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張藏英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張藏英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張藏英,涿州范陽人,自言唐相嘉貞之後。唐末,舉族為賊孫居道所害。藏英年十七,僅以身免。後逢居道於豳州市,引佩刀刺之,不死,為吏所執。節帥趙德鈞壯之,釋而不問,以補牙職。藏英後聞居道避地關南,乃求為關南都巡檢使。至則微服攜鐵楇,匿居道舍側,伺其出擊之,仆於地,齧其耳啖之,遂禽歸。設父母位,陳酒肴,縛居道於前,號泣鞭之,臠其肉,經三日,刳其心以祭。即詣官首服,官為上請而釋之。燕、薊間目為「報仇張孝子」。

契丹用為盧台軍使兼榷鹽制置使,領坊州刺史。周廣順三年,率內外親屬並所部兵千餘人,及煮鹽戶長幼七千餘口,牛馬萬計,舟數百艘,航海歸周。至滄州,刺史李暉以聞。周祖頗疑之,令館於封禪寺,俄賜襲衣、銀帶、錢十萬、絹百匹、銀器、鞍勒馬。數月,世宗即位,授德州刺史。未幾召歸,對便殿,詢以備邊之策。藏英請於深州李晏口置寨,及誘境上亡命者以隸軍,願為主將,得便宜討擊。世宗悉從之。以為緣邊招收都指揮使,賜名馬、金帶。藏英遂築城李晏口,累月,募得勁兵數千人。會遣鳳翔節度王彥超巡邊,為契丹所圍,藏英率新募兵馳往擊之,轉戰十餘里,契丹解去。改濮州刺史,仍領邊任。契丹將高牟翰以精騎數千擾邊,藏英逆擊於胡盧河北,自旦至晡,殺傷甚眾。值暮收兵,契丹遁去。後因領兵巡樂壽契丹幽州驍將姚內斌偵知藏英兵少以精騎二千陣於縣之北藏英率麾下擊之自辰及申士皆殊死戰內斌遂解去。世宗降璽書褒美。宋初,遷瀛州團練使,並護關南軍。建隆三年,卒於治所,年六十九。 (選自《宋史·列傳第三十》,有刪改)

譯文

張藏英,涿州范陽(今涿州)人,自稱是唐朝宰相張嘉貞的後代。唐末時,他全族人為盜賊孫居道所害,張藏英十七歲,隻身倖免於難。後來在豳州的街市上遇到孫居道,拔出佩刀刺殺他,沒有殺死,被吏卒捉住,節度使趙德均認為他勇敢,釋放了他沒有追究,用來補牙職的空缺。張藏英後來聽說孫居道到關南避難,於是請求擔任關南都巡檢使。到任就穿上布衣攜帶鐵鞭,藏匿在孫居道的住房旁,等他出來襲擊他,把他撲倒在地,咬掉他的耳朵並吃了,就把他抓了回去。設立父母的靈位,擺上酒菜,綁着孫居道到靈前,大聲哭泣着鞭打他,把他的肉割成小塊,過了三天,挖出孫居道的心來祭奠,隨後到官府自首,官府為此請求上級釋放了他,燕、薊一帶把他看作「報仇張孝子」。

契丹任用張藏英為盧台軍使兼榷鹽制置使,兼任坊州刺史。後周廣順三年,張藏英率領自己的內外親屬連同所屬部下士兵一千多人,以及煮鹽人家老少七千多人,上萬牛馬,幾百艘船,渡海歸附後周。到滄州後,刺史李暉報告朝廷。後周太祖十分懷疑他,令人把他安排住在封禪寺,不久賜給襲衣、銀帶、錢十萬、一百匹絹、銀器、鞍勒馬。幾個月後,周世宗即位,任命他為德州刺史。不久張藏英被召回朝廷,在偏殿對答,皇帝詢問他守邊的策。張藏英請求在深州李晏口設置關寨,以及誘招邊境上的逃亡的人來參軍,自己願意出任主將,能夠自行決定,討伐打擊敵人。世宗全部採納了他的建議,任命他為邊境招收都指揮使,賞賜他名馬、金帶。

張藏英就在李晏口築城,幾個月時間,招募到精壯士兵幾千人。適逢朝廷派遣鳳翔節度王彥超巡視邊境,被契丹士兵包圍,張藏英率領新招募的士兵奔馳前往攻擊契丹人,與契丹軍轉戰十多里,契丹軍隊撤走。改任濮州(治今山東鄄城)刺史,仍然兼任邊防職務。契丹將領高牟翰帶領精銳騎兵幾千人侵擾邊境,張藏英在胡盧河的北面迎擊他們,從早晨戰到下午,殺死殺傷很多。到傍晚收兵時,契丹士兵逃去。後來領兵巡視樂壽,契丹幽州的驍勇將領姚內斌偵察得知張藏英兵少,用精銳騎兵兩千人在縣北布陣,張藏英率領部下攻擊,從上午一直戰到下午,張藏英部下士兵都殊死拼殺,於是姚內斌的軍隊撤離。世宗發璽書褒獎讚美。宋朝初年,張藏英升任瀛洲團練使,並護關南軍。建隆三年,死在任上,享年六十九歲。 [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