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德烈·布雷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德烈·布雷頓André Breton,1896年2月19日-1966年9月28日),出生於諾曼第坦謝布賴(奧恩省)的一個中康的家庭。法國作家詩人,為發起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創始人。他集結了一大批著名的詩人和畫家,使超現實主義運動風靡歐洲,甚至連畢加索都被他影響。[1]

早期

曾經是醫學院的一名學生,布雷頓對精神疾病感興趣。他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21年遇見的人)的作品的閱讀向他介紹了無意識的概念。受精神病學和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他加入了達達主義者。

1919年,與路易斯·阿拉貢(Louis Aragon)和Philippe Soupault,共同創立了評論Littérature; Breton和Soupault在其網頁上發表了「 Les Champsmagnétiques」(1920;「磁場」),這是超現實主義自動書寫技術的第一個例子。

1924年,布雷頓宣言將超現實主義定義為「純粹的心理自動主義,意在表達……真實的思想過程。超現實主義旨在消除夢想與現實,理智與瘋狂,客觀性和主觀性之間的區別。布雷頓編寫的《超現實主義宣言》,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他在其中將超現實主義定義為「純粹的精神自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南特的一個神經系統病房工作,在那裡他遇到了雅克·普雷弗特雅克·瓦切(Jacques Vaché),他們反社會的態度和蔑視既定的藝術傳統的行為深刻影響到了布勒東。Jacques Vaché在24歲時因服過量鴉片自殺,布雷頓為此寫了文章發表。

超現實主義運動

1930年代,超現實主義運動最終在政治上發酵,布雷頓和幾位同事加入了共產黨

1930年,他發表的第二份超現實主義宣言探討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含義。][2]

1935年,布雷頓與共產黨決裂,但仍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理想。在德國占領法國期間,逃到了美國避難。

1941年,布雷頓在美國記者瓦里·安弗萊哈里·賓漢姆的幫助下逃到美國和加勒比海地區。布勒東認識了馬提尼克作家艾梅·塞澤爾,後來與他合作出版《Cahier d'un retour au pays natal》。

1942年,他在耶魯大學組織了一場超現實主義的展覽,並發表了另一本超現實主義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布雷頓又加入法國軍隊的醫療隊伍。法國政府取締了他的作品《the very negation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1944年,他和伊利莎旅行到魁北克省的加斯佩半島,在那裡他寫了《Arcane 17》一本書,它表達對二戰恐懼。

1946年,布雷頓返回法國,在那裡舉辦了另一個超現實主義展覽。

1948年,在巴黎出版他的詩集。(該詩選集於1969年在倫敦出版)

1952年,布雷頓寫道:「在無政府主義的黑鏡里超現實主義首先承認本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安德烈·布勒東決定明確接受無政府主義

1959年,在巴黎舉辦展覽,他反對法蘭西殖民帝國。

1966年,布雷頓去世,享年70歲,葬於巴黎巴蒂尼奧勒公墓。

家庭

第一任妻子

1921年,與西蒙娜·卡恩 (1897–1980)結婚。

1931年,離婚。

第二任妻子

傑奎琳·蘭巴

兩人育有一個女兒奧布,這是布雷頓唯一的孩子。

第三任妻子

伊利莎·布勒東

遺產

1966年9月28日,布雷頓去世後,他的妻子伊利莎和女兒奧布允許學生和研究人員訪問他的存檔和收藏。36年後,收藏被拍賣。公寓的牆壁被保存在龐畢度中心。

布雷頓與保羅·艾呂雅(Paul Eduard)所作《超現實主義字典》的唯一已知簽名手稿。這本革命性創作於1938年在巴黎構思而成。[3]

安德烈·布雷頓九份先前未公開的手稿在2008年5月被蘇富比拍賣[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