵郡。

三國屬吳。孫權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廬陵郡立南部都尉於雩都,析雩都縣東北陂陽鄉白鹿營(今黃石鎮營底村)置陽都縣。此為寧都建縣之始。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陽都為寧都(因境內有太平里,以安寧之意而名為寧都)。此為「寧都」縣名之始。遷縣治於陽田營(今石上鎮王田營村)。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南部都尉為南康郡(治雩都)。東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移治贛縣(今贛州)。寧都隸之。

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為南康國。寧都隸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析寧都虔化屯(今東山壩鎮大布村)置虔化縣(舊志載:縣西五里有石狀如虎,傳由虎化為石。虎為凶物,改為虔,故名虔化,縣以此得村名),並屬南康國。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康國復為南康郡。寧都、虔化均屬南康郡。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改南康郡為虔州。虔化併入寧都,隸虔州。開皇十三年,陂陽縣(今石城縣西)併入寧都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寧都為虔化縣,隸屬如前。遷縣治於雪竹坪(今梅江鎮)。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虔化屬洪州總管府虔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為十道。虔化屬江南道虔州。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為東西道。虔化屬江南西道虔州。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升虔州為上州,虔化為上縣。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升虔州為節鎮,號百勝軍。虔化隸之。五代十國時,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析虔化之石城場置石城縣。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為十五路。虔化屬江南路虔州。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東、西路。虔化屬江南西路虔州。

宋大觀元年(1107年),升虔州為望郡,虔化為上縣。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為贛州,虔化為寧都。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江西行中書省,改贛州為路。寧都屬贛州路。元元貞元年(1295年)十一月,升寧都縣為州,轄石城縣,屬贛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贛州路為府,改寧都州為寧都縣。洪武九年(1376年),寧都縣屬江西布政使司贛州府。清初沿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直隸州,轄瑞金、石城二縣。

民國二年(1913年),寧都復改為縣。民國三年,全國行政區劃設省、道、縣三級。江西設四道,寧都縣屬贛南道。民國十五年,廢道,寧都縣直屬江西省政府。1929年,寧都為中央蘇區屬縣。1931年9月,寧都縣分為寧都、彭湃兩縣。1932年2月,寧都、彭湃兩縣復並為寧都縣。1933年1月8日,趙博生在南城金溪黃獅渡戰役犧牲。同月13日,為紀念趙博生,寧都縣改為博生縣。1933年7月,根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關於重新劃分行政區劃的決定》,寧都分為博生、洛口、長勝三縣。隸屬如前。民國二十三年十月,紅軍長征北上抗日,仍為寧都縣,屬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區,並為專署駐地。民國二十四年四月,江西省政府將全省改劃為八個行政區,寧都屬第八行政區,仍為專署駐地。

1949年8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寧都縣城。29日成立寧都縣人民政府。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決定設瑞金分區,後未成立,改為寧都分區(1951年6月改稱寧都專區)。寧都縣隸之,並為專署駐地。1952年8月29日,撤銷寧都專區,併入贛州專區。寧都縣屬贛州專區。1954年6月,改贛州專區為贛南行政區。寧都縣隸之。1964年5月,改贛南行政區為贛州專區,1971年2月改稱贛州地區。寧都縣隸之。

1984年,設立員布鄉(贛府廳字[1984]251號)。1987年4月5日,青塘鄉、長勝鄉、黃陂鄉改設青塘鎮、長勝鎮、黃陂鎮(贛府廳字[1987]165號批覆)。1988年12月10日,撤銷劉坑鄉,其行政區域劃歸梅江鎮管轄(贛民函[1988]138號批覆)。1995年9月29日,撤銷固村鄉、賴村鄉,設立固村鎮、賴村鎮(贛民字[1995]185號批覆)。1997年1月14日,撤銷石上鄉、東山壩鄉,設立石上鎮、東山壩鎮(贛民字[1997]12號批覆)。1998年4月7日,梅江鎮析置劉坑鄉,鄉政府駐劉坑村(贛民字[1998]50號批覆)。

1998年8月5日,撤銷洛口鄉,設立洛口鎮(贛民字[1998]126號批覆)。1999年7月1日,改贛州地區為贛州市,寧都縣隸之。2000年6月27日,撤銷小布鄉,設立小布鎮(贛民字[2000]145號批覆)。

2001年10月20日,撤銷員布鄉,劃歸洛口鎮;撤銷劉坑鄉,劃歸梅江鎮;撤銷黃石鄉、田頭鄉,設立黃石鎮、田頭鎮(贛民字[2001]483號批覆)。

行政區劃

寧都縣版圖面積居江西省第三,贛州市第一位。全縣轄12個鎮、12個鄉:梅江鎮青塘鎮長勝鎮黃陂鎮固村鎮賴村鎮石上鎮東山壩鎮洛口鎮小布鎮黃石鎮田頭鎮竹笮鄉對坊鄉固厚鄉田埠鄉、會同鄉、湛田鄉、安福鄉、東韶鄉、肖田鄉、釣峰鄉、大沽鄉、蔡江鄉。共有20個居委會、299個行政村。[2]

地理環境

地理區位

寧都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東與石城、廣昌縣交界,南與瑞金市、于都縣為鄰,西與興國、永豐縣相連,北與樂安、宜黃、南豐3縣接壤。其南北長117.2公里,東西寬61公里,總面積4053.16平方公里。2003年,全縣有耕地面積58.48萬畝,林業用地440.1萬畝,水面23萬畝。縣城距省會南昌324公里,至贛州市162公里。[3]

地質構造

全境地質構造較複雜,褶皺、斷層、隆起、凹陷均有。地質基礎系古生代震旦紀的淺變質岩構成。已出露的地層為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四系,以震旦系、白堊係為主。岩石主要有花崗岩、變質岩、紫色頁岩、粉砂岩,以花崗岩居多。

氣候特徵

寧都縣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無霜期長,適宜於亞熱帶作物的正常生長。

四季變化

冬季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入冬,寧都在蒙古冷高壓東南側,因而多吹北風或東北風。這期間,有寒潮侵襲,並伴有霜、雪、冰凍天氣。正常年份是:前冬冷晴多嚴霜,天氣乾燥;後冬則多雨雪,天氣陰寒。俗話說「三九、四九,相見不出手」。又說:「大寒、小寒,滴水成團」。1月中旬至2月中旬,是全年最冷的時節,大雪、凍雨多發生在這個時期。

春季3月中、下旬入春,蒙古冷高壓強度逐漸減弱,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靠近縣境,氣溫漸升,雨日漸多,有「春雨連綿」、「春無三日晴」之說。但前期氣溫仍然較低,常有較強的冷空氣影響,有時天氣較冷,俗語說「清明穀雨,凍死老虎」。後期是南北氣團在縣境互相推移的時節,降水強度大,且較為集中,常有暴雨發生,使江河水位陡漲,山洪暴發,這是寧都的汛期,常有雷雨或冰雹。

夏季5月下旬入夏,汛期過後,進入盛夏。由於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天氣炎熱。又因地處高壓北緣,故多吹南風或西南風。有「小署南風十八天」之說。當副高壓加強或減弱階段,容易形成熱雷雨天氣。這種熱雷雨,多發生在午後或傍晚,且地方性明顯,有「夏雨隔堵牆,淋女不淋娘」之說。這時期,常有颱風影響縣境,有降水、降溫、大風、暴雨現象出現。

秋季 9月下旬入秋,處署過後,夏季風減弱,但氣溫仍高,俗稱「秋老虎」。不過這時的熱與前不同,所謂「白露秋分節,夜寒白天熱」。即白天雖熱,入夜轉涼,秋意漸濃。這時期,地面至中低空為冷性高壓控制,中高空則仍為暖性高壓影響,從地面至高空均為高壓,且下冷上暖,氣層穩定度大,不容易形成雲雨,大部分年份天氣晴朗。晚秋時節,有「小陽春」天氣促使草木開花,甚至結果。

氣溫、霜凍情況

氣溫年平均氣溫在14至19℃之間。北部山區低,南部丘陵、河谷地區高。黃石、賴村的梅江河谷和固村盆地是兩個平均氣溫高值區,在19℃以上。北部的肖田、郎際年平均氣溫僅在14℃。極端氣溫也是南部高、北部低。極端最高氣溫南北相差較小,而極端最低氣溫相差較大。

月平均氣溫,12月至2月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下,其中一月氣溫最低。從3月開始有連續9個月的時間,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上,其中7月氣溫最高。

據縣城穩定通過10至20℃,保證率80%的起訖日期:10℃最初出現在3月25日,20℃最終出現在9月28日,歷時187天,總積溫4723.5 ℃。

降水年降水量在1500至1700毫米之間。大致北部多,南部少,東部多,西部少。4至6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70%,比重較大。

若超過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為特大水年。自1939年以來,有1944、1948、1954、1959、1962、1968六年為特大水年。大的洪澇災害出現在這些年份。

若低於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為枯水年。自1939年以來,有1940、1943、1951、1963、1971五年為枯水年。較嚴重的乾旱均發生在這些年份。

7至9月降水量與4至6月降水量相比,明顯減少。這一時期,容易形成伏、秋旱。10至12月降水量最少。1至3月降水量次於7至9月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1706毫米,最多的為1997年,達2791毫米,最少的為2003年。多年平均年降水日數與無降水日數之比為18:20,相差不大,農諺謂:「有多少晴天就有多少雨天」。1939年以來,日雨量最大的是1959年6月18日和1984年6月1日都為218.1毫米。

日照:多年平均日照1938.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太陽輻射的年平均總量為112189.9卡/平方厘米。

無霜期:縣城無霜期多年平均值為279天。最長為319天,最短為224天。

平均初霜日期為11月30日。最早的初霜日期是11月5日,最晚的是次年1月3日。

平均終霜日期為2月22日。最早的終霜日期是1月16日,最晚的是3月28日。

初、終霜間隔天數(有霜日期)多年平均為85天。最天128天,最短32天。

縣北部初霜早,終霜晚,霜期較南部長,無霜期較南部短。根據縣氣象局觀測記錄:山頂出現霜的次數較少,山間盆地出現霜的次數較多,俗說:「雪上高山,霜打窪地」。

自然資源

寧都縣自然資源豐富,遍布全縣各地,有植物、動物、礦物、太陽能、地熱等主要自然資源。硫鐵礦儲量與開採價值居華東地區之首,鋰輝礦為全國三大採礦點之一,鈾礦儲量大,稀土資源非常豐富。[3]

植物資源

寧都縣野生藥用植物共有235種,其中歷史較長比較重要的有:綿茵陳、金銀花、黃枝子、香附子、車前子、金櫻子、何首烏、野百合、野木瓜、石菖蒲、蘆根、勾藤、芙蓉、辛荑、芍藥、五加皮、野山楂、烏藥、海桐、麥冬、厚朴、大薊、夏枯草、鳳尾草、馬齒莧、半邊蓮、牛膝、金錢草、益母草、算盤子、野菊花、鴨舌草、酢漿草、魚醒草、旱蓮草、千里光、白花蛇舌草、蛤蟆藤、白馬骨、八角蓮、七葉一枝花、十大功勞、天南星、野黨參、四葉參、青木香、淫羊藿、享氏線蕨、三葉木通等多種。

寧都綿茵陳有悠久的歷史,素以量多、質好取勝,尤以石榴排一帶產品更佳。遠在清朝末葉,暢銷閩、粵、南洋各地。後因天然植物長期遭到破壞,產量銳減。

野生木本油料植物共有30多種,比較重要的有:木梓(油茶)、山雞椒(果實叫山蒼子)、黃樟、紅脈鈎樟、大葉鈎樟、烏桕、山桐子、白烏桕等,尤以木樟為大宗,大沽鄉油茶最多,素有「寧都油庫」之稱。

木本植物以松、杉、竹為主的木本植物共有90多種,其中較珍貴的木本植物有30多種,屬國家保護的有銀杏、香果樹、花櫚木、水杉、紅楝子、銀鍾樹、半楓荷、野山茶等13種,主要分布在北部凌雲山區和小布鈎刀咀一帶。小布池邊有兩棵百餘年的銀杏,鈎刀咀有香果樹多株。這兩種樹,世界其它國家已屬罕見。

此外,還有纖維植物、觀賞植物、澱粉植物、栲膠植物、飲料植物、殺蟲植物、單寧植物、橡膠植物等8類,計72種。

動物資源

鳥類主要有喜鵲(鴉鵲)、烏春、鷓鴣、斑鳩(督鴣鴣)、鴝鵒(八哥、烏翼子)、布穀鳥(杜鵑、杜宇、子規)、畫眉、鷹、鷂、鶴、麻雀、雲雀、雉(野雞、雉雞)、竹雞、禾雞、烏鴉、野鴨、貓頭鷹、猴面鷹、夜哀子、啄木鳥、壽帶鳥、翠鳥、白頭翁、蠟咀等。六十年代以來,農作物普遍施用劇毒農藥,許多山禽亦被毒死,加之大量人工捕殺,鷹、鷂等下降率尤為明顯。

獸類主要有狐狸、黃麂、野豬、雞狼(俗稱黃鼠狼)、山兔、野貓、狼、豹、水獺、刺蝟、竹狸、穿山甲、獐子等。七十年代末,在縣東北山區,還發現華南虎、野牛、野馬(蘇門羚)、金貓、小靈貓、大靈貓(九節狸)。

由於毀林和捕殺嚴重,野獸品種數量日益減少。如:獐、鹿等,已多年無人發現。

魚類除人工放養的鯇(草魚)、鰱、鱅、鯉、青、鯽、鯝魚等傳統品種外,非人工放養的主要有鱉、鱔、鰍、河鯉、石鯇、蝦、鰷、鐒鈹、鲶、鰻、鱖、娃娃魚等20多種。五十年代末以來,由於過量捕撈、電觸、爆炸、藥毒情況嚴重,江河水域的魚越來越少。

蟲類益蟲主要有蜘蛛、螞蟻、蜻蜓、臭大姐、螳螂等。可入藥的有蜜蜂、蚯蚓、斑螫、蜈蚣、蛇、蠍、蠶、蟬、水蛭(螞蝗)、蟾蜍等。

除上述四類外,還有青蛙(田雞)、石雞(石蟲另)、蝙蝠、蟹、蚌、螺等多種。

水資源

發源於寧都北部的梅江河自北向南流經11個鄉鎮,河道全長145公里,流域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是贛江流域面積最廣、長度最長、徑流量最大的支流。豐富的水資源孕育了優美的生態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71.3%,是全國首批100個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之一。境內有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翠微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凌雲山、大龍山等,有大型水庫——團結水庫,小二型以上水庫114座,大小河流638條。

地熱資源

寧都主要有兩條地熱帶,一條由興國至青塘過信豐;一條由肖田、湛田至瑞金過尋烏。現有溫泉池三個(湛田、石上、肖田、青塘)。熱水平均溫度為30~40℃。平均水量為每秒1~2公升,按熱量計算,全年熱能資源為39×103千卡。相當於煤炭3500大卡/公斤的114.3噸煤。湛田李村溫泉,溫度高(出口水溫為55℃),流量大(日流量200立方米左右),適宜開發利用。

太陽能資源

寧都縣內太陽的年總輻射量年平方厘米為112.19千卡,平均每天可達488.9千卡/cm2月,最低的二月份,月平方厘米其值亦有5.9千卡。4~10月平均月平方厘米都在8千卡以上。

礦產資源

寧都縣內已經發現的礦產資源有鎢、煤、鐵、石灰石、硫、螢石礦、高嶺土、硅石、雲母、稀土、鈷土、鈾、錳、綠柱石、重晶石、鉛、鋅、鈦、磷、銅、鉀長石、鉬、錫等22種。這些礦分布在青塘、賴村、安福、東山壩、石上、會同、固厚、固村、黃陂、釣峰、長勝、黃石等地。

鎢分布於安福廖坑、青塘白石坳、坎田、大沽南林。廖坑礦藏分布範圍較廣, 東西長3000餘米,南北寬1000餘米,面積約三平方公里。大小礦脈約30~40條。類型為高溫熱液石英大脈型黑鎢礦及少量殘積坡積砂礦藏。含量一般為0.02~0.03%,最高達0.22%。青塘白石坳礦,位於燕山期花崗岩株與石炭系紀灰岩的接觸變質帶上。類型:白石坳地帶為砂卡岩型白鎢礦。獅吼山、赤水至山峰仙等處均為含鎢石英脈型黑鎢礦。

硫鐵礦分布在青塘打山嶺、杜彎背、和尚腦、獅吼山、茶山崗、麻齊湖一帶。礦化面積5.14平方公里。礦體以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為主。主要賦存於石炭系地層中。礦物組合有: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銅蘭、輝銅礦、毒砂、閃鋅礦和方鉛礦等。類型屬高熱液接觸交代礦藏。礦石品質優良。

煤主要分布在青塘、賴村、黃貫等地。礦點很多,儲量豐富。煤質為無煙煤,賦存於石炭系梓山組地層中。煤層不穩定,變化較大,且常為斷層所破壞。黃貫煤礦從蓮花山至五羅棋山麓,縱貫兩山,共有四平方公里含煤面積。

石灰石分布於青塘、黃貫、賴村等地。有的整座山都是。僅黃貫後山塘口一處石灰石儲量就達100萬噸以上。

鐵礦石主要產於青塘獅吼山、劉坑燕子岩、田頭牛欄洞、長勝尼姑山、固厚蜀田和鐵樹坳、東韶漳灌、肖田美佳山、東山壩等地。但礦石品位不高。

螢石礦分布在劉坑、會同、石上、東山壩、黃石、洛口、黃陂、釣峰等8個公社。據鑽探資料表明,從黃石的山梓至肖田的小吟都延伸螢石礦脈,全縣螢石蘊藏量估計可達百萬噸。

綠柱石黃陂、小布、釣峰、廖坑等地均有分布。凡縣內有花崗岩、雲母岩的地方都發現有此種礦物。多呈綠色,也有無色、藍色、黃色或粉紅色的。呈六稜柱形,有玻璃光澤,硬度大,可用以提煉鈹及其化合物。

其它礦物

大理石分布在青塘、賴村、肖田等地。紋理有土黃、黑色、灰白、紅色數種。目前尚未大量開採。

建築石料有小布花崗岩,灰白中夾雜黑星點,質地堅硬、美觀;赭紅石,產於石上蓮湖,梅江河東及梅江下游兩岸。開採量較大,多用於建橋、建房。

磨刀石產於青塘老埠磨刀坳、固厚蜀田一帶,細嫩多漿。

人口民族

2012年末,寧都縣總人口為790829人,同比增長0.46%,其中非農業人口136187人,占總人口的17.22%。總人口中,男性417991人,女性372838人。全年出生人口14480人,死亡人口8833人。戶口遷入人口3501人,遷出人口5494人。寧都共有450個姓氏,其中130多個屬客家,而全縣約4500多個村莊,其中由「老客」始建和擴建的村莊就有3700多個,占全縣總村數的85%。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發展

寧都是農業大縣和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2008年有貧困人口2.73萬。寧都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贛南糧倉」之稱,年產糧食30萬噸以上,2004年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大縣。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1.47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關口,總量處於贛州市第一方陣,按可比價計算,比2011年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54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40.29億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36.64億元,增長10.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4.18:39.71:36.11。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56.44億元,比2011年增長11.2%,占GDP比重達55.62%。人均GDP為12685.9元/人,按可比價計算,比2011年增長10.1%。

2013年,實現生產總值113.4億元,增長10.5%;財政總收入7.9億元,增長1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97億元,增長18.4%;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7.3億元,增長2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5億元,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4998元,增長1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8元。

寧都是新產業發展迅速,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形成了優質稻、臍橙、黃雞、加工型紅薯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和蘑菇、席草、蠶桑、茶葉、白蓮五個區域特色產業。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紅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產加工基地。

農業

寧都縣現有耕地76萬畝,年產糧食8億斤以上,占贛南總產的五分之一,自古就有「縱使三年兩不收,仍有米谷下贛州」之稱,是國家首批商品糧基地縣。形成了水稻、黃雞、果業、蘑菇、油茶等農業主導產業和茶葉、煙葉、席草、白蓮、花卉、苗木等區域特色產業。寧都不僅是贛南「糧庫」,還是資源「寶庫」。全縣有林地450餘萬畝,居全省第二。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琴江細鱗斜頜鯝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四大家魚」良種繁殖場晉升為省級水產良種場,被評為全省漁業工作先進縣。「寧都黃雞」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韶琳茶葉」被認定為江西省著名商標。農民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穩固,寧都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21家,新增16家;農業龍頭企業103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

農業生產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3494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種植業生產特色明顯。農業產值116442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5.9%,糧食總產量7.2億斤,同比增長7.7%。蘑菇種植面積達200萬平方米,新開發果園1.1萬畝,成為全市第四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標準化基地縣。特色產業穩步發展,全縣 「一村一品」專業村161個。形成以糧食生產為主,特色農業異軍突起的格局。林業生產穩定。2007年,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積2000公頃,同比增長4.2%,零星(四旁)植樹251.9萬株,全縣森林覆率68.1%。畜牧業生產平穩。2007年,全縣畜牧業產值83572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1%。家禽出籠35.4萬百羽,同比增長25.5%;肉用兔出欄8.2萬隻,同比增長12.3%,生豬出欄、生豬存欄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漁業生產快速發展。2007年,全縣漁業產值2324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4% ;全年水產品產量23402噸,增長19.4%。

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2007年,整合各類資金2300多萬元用於新農村建設,全縣共安排建設點269個,覆蓋農戶1.2萬戶、人口4.5萬人。硬化主幹道150公理,硬化村道154公理,改水6500餘戶,改廁6300餘戶。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0.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0.9%,被評為全省農機十強縣。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四無」水電站清理工作紮實有效,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在完成上年15座的基礎上又新開工15座。造地增糧工程順利實施,石梅國家水保重點工程通過上級驗收。

2009年預計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7.8億元,同比增長3.6%。種植業擴面增產,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04萬畝,比上年增加0.4萬畝,總產達8.1億斤,同比增長4.5%;加工甜橙開發建設連片100畝以上基地36個,完成整地2.8萬畝,開發面積在全市遙遙領先。養殖業穩步發展,寧都黃雞出籠3460萬羽,同比增長10.6%;生豬出欄20.85萬頭,同比增長0.2%;水產品總量2.56萬噸,同比增長5.9%。基礎設施逐步夯實,完成17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標準良田、「四大家魚養殖場」、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相繼啟動。

工業

工業方面,依託新中勝、鋰電新材料兩個省級產業基地,全力發展礦產加工、電子家電、輕紡服裝、食品加工和門業、文化創意、物流「4+3」產業,致力打造5個年產值超50億元產業集群。城市建設方面,圍繞「依山傍水、山環水繞、濱江園林」生態城定位,加快推進永寧新城和龍溪灣新區建設,致力打造贛州衛星城市。農業產業方面,大力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擁有產值超億元的農業產業7個、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18家。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已經建成濟廣、泉南兩條高速公路,正在推進昌樂寧於高速、鷹梅鐵路、吉建客運鐵路、蒙吉煤運通道至福建泉州連接線建設,將形成「三縱三橫」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網絡,奠定重要的區域交通樞紐地位。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89.5億元,財政總收入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78億元,500萬元以上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5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40元。

2012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9億元、增加值15.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4%、13.68%(可比價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5.18%,比2011年提高2.68個百分點。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

水東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新中勝產業基地三條主幹道建成貫通,萬畝工業園區框架基本成型;新規劃的鋰電新材料產業基地和青塘化工園區征地拆遷、場地平整工作正式啟動。被確定為省級鋰電新材料產業基地,縣工業園區被批准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門業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天誠氟化工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簽約入園。2012年,園區全部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58億元、工業增加值11.91億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20.25%、15.25%(可比價增長)。

蘇區振興

(2014年)4月18日,記者從市水利局獲悉,水利部下發了《水利部對口支援江西省寧都縣振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3-2020年)》(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圍繞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戰略部署,加快寧都縣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力爭到2020年,通過實施十大水利工程,從根本上扭轉寧都縣水利建設嚴重滯後的局面,為寧都縣人民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提供水利保障。同時,進一步深化水利改革,不斷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推進水生態文明示範縣建設。加快水利行業能力建設,不斷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寧都社會和諧發展、安定有序。

據了解,這十大水利工程包括:寧都縣城市防洪工程,永寧水利樞紐工程,石板排洪渠,團結水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團結-縣城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龍下和陽都中型水庫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老區項目),梅江源頭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治理,紅旗水閘除險加固工程等。

水利部將從開展民生水利建設、指導推進水利改革、提升水利行業能力建設等方面對口支援寧都縣。在民生水利建設方面,將支持寧都加快完善防災減災體系、增強洪澇乾旱災害防禦能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鞏固「贛南糧倉」穩定發展基礎,開展供水工程建設、提高支撐長遠發展能力,開展水土資源保護與修復、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在指導推進水利改革方面,將支持寧都加快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水利投融資機制,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深化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水價改革,並指導寧都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防洪抗旱體系建設,強化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在提升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方面,將支持寧都加強水利隊伍建設,加強水利信息化建設,強化水利科技支撐。[4]

社會事業

教育

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41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2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4所,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2所,完全小學116所,村小119所,教學點62個,職業技校2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公辦幼兒園1所。全縣共有中小學生12.4萬多人,在職公辦教職工5476人;校園總面積279.84萬平方米,校舍總面積83.82萬平方米。

衛生

2006年末全縣有醫院3個,農村衛生院25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905人,其中,執業醫生387人,執業助理醫師75人,註冊護士303人,藥劑人員138人,檢驗人員55人,其他人員952人;病床總數950張.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352元,比上年增加166元;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全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1302元,增長15.0%。

科技成果

據統計1978年至2004年全縣受縣以上獎勵的優秀科技成果311項,其中國家機關授予的10項,省級機關授予的33項,地(市)機關授予的67項,縣政府授予的科技進步獎201項。從1985年至2005年5月31日止,縣共申請專利65項,在江西省各縣(市)排名中列第17位。[5]

交通運輸

寧都縣全縣有公路493條,計2236公里,80%的縣鄉公路通水泥路。穿境而過的319國道,G35濟廣高速(鷹瑞段)和G72泉南高速(石吉段)已正式建成通車。2009年農村公路改造完成水泥路218.6公里,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39個,大沽至長告紅色旅遊公路、肖田至隘上段省道改建基本完工。 2013年昌寧(南昌-寧都)高速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15年底建成通車。2014年寧定(寧都-定南)高速,廣吉(廣昌-寧都-吉安)高速即然動工建設,分別於2016年底,2017年底建成通車。屆時,寧都將形成一個高速井字框架。另外規劃中的鷹梅鐵路於2013重新啟動前期工作。當南昌至寧都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工時,寧都至定南高速公路又開工了,在蛇形排至小布公路建成通車之際,境內G356、G236國道升級改造和昌廈公路維修工程快速推進。全縣交通項目完成建設投資5.8億元,是上年的2.3倍,其中縣財政配套資金3.92億元;實施國、省、縣道改造項目12個,累計新開工二級公路建設里程居全省第一。

歷史文化

客家文化

寧都曾是早期的江西文明。大量的譜牒研究和田野調查證實,中原漢人唐宋時期南遷進入客區,最早定居在寧都一帶,站穩腳跟養足實力後,逐漸向閩西,然後向粵東推進。寧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個客家姓氏中,有好幾十個是自寧都遷入的,如賴氏、廖氏、邱氏等。到2012年全縣客家姓氏130多個,客家人口占總人口的98%。孫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孫誗於唐朝末年被封為東平候,定居寧都。

寧都是中原先民南遷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贛閩粵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屬純客家縣,現有130多個客家姓氏。境內客家遺存十分豐富,客家民俗文化光輝燦爛,至今保存有千年古村田埠東龍村、寧都道情被列為全國地方戲曲獨立曲種,客家儺戲、竹篙火龍、橋幫燈、採茶戲等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0 年榮獲「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稱號。

紅色文化

寧都是中央蘇區前期的政治軍事中心,是中共蘇區中央局、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少共蘇區中央局誕生地;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江西軍區駐紮地;是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的指揮中心、主要戰場、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26路軍1.7萬餘人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率領下,舉行了震撼中外的「寧都起義」,誕生了紅五軍團,1932年10月,中央蘇區中央局在東山壩小源召開了全體會議,史稱「寧都會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全縣有 5.6萬人參加紅軍,有名有姓的烈士1.6萬多人,建國初期授銜的寧都籍將軍有13人,從「寧都起義」部隊走出的開國將軍有30人。

本地特產

優質稻、灰鵝、茶油、白蓮、臍橙、金柑、香菇、三黃雞、無籽西瓜、「三筍」頭, 「中華金桔王」飲料、「寧」酒,野人牌礦泉水,珍穗牌大米、寧寶米粉、翠微牌精澱粉、藕粉、薯粉、小布岩茶、韶琳茶、大沽白毫茶、武華雲霧茶、凌雲山白茶,組合機床、鏜磨缸機、翠微紅月子茶、蛋菇湯、寧都三杯雞、寧都精製紅薯澱粉、中華神菇-- 茶樹菇、寧都肉丸。翠崗牌松香、膠合板、草蓆、印花床單、皮便鞋和皮製勞保手套等40多種。其中:小布岩茶多次榮獲全國名茶稱號並獲國際金獎,韶琳毛峰獲2006年江西省名茶評比金獎,2007年「中茶杯」全國評比一等獎,2010中國國際茶博會金獎,2011上海世博名茶評比金獎。中華金桔王榮獲94中國林業部名特優新產品博覽會金獎,「寧」牌酒在95年國際食品加工技術博覽會上獲國際金獎,寧寶米粉獲第七屆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許多產品如皮便鞋、勞保手套、寧寶米粉、印花床單、翠微牌精澱粉、薯粉均出口遠銷東南亞、中東和歐美等地。

雜交稻種:寧都是江西省最大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且以秋季制種為特色優勢,年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1.5萬畝左右,年提供早、中、晚雜交稻種3000噸左右。實行生產、繁育、精選、包裝銷售產業化經營。

通心白蓮:又稱子蓮,是寧都傳統農產品。常年種植面積6萬畝,是江西省白蓮種植大縣之一。栽培品種主要是太空1號,2號和36號,具有個大、色白特點,富含澱粉和多種氨基酸,屬膳藥兩用食品。具有養心、益腎、補脾等功能,也是食品工業的優質原料。年上市鮮蓮10080噸或干蓮3600噸。

無籽西瓜:西瓜是寧都的傳統農產品,現栽培品種以花皮無籽和青皮無籽系列為主,圓形或高圓形,單個重5~7公斤,果肉紅色,汁多味甜,中心糖11~13度,口感極佳,果皮薄且堅韌,耐貯運。常年種植面積4~5萬畝,年均上市約8~10萬噸。

草蓆:是現代家庭美觀保健的床上用品。全縣席草常年種植面積2萬畝,加工設備近900台(套),生產普通草蓆、中高檔草蓆系列產品30餘個,產品具有雙面如一,平整光亮,草色青綠,舒適耐用,美觀大方,設計新穎等特點。年產量1000萬條,已形成產業化經營格局,是江西省最大的席草生產加工基地。

花菇:主產於寧都縣肖田、東韶和小布三鄉(鎮)群山之中。其肉質鮮嫩,甘美肥厚,香味濃純,菌傘勻稱,菌蓋龜裂有皺,屬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具有較強的滋補作用和保健功效,年產量10噸左右。

精製紅薯澱粉:以優質鮮紅薯為原料精製而成,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和漂白劑,質地潔白、純淨、衛生,口感細膩,味道鮮美,保持了紅薯原有營養成份及保健功能,是製作高級粉絲、冰雪糕、肉丸的上好原料,也是各種面點,快餐食品的添加劑,廣泛應用於化工、紡織、醫藥等領域,年產量10000噸以上。

蘑菇:又名雙孢蘑菇,2003年秋引進試種,獲得成功,2005年全縣蘑菇種植面積已達25萬平方米,產鮮菇3750噸,主要用於生產蘑菇罐頭。計劃2006年發展到100萬平方米,產量15000噸。

中藥材:寧都是贛州市十大中藥材生產基地縣之一,中藥材種植面積1.2萬畝,居全市第二。主栽品種有黃姜、黃梔子、黃柏、茯苓、杜仲、吳茱萸、瓜蔞、石蒜、藥葛、金銀花等。

寧都黃雞:系江西省家禽名貴土雞品種之一,體小腳矮,母雞尾羽呈佛手狀下垂,具有羽、脛、喙「三黃」(因此俗稱三黃雞)及早熟、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年出籠2000萬羽以上,並實行專業化、規模化飼養。

水產苗種:全縣擁有年產5000萬尾以上的魚苗場13家,魚種培育面積5000多畝,年產各類魚苗13億尾,在全省位列前茅。產品主要有:四大家魚、鯉、鯽、鯿、鯝及加洲鱸鱖魚、斑點叉尾鮰等名特優新水花、春冬片,其中90%為早繁苗。

圓吻錮魚:俗稱鮟子,個體小,善群體生活,以攝食水底腐殖質、碎屑為主,不與家魚爭食,病蟲害少,容易捕撈,個體達到150-200克即可上市。該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現有養殖(套養)面積3萬多畝,產量300多噸,可在池塘、水庫中套養,對提高水域產量具有重要作用。[6]

風景名勝

寧都是資源大縣。寧都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1%,活立木蓄積量784.8萬立方米,為國家首批100個生態示範縣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動物資源、礦產資源豐富。寧都還有迷人的旅遊資源,最著名的自然風光數翠微峰風景區,該景區集儒、佛、道和革命歷史於一體,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被道家列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觀中,有唐東平侯孫中山先祖孫?墓、建於西晉的青蓮古剎、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水口塔等,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等一批革命歷史文物。

翠微峰

寧都風景綺麗,山水秀美,其中以翠微峰自然保護區最為著名。翠微峰是國家森林公園,又是江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的金精洞在宋代被列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景區地處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地區東北部,寧都縣縣城西北郊5公里處。南距贛州市168公里,—抵省會南昌市330公里。總面積為16.1平方公里,海拔426.8米。紅層地貌丹霞地形,以峰險、崖奇、洞幽、泉美、水秀著稱,「花飛千澗滿,日落萬山深」。

距縣城15公里,翠微峰景區南端的寧都縣蓮花山,是江西省的佛教名山之一。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3公里,地域面積約15平方公里,海拔953.8米。山上蒼松蔭翳,幽笪夾道,氣候涼爽,山色迷人。因山形如蓮花,景色旖旎,故名蓮花山。

山上有始建於西晉時的青蓮古剎,據碑文記載,寺為西晉釋氏青蓮祖師所建。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無際九世法孫道正重建。現瓦青當上尚存明代紋飾,並有「青蓮」二字。寺內為書院式建築,外殼青磚青瓦,內殿樑柱列架,天花板和屋樑上繪有各色花——圖案。紅漆門楣上書有一方橫匾,上寫「青蓮古剎」四個遒勁達到旁邊。整個殿宇分前、中]、後三幢十殿:大雄寶殿、西方殿、吡羅殿、觀音堂、金光殿、祖堂、伽蘭殿、天王殿、地藏殿、臨齋殿。全寺占地面積約2800平方米。現公存明、清碑刻十四方。蓮花山有一峰、一岩、二洞,即白茅峰、出水岩、出風洞、太平洞。石林岩海,呈奇獻巧,為游攬勝地。

凌雲山

東韶凌雲山,位於寧都縣東韶鄉境內,海拔1454.9米,為雩山山脈,屬寧都縣第一高峰。區域內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牛牯嶂、天門嶂、崖鴣崬、寒婆崬、竹蒿嶺、盧穆峰、王泥崗等,群峰崢嶸,巍峨壯觀。

凌雲山因山頂較平,原名「平山」,唐代起改稱凌雲山,當地村民稱之為「凌華山」,是贛州寧都縣、吉安永豐縣、撫州樂安縣三市三縣的分界嶺。登上頂峰可「一山觀五縣」即寧都、永豐、樂安、南豐、廣昌五縣。「凌雲山」方圓25平方公里,山頂一截象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只有矮草,沒有樹木,下面一層則森林茂密、鬱鬱蔥蔥,盡顯原始生態之生機。山上流泉飛瀑,雲霧繚繞。山上有三處庵場寺廟。頂上有當地人俗稱的「頂庵」,向西面稍下一點有「中庵」,再下來向東方向,海拔1200米處有「腳庵」名「凌雲寺」。

2011年9月,經省政府批准,寧都縣凌雲山自然保護區由縣級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此外,有湛田和石上的溫泉、大型人工湖團結水庫等休閒度假場所;有以「植物寶庫」聞名的凌雲山自然保護區;有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水口塔、始建於唐末的孫中山先生客家始祖孫誗墓,邱氏家廟、田埠東龍村等一批古建築;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都起義舊址、以及「反圍剿」紀念館等。[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