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書·袁淑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書·袁淑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原文

袁淑,陳郡陽夏人,丹陽尹豹少子也。少有風氣,伯父湛謂家人曰:「此非凡兒。」至十餘歲,為姑夫王弘所賞。不為章句之學,而博涉多通,好屬文,辭采遒艷,縱橫有才辯。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並不就。劉湛,淑從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為意,由是大相乖失。出為宣城太守,以母憂去職。服闋,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舉北伐,淑侍坐從容曰:「今當鳴鑾中嶽,席捲趙、魏,檢玉岱宗,今其時也。臣逢千載之會,願上《封禪書》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當之。」淑憙為誇誕,每為時人所嘲。始興王濬嘗送錢三萬餉淑,一宿復遣追取,謂使人謬誤,欲以戲淑。淑與濬書曰:「聞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與一奪,義士猶或非之。」

遷太子左衛率。元兇將為弒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許,呼淑及蕭斌等流涕謂曰:「主上信讒,將見罪廢。內省無過,不能受枉。明旦便當行大事,望相與戮力。」淑及斌並曰:「自古無此,願加善思。」劭怒變色,左右皆動。斌懼,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節,況憂迫如此,輒當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謂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時嘗患風,或是疾動耳。」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後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願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罷。」淑出還省,繞床行,至四更乃寢。劭將出,已與蕭斌同載,呼淑甚急,淑眠終不起。劭停車奉化門,催之相續。徐起至車後,劭使登車,又辭不上。劭因命左右:「與手刃。」見殺於奉化門外,時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贈太常。世祖即位,諡曰忠憲公。

譯文

袁淑,陳郡陽夏人,是丹陽尹袁豹的小兒子。少年時期就很有風度氣概,他的伯父袁湛對家裡人說:「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幾歲,得到姑父王弘的賞識。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節與句讀的學問,而是廣泛地涉獵,通曉多種知識,喜歡寫文章,辭章文采剛健華美,縱橫奔放,雄辯有力。本州官府任命他為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他都沒有就任。劉湛,是袁淑的姨表兄,他想讓袁淑歸附自己,但袁淑不把他放在心上,因而彼此大不相合。出任宣城太守,因遭逢母親喪事而辭官。喪期完畢後,任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這年秋季,朝廷大舉北伐,袁淑陪伴侍奉皇帝時不慌不忙地說:「(您)現今應當臨視中嶽,攻打趙、魏,到泰山封禪,現在正當時。我遇上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願意獻上《封禪書》一篇。」太祖笑着說:「這是盛德之事,我哪裡可以擔當?」袁淑喜歡說誇大虛妄、不合實際的話,常常被當時的人嘲笑。始興王劉濬曾經將三萬錢贈給袁淑,過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說是送錢的人弄錯了,想用這種辦法戲弄袁淑。袁淑給劉濬寫信說:「我從以前的文字記載中聽說,七年當中,一次送給,一次又把它奪回去,即便是義士,也會遭受非議。」

袁淑調任太子左衛率。元兇劉劭將要弒君謀反,那天晚上袁淑當值,二更左右,劉劭召來袁淑和蕭斌等人,流着淚對他們說:「主上聽信讒言,要加罪於我並廢除我。我自省並沒有過錯,不能受此冤枉。明天早上我就要辦大事,希望你們能共同協助。」袁淑和蕭斌二人一道說:「從古至今沒有這樣的事,希望您慎重考慮。」劉劭發怒變了臉色,手下都要動手。蕭斌害怕了,就說:「我以往忝任東宮之職,服侍伺候您,常常想為您效力盡忠,何況現在情況如此緊迫,定當竭力聽從您的號令。」袁淑斥責蕭斌說:「你認為殿下真會這樣做嗎?殿下小時候曾得過風邪之症,現在可能是他的病又發作了。」劉劭更加生氣了,於是問袁淑:「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說:「您處在不被懷疑的位置上,哪裡用得着擔心不能成功?只是成功之後,會被天地所不容,大的禍患也會隨即臨頭。希望您迅速停止此事。」劉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領說:「這是什麼樣的事,怎麼能停止!」袁淑出來回到省署,繞着床行走,到了四更才睡下。劉劭將要出動,已經和蕭斌坐在同一輛車上,十分着急地呼喚袁淑,袁淑睡着始終不起來。劉劭在奉化門停車,不停催促他。他慢慢起來走到車後面,劉劭讓他上車,他推辭不上。劉劭於是命令手下的人說:「殺死他。」袁淑被殺死在奉化門外,時年四十六歲。劉劭即位後,追贈他為太常。世祖即位,贈他諡號為忠憲公。[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