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莊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莊村位於魯中寶地肥城南部,屬於丘陵地帶,隸屬於山東省肥城市邊院鎮管轄。目前為著名的核桃產業園示範基地。該村東臨潮汶公路,南接泰(安)東(平)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村西緊靠峻險壯麗、歷史聞名的布金山,村東為寶金山,村北1.5km為大橫山,在橫山與村莊之間為三山環抱的宋莊水庫。清澈的金沙河發源於宋莊水庫庫底,並於村中部流過,流經大王莊、小王莊等入北仇水庫,兩岸垂楊綠柳,鳥語花香。[1]

民族構成

明洪武年間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便以姓氏取村名為宋家莊。全村現有402戶,1610人,屬少數民族村(其中回族810人)。地處山區,全村土地面積3300多畝,其中,山林1720畝,耕地1600畝。主要有漢、回兩族,兩族團結和睦。全村青壯年多為建築行業技工。部分為小商戶經營者,活躍於肥城、泰安等地。自2009年以來,宋莊村等民族村發展核桃、櫻桃、蘋果和板栗等乾鮮果項目,面積達1500多畝。[2]

文物與景點

布金山,簡稱布山,又名瀑布山,小泰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名勝古蹟頗多,文化蘊藏豐富,曾留下許多歷史名人的足跡。其山勢南北走向,蜿蜒 5公里 ,總面積11平方里,主峰海拔 447.9米 ,名曰玉皇頂。頂之陽「雲陽庵」,庵南「大雲寺」。並有「朝陽洞」,「張仙洞」等諸多景點。唐朝詩人李白曾訪友至此,並留有送王山人歸布山詩一方石碑。據《肥城縣鄉土志》載:「瀑布山在城南四十里,上有天峪,旁有嶺蜿蜒,唐李白王山人歸布山即此……」。此山歷史上以瀑布而得名。李白有詩云: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還歸布山隱,興入天雲高。

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

傲然遂獨往,長嘯開岩扉。林壑久已蕪,石道生薔薇。

願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

立於宋莊,舉目北望,蟒蟒大橫山,似一條欲飛的巨龍橫臥在鎮北部邊境上。山之陰,有著名的石佛寺,山之陽,有著名的革命烈士墓(馬堂村慘案紀念碑),烈士英靈,光照千秋。東眺,是雲霧繚繞,金光閃閃,遠近聞名的雨山之餘峰寶金山,與布金山對峙。山上林木蔥鬱,是風景勝地。山之陽,清建有古廟泰山行宮,農曆三月初三有歷史悠久的香火廟會,方圓數十里商貿遊人雲集至此。

布金山大橫山、寶金山鼎足而立,雄峙在邊院鎮西北邊境。三山構造成特殊的地理環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氣候宜人。三山共嵌着千頃碧波、湖光閃閃、鳥翔魚躍,似一顆璀璨明珠的宋莊水庫。她滋潤着這方熱土和生物,使其生機盎然。

宋莊清真寺

該清真寺[4]位於宋莊村西部,相傳為明朝所建,為全市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寺院占地8餘畝,寺內西為雙脊禮拜大殿,甚為壯觀。殿內壁雕刻有古蘭經詩畫,殿旁有民拜樓。門窗為透花雕刻,藝術精湛,造型美觀,寺院南北設有講經堂、教長室、沐浴室等,一律磚石結構,古樸大方,富有民族特色。另有門樓一座,雕花精細,整體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阿訇楊振全住寺勸化,重修寺院,六品銜邵家林撰書碑文,重修碑現位於大殿前廈兩側,且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建國後,宋莊村教民自願捐資維護寺內建築,並彩釉一新。

宋莊水庫

宋莊水庫位於山東省肥城市邊院鎮宋莊村以北約0.5公里。三山(大橫山、布金山、寶金山)環抱,美不勝收,大壩於60年代左右動工建設,竣工後能夠儲水,調水,灌溉周圍十幾個村的良田,發揮出巨大效益。竣工後進行過多次維修加固。主壩西接布金山,東連寶金山,壩高近30米,壩頂寬6米左右,壩長400米左右。大壩西部為溢洪道,寬100米左右,中間有放水洞1個:裝有一台7噸啟閉機。該水庫水面面積約1平方公里,水深10米左右,對農業生產發揮了很大作用。水庫由於滲漏量較小,自建成以來已發展淡水養魚。[3]

建設

民族村美麗鄉村建設

2013年,宋莊村已經建成1500平方米的文體廣場,有健身器材若干,包括乒乓球檯、籃球場,跳舞場等。且建設有道德文化牆面,利用文化宣傳街道、張貼宣傳版面等方式,進行文化宣傳活動,提高了全村群眾的道德素質。群眾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並熱愛歌舞,每晚均有廣場舞訓練。文藝活動豐富了民族文化生活。

教育

本村重視教育,村原有宋莊小學一所。村頭有幼兒園一所。後在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田紀雲同志的關懷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鎮黨委、政府多方努力,籌資150萬元,在宋莊村與大王村交界大王小學舊校址新建了魯雲小學,設立了微機室、圖書室、閱覽室、實驗室、儀器室、多媒體教室、音樂教室、書法、美術教室等功能用房,創設了良好的育人環境,解決了周邊7個村莊的適齡孩子上學問題。

農業結構

宋莊村為典型的丘陵地形,耕地面積狹窄,無法開展大規模耕種作業,單純靠玉米、小麥、地瓜、棉花等農作物基本能解決自給自足,但無法有較大突破。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為了發家致富,村民很早就嘗試在布金山區發展農副業,種植果樹,先後種植有蘋果、核桃、板栗、杏、桃等經濟作物,該村正着力打造著名的核桃產業園示範基地。爭取創造巨大經濟效益。[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