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卓·福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卓·福樂 (Andrew Fuller, 1754年2月6日 – 1815年5月7日),英國浸信會牧師,神學家,及當代宣教運動宣導者。

當今世界各年齡段的基督徒有21.8億[1],幾乎占據全球估計總人口70億的1/3,基督信仰仍然獲世界上最多人的信奉[2]

簡介

福樂出生在英國劍橋郡維肯村,後定居於北安普敦郡凱特靈市。福樂曾在兩處教會擔任牧師,分別是索厄姆(1775年─1782年就職)和凱特靈市(1782年─1815年就職)。位於凱特靈市的該教會如今改名為福樂浸信會 。1815年5月7日,福樂在凱特靈市逝世。

除去他教牧工作,及其在神學、護教方面的成績,福樂還與大英浸信會宣教會的創建息息相關。作為創始者之一,福樂擔任差會之首任理事,並於1784年起,致力於傳揚福音宣教事工,其中包括:宣傳異文化宣教之必要和緊迫,為差會募款,聯絡在印度的威廉·克理,為宣教事工辯護,招募宣教士等等。在其一篇題為《憑信而行的本性與重要性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h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Walking by Faith)的講道中(講於諾丁漢郡浸信會協會,1784年6月2日),福樂特別附錄一篇〈為教會復興而禱告之普遍協作的多重勸說〉(A Few Persuasives to a General Union in Prayer for the Revival of Religion)以間接鼓動當代宣教運動。大英浸信會,全名為「Particular Baptist Society for Propagating the Gospel among the Heathen」,是一群在神學上持喀爾文主義,相信基督之是特定、限定救恩的浸信會牧師、信徒於1792年在一次禱告會中組成的。受福樂的《值得全人類接受的福音》(The Gospel Worthy of All Acceptation)影響,威廉·克理成為差會的第一位宣教士。福樂則為差會在大英本土的工作奔勞。

作為一位護教家,福樂在18世紀末回應並有效地抨擊包括極端喀爾文主義、蘇西尼主義、桑德曼主義、亞米念主義、反律法主義等在內的神學問題。極端喀爾文主義主要否認福音的宣召,即悔改罪、相信基督,是全球性的和普遍性的; 又否認未重生人需要悔改、相信基督的責任。蘇西尼主義否認基督的神性,不承認三位一體的神,因而早在初期教會便被定為異端。桑德曼主義則認為人得救只需在理智上承認福音即可,因而桑德曼主義又被稱為輕信派(easy-believism)。 雖然具有爭議,但福樂並非好戰派。相反的,福樂不只是和志同道合者為友,他和布里斯托爾浸信會學院校長小約翰·瑞蘭(John Ryland)、奧爾尼牧師約翰·瑟柯黎夫(John Sutcliff)、伯明翰牧師塞繆爾·皮爾斯(Samuel Pearce)等人也維持着良好關係,他也和神學論點上抱有異議的人保持基督徒弟兄的關係(例如:他與亞伯拉罕·布斯在極端喀爾文主義上的辯論,和達尼爾·泰勒在救贖論上的爭辯)。

19世紀英國牧師查爾斯·司布真在談到福樂時表示,安卓·福樂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神學家。

視頻

安卓·福樂 相關視頻

20161221北京天主教神哲學院中國哲學精讀老子第十五講
利瑪竇來華傳教有多難?開了中國人眼界的不是天主教,而是科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