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安瓿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安瓿(拉丁文ampulla的譯音)是指一種可熔封的硬質玻璃容器,常用於存放注射用的藥物以及疫苗、血清等;是拉丁文ampulla的譯音。常用的有直頸和曲頸兩種。容量一般為1~25ml。常用於注射用藥液,也用於口服液的包裝,但因對消費者而言開啟困難並容易產生事故,現已不流行。歷史上安瓿最早用來盛放死者的血液的樣本。

歷史沿革

歷史上安瓿最早用來盛放死者的血液的樣本,並用來陪葬在他們身邊,多見於羅馬墓穴或基督教墓穴。起先只有烈士的葬禮能夠享受這種待遇,後來變成了一種普遍的風俗。

在那不勒斯,每年的9月19日會舉行一個持續了幾百年的儀式:聖·熱內羅之聖血(the Blood Miracle of San Gennaro)。在那不勒斯大教堂里,一個據稱是公元305年前,盛滿了聖·熱內羅——貝內維托(Benevento)主教之血的安瓿,放在他的胸口旁邊。經過「聖·熱內羅之後代」的聲情並茂的祈禱,及大主教的用力晃動,安瓿中的血會發生液化。最早關於這個現象的紀錄是在公元313年。

另一隻廣為人知的安瓿就是盛放着法皇加冕儀式聖油的「神聖安瓿(sainte ampoule)」。聖油相傳是從庫洛維斯(Clovis)時代傳下來的,一度存放在聖·雷米(St. Remy)墓中,後來放在雷米斯(Rheims)的大教堂中。在1793年大革命中,這隻安瓿被打破,但一部分仍然被保存下來用於查理第十的加冕儀式。

簡介

安瓿是用於盛裝藥液小型玻璃容器。容量一般為1~25ml。常用於注射用藥液,也用於口服液的包裝,但因對消費者而言開啟困難及容易產生事故,現已不流行。

醫療用處

在醫療領域中,安瓿一般用來存放單劑量注射劑,常見的有1、2、5、10和20mL等幾種規格。安瓿按照用途又分為玻璃安瓿和塑料安瓿。通常根據製造安瓿所使用的玻璃材質選擇盛裝不同性質的注射劑。

1、玻璃安瓿

中性玻璃:是低硼硅酸鹽玻璃,化學穩定性好,可作為pH近中性或弱酸性注射液的容器,應用範圍廣,如各種輸液、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含鋇玻璃:耐鹼性好,適用於鹼性較強的注射液,如pH為10~10.5的碘胺嘧啶鈉注射液; 含鋯玻璃:耐酸鹼性能均較好,不易受藥液侵蝕,適用於酸鹼性強的藥液和鈉鹽類的注射液,如乳酸鈉、碘化鈉和磺胺嘧啶鈉等注射液;粉末安瓿:用於分裝注射用固體粉末或結晶性藥物,為便於藥物分裝,瓶身與瓶頸等粗,瓶頸與瓶身連接處有溝槽,使用時從溝槽處打開並注入注射用溶劑。粉末安瓿已基本淘汰;無色安瓿:有利於藥液澄明度檢查,適合於盛裝非光敏性藥物;琥珀色安瓿:可濾除紫外線,適合於盛裝光敏性藥物,但由於含有氧化鐵,應注意與所灌裝藥物之間可能發生的配伍變化。

2、塑料安瓿

聚丙烯(PP)材質:透明度好,強度高,可耐受121℃的高溫滅菌,常用於存放需要終端滅菌的注射劑;聚乙烯(PE)材質:一般不能耐受110℃以上條件的高溫滅菌,常用於存放無菌工藝生產的注射劑。

結構和原理

玻璃安瓿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強制推行的玻璃安瓿為曲頸易折安瓿瓶。這種安瓿使用方便,可避免折斷後玻璃屑和微粒對藥液的污染。曲頸易折安瓿有色環易折安瓿和點刻痕易折安瓿兩種。

1.色環曲頸易折安瓿瓶

色環易折安瓿是將一種膨脹係數高於安瓿玻璃兩倍的低熔點粉末熔固在安瓿頸部成為環狀,冷卻後由於兩種玻璃的膨脹係數不同,在環狀部位產生一圈永久應力,用力一折即可平整折斷,不易產生玻璃碎屑。

2.點刻痕曲頸易折安瓿瓶

點刻痕易折安瓿是在曲頸部位刻有一條細微的刻痕,在刻痕中心標有直徑2mm的色點,折斷時施力於刻痕中間的背面,折斷後斷面應平整。

塑料安瓿

塑料安瓿的製造採用吹制—灌裝—密封三合一技術(blow-fill-seal,簡稱BFS),吹制、灌裝、密封三種操作均在同一工位完成,配合無菌生產條件,極大降低了產品的微生物污染,提高了無菌保證水平。由於塑料延展性好,塑料安瓿可製備成多種形狀、規格,裝量範圍比玻璃安瓿更廣。

塑料安瓿除了有以上的優點,還具有以下特點:①由於材質的延展性高,不會產生碎屑;②採用扭力旋轉開瓶,操作方便;③斷口不銳利,不會劃傷護理人員;④標識採用彩色印刷標籤,便於識別,防止給藥錯誤;⑤材料牢固,防撞擊,便於運輸和攜帶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