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吳挺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吳挺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吳挺,字仲烈,以門功補官。從父璘為中郎將,部西兵詣行在。高宗問西邊形勢、兵力與戰守之宜,挺占對稱旨,超授右武郎、浙西都監兼御前祗候,賜金帶。紹興三十一年,王師既復秦州,金將合喜孛堇介叛將張中彥以兵來爭,已而南市城賊亦掎角為援,轉戰竟日。挺令前軍統制梅彥麾眾直據城門,眾弗喻,彥亦懼力不敵。挺督之,彥出兵殊死戰,挺率背嵬騎盡易黃旗繞出敵後,憑高突之。敵嘩曰:「黃旗兒至矣!」遂驚敗。挺不自為功,狀彥第一,士頗多之。璘亦引嫌,並匿其功。

明年,挺被檄與都統制姚仲率東西路兵攻德順。金左都監空平涼之眾以援合喜孛堇,又遣精兵數萬自鳳翔來會。仲駐軍六盤,挺獨趨瓦亭,身冒矢石,眾從之。金人舍騎操短兵奮鬥,挺遣別將盡奪其馬,金眾遂潰。挺每燕見從容,嘗論兩淮形勢曠漫,備多力分,宜擇勝地扼以重兵,敵仰攻則不克,越西南又不敢,我以全力乘其弊,蔑不濟者。帝頗嘉納。

光宗即位,御筆獎勞。而西和、階、成、鳳、文、龍六州器械弗繕,挺節冗費,屯工徒,悉創為之。御軍雖嚴,而能時其緩急,士以不困。郡東北有二谷水,挺作二堤以捍之。紹熙二年,水暴發入城。挺既振被水者,復增築長堤,民賴以安。詔問備邊急務即建增儲之策由是糧糗不乏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詔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贈少師開府儀同三司。挺少起勛閥,弗居其貴,禮賢下士,雖遇小官賤吏,不敢怠忽。拊循將士,人人有恩。璘故部曲拜於庭下,輒降答之。即失律,誅治無少貸。璘嘗對孝宗言,諸子中惟挺可任。孝宗亦曰:「挺是朕千百人中選者。」歲時問勞不絕,被遇尤深厚。光宗賜內府珍奇,以示殊禮。論曰:挺累從征討,功效甚著,有父風矣。 (節選自《宋史·吳挺傳》,有刪改)

譯文

吳挺,字仲烈,因為家門的功勞而補任官職,跟隨父親吳璘擔任中郎將,部署在西邊的士兵面見皇上,高宗詢問他西部邊境的形勢、兵力與作戰守備事宜,吳挺的應對符合高宗的心意,高宗越級授予他右武郎、浙西都監御前祗侯,賜金帶。紹興三十一年,宋軍收復秦州後,金將合喜孛堇帶兵來爭奪,不久南市城的賊寇也與合喜孛堇形成掎角之勢作為援兵,整日輾轉作戰。吳挺命令前軍統制梅彥指揮士兵徑直占據城門,眾人不明白他的用意,梅彥也害怕打不過敵人。吳挺督促他,梅彥才出兵殊死戰鬥,吳挺率領背嵬軍騎兵將旗幟全部換成黃旗繞到敵人背後,憑藉高處衝擊敵人。敵人譁然亂叫「黃旗軍到了!」於是驚慌敗逃。吳挺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上奏梅彥功勞第一,士眾都讚賞他的做法。吳璘也為避免嫌疑,一併隱瞞吳挺的功勞。

第二年,吳挺接受檄令和都統制姚仲率東西兩路兵進攻德順。金左都監出動平涼的全部士兵來援助合喜孛堇,又派遣精兵數萬從風翔來會戰。姚仲的部隊駐紮在六盤,吳挺率兵趕到瓦亭,親身冒着箭雨壘石攻擊敵人,士兵都緊跟他進攻。金人下馬拿着短兵器格鬥,吳挺派遣其他將領把他們的馬全部搶奪過來,金兵於是潰散。每次皇帝召見群臣時,吳挺都從容不迫,談到兩淮地區空曠浩漫,守備之地多兵力分散,(吳挺認為)宜於選擇有利的地形派重兵把守,敵人向上進攻不能攻下,越過西南又不敢,宋軍全力以赴乘其疲敝時進攻,一定會成功的。皇帝很是讚賞並採納了他的意見。

光宗即位後,寫親筆信褒獎慰問(吳挺)。西和、階、成、鳳、文、龍六州的戰備器械都沒有修繕,吳挺節省不必要的開支,聚集工匠,全部加以修造。吳挺管理軍隊雖然嚴格,但能做到寬嚴適度,士兵不因此而疲睏。郡東北有兩條從山谷中流出來的水,吳挺修築兩條堤壩攔住它。紹熙二年,谷水暴漲流入城內。吳挺救濟遭遇水災的百姓,又增築了長堤,百姓賴此得以安寧。皇帝下詔詢問守備邊疆急需的事務,吳挺當即提出增加儲備的策,從此糧餉不缺。紹熙四年春天,吳挺因為身體有病,請求退休。皇帝下詔加封太尉。(吳挺)去世,年僅五十六歲。追贈少師、開府儀同三司。吳挺少年起身於功臣家門,但他從不因此而自覺顯貴,能禮賢下士,即使遇到地位低的小官,也不敢怠慢輕視。撫恤士卒,人人得到他的恩德。吳璘的舊部下在庭階拜見他,吳挺總是走下台階回拜。如果違犯軍紀,責罰治罪不予寬恕。吳璘曾經對孝宗說,幾個兒子當中只有吳挺最可信任。孝宗也說:「吳挺是朕從上千人中挑選出來的。」朝廷每年對吳挺的慰問不斷,吳挺受到的恩遇很深。光宗賜給吳挺內宮的珍奇寶物,以表示對他的特殊禮遇。論曰:吳挺多次隨從征討,功勞非常顯著,有他父親吳璘的風範。 [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