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書·徐湛之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書·徐湛之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原文

徐湛之,字孝源,東海郯人。湛之幼孤,為高祖所愛,常與江夏王義恭寢食不離於側。年數歲,與弟淳之共車行,牛奔車壞,左右馳來赴之。湛之先令取弟,眾咸嘆其幼而有識。及長,頗涉大義,善自位待。事祖母及母,並以孝謹聞。

元嘉二年,除著作佐郎,員外散騎侍郎,並不就。六年,東宮始建,起家補太子洗馬。轉國子博士,遷奮威將軍,南彭城、沛二郡太守,徙黃門侍郎。後又為秘書監,加散騎常侍。

會稽公主①身居長嫡,為太祖所禮,家事大小,必咨而後行。西征謝晦,使公主留止台內,總攝六宮。忽有不得意,輒號哭,上甚憚之。初,高祖微時,貧陋過甚,嘗自往新洲伐荻,有納布②衫襖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高祖既貴,以此衣付公主,曰:「後世若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示之。」湛之為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所愛,與劉湛等頗相附協。及劉湛得罪,事連湛之,太祖大怒,將致大辟。湛之憂懼無計,以告公主。公主即日入宮,既見太祖,因號哭下床,不復施臣妾之禮。以錦囊盛高祖納衣,擲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為汝父作此納衣。今日有一頓飽食,便欲殘害我子!」上亦號哭,湛之由此得全也。遷中護軍,未拜,又遷太子詹事,尋加侍中。 湛之善於尺牘,音辭流暢。貴戚豪家,產業甚厚。門生千餘人,皆三吳富人之子,姿質端妍,衣服鮮麗。每出入行游,途巷盈滿,泥雨日,悉以後車載之。太祖嫌其侈縱,每以為言。

二十二年,范曄等謀逆,湛之始與之同,後發其事,所陳多不盡,為曄等款辭③所連,乃詣廷尉歸罪,上慰遣令還郡。

上每有疾,湛之輒入侍醫藥。元嘉末,上遇事久議不決。與湛之屏人共言論,或連日累夕。每夜常使湛之自秉燭,繞壁檢行,慮有竊聽者。劭入弒之旦,其夕,上與湛之屏人語,至曉猶未滅燭。湛之驚起趣北戶,未及開,見害。時年四十四。 【注】①會稽公主:徐湛之的母親、高祖的女兒、太祖的姐姐。 ②納布:質量粗劣的布。 ③款辭:服罪之辭。

譯文

徐湛之字孝源,東海郯人。湛之幼年時便成了孤兒,深得高祖寵愛,常和江夏王劉義恭呆在高祖身邊,寢食不離。幾年後,一次他和弟弟徐淳之一起坐車,牛受驚,車子遇險,下人飛奔前來救他們,湛之讓人們先救弟弟下車,眾人都驚嘆他年紀雖小卻有識見。湛之長大後,十分喜歡鑽研文義,能正確對待自己的地位。侍奉祖母、母親以孝敬聞名。

元嘉二年(425),他被任命為著作佐郎,員外散騎侍郎,他未接受。元嘉六年(429),開始修建東宮,他始任補太子洗馬,轉任國子博士,後任奮威將軍,南彭城、沛二郡太守,又調黃門侍郎。後來又任秘書監,加散騎常侍。

會稽公主是高祖的嫡長女兒,被太祖敬重禮遇,家事無論大小,一定先徵求她的意見再實行。太祖西征謝晦時,讓公主留守京城,統管六宮之事。公主稍有不如意就號哭,太祖十分懼怕她。當初高祖沒有富貴時非常貧窮,曾親自在新洲砍荻草,有些粗布的衣裳都是敬皇后親手縫製的;高祖顯貴後將一件粗布衣裳交給公主說:「後代子孫如果驕縱奢侈而無節制的,可將它拿給他們看。」湛之被大將軍彭城王義康寵幸,並和劉湛等人十分投合。到劉湛犯罪時,事情牽連到湛之,太祖大怒,要處之以極刑。湛之既擔憂又害怕沒有法子,只有去求母親。公主當日就進宮,見了太祖後,也不對太祖行禮,只大聲哭鬧。她用一錦袋裝着高祖的粗布衣裳,將衣裳擲在地上給太祖看,並說:「你們家本來貧窮低賤,這是我母親為你父親縫的衣裳。如今有一頓飽飯就要殺我的兒子啊!」太祖也哭起來,湛之因之得以保全性命。調任中護軍,未接受,又調任太子詹事,不久又加侍中。

湛之擅長寫公文,文辭順達,音節流暢。作為皇親國戚富豪之家,其家業非常龐大厚實。有門生一千多人,都是三吳富家子弟,個個氣質端莊美麗,服飾華美。每當他出行,門生隨從擠滿了道路。碰到雨天,道路泥濘,則全乘車子。太祖嫌他太奢侈放縱,常常勸說他。

元嘉二十二年(445),范曄等人謀反,湛之開始與他一夥,後來揭發了他們的事,但說的事都不徹底,被范曄等人牽連,他就到廷尉那裡認罪,皇上撫慰他並讓他回郡里去了。

皇上有病,湛之就入宮侍候醫藥。元嘉末年,皇帝遇到事情議論許久卻難以定下來。皇上和湛之除去旁人共同議事,有時通宵達旦。皇上常在夜裡讓湛之拿着蠟燭,繞着房外牆壁巡檢,擔心有人竊聽。劭入宮殺君之日,那天晚上,皇上和湛之兩人就在房內屏退別人單獨談話,直到早上還未熄燈。湛之聽到響聲驚起走到北門,還沒有來得及開門就被殺害了。時年四十四歲。[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