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鄭文寶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鄭文寶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鄭文寶,字仲賢,右千牛衛大將軍彥華之子。彥華初事李煜,文寶以蔭授奉禮郎,遷校書郎。入宋,煜以環衛奉朝請,文寶欲一見,慮衛者難之,乃被蓑荷笠,以漁者見,陳聖主寬宥之意,宜謹節奉上,勿為他慮。煜忠之。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除修武主薄。丁外艱,起知州事。召拜殿中丞使川陝均稅次渝涪聞夔州廣武卒謀亂乃乘舸泛江一夕數百里以計平之文寶前後自環慶部糧越旱海入靈武者十二次,曉達蕃情,習其語。經由部落,每宿酋長帳中,其人或呼為父。加工部員外郎。時龍猛卒戌環慶,七年不得代,思歸,謀亂。文寶矯詔以庫金給將士,且自劾,請代償,詔蠲其所費。朝廷議城古威州,文寶言:「威州豎石盤互,不可浚池。城中舊乏井脈,一旦緣邊警急,豈可御哉?臣請建營田積粟實邊之策,以金帛啖党項酋豪子弟,使為朝廷用。

經營安西,綏復河湟,此其漸也。」詔從其議。真宗即位,徙河東轉運使。嘗上言管內廣銳兵萬餘,難得資糧,請徙置近南諸州,又欲令強壯戶市馬,備征役。宰相李沆等以為廣銳州兵,皆本州守城,置營必慮安土重遷,徙之即致紛擾。又強壯散處鄉落,無所拘轄,勒其市馬,亦恐非便。上復令文寶條對,文寶固執前議,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上曰:「煎令團並軍伍,改置營壁,欲其互移本貫,行之已久。」而文寶確陳其利,因命錢若水詳度以聞。若水所對與沆等同,遂罷之。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員外郎。車駕祀汾陰還,文寶至鄭州請見。六年,卒,年六十一。 (取材於《宋史·鄭文寶傳》)

譯文

鄭文寶字仲賢,是右千牛衛大將軍鄭彥華的兒子,鄭彥華本來侍奉李煜,鄭文寶靠恩萌被授為奉禮郎,又升為校書郎。進入宋朝,李煜被授為環衛奉朝請,鄭文寶想見他一面,擔心禁衛使自己為難,就披着蓑衣戴着竹笠,用漁夫的身份求見,陳述聖主寬恕的意思,勸李煜謹守節操侍奉皇上,不要再為其他的事情疑慮。李煜認為鄭文寶忠誠。太平興國八年鄭文寶考中進士功名,被授為修武主簿。父親去世,鄭文寶服喪後被起用做了知州事。皇上召鄭文寶入朝並任命他為殿中丞,鄭文寶出使川陝確定兩地賦稅,暫住渝、涪地帶,聽說夔州的廣武卒陰謀作亂,就乘船在長江上航行,一晚上行進幾百里,用計策平定了叛亂。鄭文寶前後從環慶押送糧食穿越旱海進入靈武十二次,通曉外族的情況,熟悉他們的語言,經過部落每次住宿在首長的帳中,這些人有的人稱他為父親。升為工部員外郎。當時龍猛卒戍守環慶,七年沒有得到替換,想回家而謀亂。

鄭文寶假託皇帝詔令把府庫黃金賞給將士,並且彈劾自己,請求代為賠償,皇上下詔免除了他所花費的錢。朝廷商議在古威州築城,鄭文寶說:「威州峭石盤結,不能挖通水池。城中缺乏地下水,一且邊境有緊急情況,難道可以抵禦嗎?我請求制定營田積糧、充實邊境的策,用金帛利誘党項的酋長和豪強子弟,讓他們被朝廷使用。治理安西,平定河湟地區,這是開頭。皇帝下詔採納了他的主張。真宗即位。鄭文寶調任河東轉運使。他曾經進言管區內廣銳兵一萬多人,難以獲得錢糧,請求移到南邊各州安置,又想使強壯戶買馬,準備徵兵役。宰相李沆等人認為廣銳州兵都用於本州守城,設置營壘必考慮百姓安土重遷,遷移他們就會招來動亂不安。另外,強壯之戶散居村落,沒有什麼拘束管轄,勒令他們買馬,也恐怕不合適。皇上又叫鄭文寶逐條回答提問,鄭文寶頑固堅持前面的主張,並且說土人長期居留一地,擔心可能生事。皇上說:「以前命令集中合併軍隊,改設營壘,想要他們相互移動原籍,實行這種做法已經很久了。」然而鄭文寶堅持陳述其中的好處,於是命令錢若水詳細揣度利害上報。錢若水的回答與李沆等人相同,於是停止。大中樣符初年,改任兵部員外郎。皇帝祭祀汾陰回來,鄭文寶到鄭州求見。六年,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