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思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思衡
著名鋼琴家
出生 1981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鋼琴家
知名於 第61屆法國瑪格麗特-隆大賽冠軍
70年來第一位華人冠軍
第二屆摩洛哥國際鋼琴大賽冠軍
世界上最年輕的鋼琴國際大賽評委
知名作品肖邦-愛》多媒體鋼琴音樂劇
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等。

宋思衡,80年代後崛起的最有成就的鋼琴家之一。1996年,年僅十四歲的他就在北京全國鋼琴比賽中獲得冠軍。之後在英國利茲,愛爾蘭都柏林,法國巴黎中國上海等一系列的重大國際比賽中獲獎,並創造了這些比賽中華人的最好成績,特別是2004年在法國舉行的國際五大賽事之一,第六十一屆瑪格麗特·隆-雅克·蒂博國際鋼琴大賽中,他歷史性的成為了六十多年來第一位摘取桂冠並囊獲多項特別獎的中國人。曾擔任多項國際大賽評委。

個人經歷

宋思衡出生於1981年中國上海,三歲開始接受父親的鋼琴啟蒙。1991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師從李道韞老師。1994年考入上音附中,後直升上海音樂學院。在此期間跟隨我國著名鋼琴教育家盛一奇教授和藝術家許忠學習鋼琴。

2002年前往法國,就學於巴黎高等師範音樂學院(é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跟隨馬利安-里比斯基(Marian Rybicki)教授學習鋼琴。2003年由評委一致通過獲得最高演奏家文憑,並成為巴黎高等師範音樂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華裔教師。之後深造於巴黎音樂學院(CNR de PARIS),其間在國際鋼琴大師班上師從多位國際級大師:菲力普-昂特蒙(Phillip Entremont)、米歇爾-達爾伯托(Michel Dalberto)、德米特里-巴什基洛夫(Dmitri Bashikirov),白健宇(Kun-Woo Paik)和許忠等。現師從老一輩法國鋼琴大師多梅尼科-墨赫萊(Dominique Merlet)。[1]

2012年6月正式成立宋思衡多媒體音樂工作室。他的多媒體鋼琴音樂會預示和展望了未來音樂形式的新方向,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2]

他同時也是作家,定期在《上海壹周》《頭等客》《Numero》等雜誌報刊中開設專欄。

演奏生涯

多年來他的職業演奏生涯足跡遍布全世界。日本東京三德利大廳(Suntory Hall),Sumida Triphony大廳,大阪NHK大廳,大阪交響樂大廳,法國巴黎夏特萊大劇院、Theatre Mogador、普萊耶爾音樂廳(Salle Pleyel)和Salle Gaveau,德國Beethoven-haus,波蘭Dworek Chopina,瑞士日內瓦維克多大廳(Victoria Hall),愛爾蘭國家音樂廳,美國舊金山戴維斯大廳,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加拿大溫哥華音樂廳,卡爾加里音樂廳,北京國家大劇院,北京中山音樂堂,北京保利劇院,北京音樂廳,上海大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海音樂廳,澳門文化中心,香港文化中心,韓國首爾藝術中心等舞台上都曾經響徹過他的琴聲。他也曾經收到國際最知名的音樂節如法國的拉羅克,德國的貝多芬,波蘭的肖邦音樂節等的邀請,同時也和世界最頂級的樂團諸如法國國家交響樂團,法國廣播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蒙特卡羅愛樂樂團,新日本愛樂樂團,瑞士羅曼德交響樂團,德國德雷斯頓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香港愛樂管弦樂團等合作演出。

2004、06年,他受邀擔任在巴黎和摩洛哥舉行的兩項國際大賽的評委,與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評委會主席雅辛斯基(A.Jasinsky)等名家一起開展評判工作,籍此成為世界級國際音樂大賽最年輕的評委之一。

2008年1月和4月他分別在環球DG唱片公司和法國的PASSAVANT唱片公司推出了專輯唱片,並在盧浮宮舉行了唱片發售儀式,獲得極高的評價。

同年五月他率領法國PAYS DE LOIRE國家交響樂團對中國進行了成功的奧運友好訪問,取得空前成功,法新社和新華社在通訊中稱為:彌合了兩國因火炬傳遞發生裂痕的音樂破冰之旅。

2009年5月他作為駐院藝術家正式簽約上海大劇院,成為了上海大劇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簽約藝術家。 宋思衡是「多媒體獨奏音樂會」的創始人,他用優美的音樂旋律配合相關的藝術影像,讓觀眾的藝術想象不再束縛在抽象的音樂中,而營造出「音中有畫、畫中有音」的藝術效果,為觀眾帶來更直接、更有感染力的藝術魅力。從09年《交響情人夢》多媒體獨奏音樂會開始,他進行了一系列新穎的大型多媒體獨奏會的創作,取得了極大成功,預示和展望了未來音樂形式的新方向,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

2010年他受聘為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廈門分院客座教授。9月在上海YAMAHA中心組織法國鋼琴愛好者音樂節,作為法國政府世博期間的立項項目,16位法國鋼琴家來滬進行五天的持續表演。

2010年聖誕夜,他又聯合北京奧運會多媒體製作團隊水晶石數字科技和著名新銳導演劉方琪在上海首演《肖邦。愛》宋思衡多媒體鋼琴音樂劇,更加大膽的把鋼琴音樂會,多媒體和話劇三種因素結合在一起,為多媒體音樂會的發展又跨出重要的一步。

2011年創作以"尋找村上春樹"為主題的多媒體鋼琴音樂會,宋思衡攜手國際多媒體大獎獲得者李競菲,使用現代前衛的多媒體手法,製造各種意想不到的畫面和設計,極富創意性地闡釋了音樂和小說,還將現場即興跟隨視覺和文字的催化來演奏。在音樂會上,村上筆下的直子、羊男、小小人、百分百女孩、敢死隊、金毛獸等人物與形象,將用巴赫德彪西斯克里亞賓等作曲家的音樂作品來傳達,這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視覺與聽覺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3]

2012年2.14情人節以日本愛情電視劇為創作靈感舉辦"交響情人夢 "多媒體鋼琴音樂會。

2012年九月德國漢堡交響樂團邀請參加歐洲巡演。

2012年12月他被上海市教委正式任命為「東方學者」特聘教授,成為上海音樂學院最年輕的鋼琴系教授。

2013年3月 上海、廣州深圳 當肖邦遇上李斯特--宋思衡鋼琴獨奏音樂會

2013年4月25日,「樂讀巴金——宋思衡多媒體鋼琴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上演。宋思衡將以肖邦《第二奏鳴曲》、肖邦《英雄波蘭舞曲》、肖邦《第四敘事曲》等曲目,詮釋他所領悟到的「帶有強烈遺憾」的巴金文學氣質。[4]

2018年6月著名旅法鋼琴家宋思衡攜手兩台機器人,在上海「2018國際3D打印嘉年華」閉幕式上,為觀眾們呈現《宋思衡與機器人的音樂狂想曲》,引發觀眾尖叫聲爆棚。現場,宋思衡與兩台ABB機械臂一起合作完成《小星星變奏曲》、《魂斗羅鋼琴版》、《機器人狂想曲》等曲目,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此次藝術與人工智能相融合的演出,創意感十足,令現場觀眾大飽耳福,引發尖叫聲不斷。[5]

2019年2月28日,鋼琴家宋思衡和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正式啟程返滬,圓滿完美地結束了為期39天的美國巡演。從佛羅里達、西棕櫚灘到克萊姆森、錫達福爾斯,宋思衡和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橫跨美國東部和中部的14個州22個城市共計39天,完成了21場讓人激動人心的音樂會,換來的是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樂評媒體的高度評價。

所獲榮譽

巴黎高等師範音樂學院評委全票通過最高演奏家文憑

國際權威鋼琴教授D.Bashkirov授予莫扎特音樂學院夏季大師班文憑

第二屆摩洛哥國際鋼琴大賽冠軍

第六十一屆法國巴黎瑪格麗特-隆國際鋼琴大賽冠軍

第六十一屆法國巴黎瑪格麗特-隆國際鋼琴大賽最佳獨奏會獎

第三屆葡萄牙VISEU國際鋼琴大賽冠軍

第十五屆英國利茲國家鋼琴大賽第四名

第一屆法國Piano Compus國際鋼琴大賽冠軍

國際權威教授P.Entromont授予楓丹白露夏季大師班文憑

人物評價

德國貝多芬音樂節評,以他特有的闡釋表現出他演奏的魅力,給人留下震撼的印象。人們在此能感受到他神話般的聲音和清晰的音樂理解,以及華麗的熱情和節奏。

法新社評論,完美、激情、輝煌,無可爭論的冠軍。

波蘭肖邦音樂節評,充滿了西方式的熱情和東方式的思考,在他身上,東西方的文化得到了最獨特的融合

《費加羅報》評,稱他為「新一代歐洲古典樂壇的領軍人物」。

法新社稱他:「天之驕子」[6]

《南佛羅里達古典評論》評,「一副消瘦的身材卻能在鋼琴上演奏出宏大的聲音,他的技術令人印象深刻,當他鋼鐵般的手指在鋼琴上盡情展示的同時,他製造出了如水彩般細膩的音色變化!一連串轟鳴的和聲托起整個樂隊征服美國觀眾的心!」[7]

有新東西文化才能進步

宋思衡一直很忙碌。兩次專訪他,第一次,是他被宣布成為5位青年藝術家之一,踏上上海扶持他們的「粉墨佳年華」這個平台,11月,這個平台給他舉行純古典獨奏音樂會;第二次,他是為自己新一年的多媒體鋼琴音樂會「咪咪嚕外灘迷失記」,參加主辦方的宣傳。

兩次採訪,他的身份不同,第一次,他是古典鋼琴家,第二次,他是跨界音樂人。「我是想讓古典樂煥發生機,但也被批評是"不務正業",」他告訴青年報記者,「但我認為我做的東西有價值。你有你這代人奮鬥和堅守的東西,但我也需要創造點東西出來,只有這樣文化才能傳承的同時,不斷進步、不斷突破。不能說老是做跟以前人一樣的事情,這沒有意義。」

青年報:你在古典樂上的成績已經很輝煌了,為什麼要玩跨界?

宋思衡:現在的古典樂被越做越死。李斯特那個時代,女孩都歡呼着往台上丟手帕。貝多芬肖邦李斯特即興演奏也是出了名的,現在的作曲家不幹這事了,藝術的活力在衰退。另外,從上世紀開始,隨着作曲家越來越少,音樂演奏家開始不斷重複詮釋同一首曲子,並且開始自我標榜,神話演出台上的自己。音樂會原帶互動性的欣賞習慣發生質變,觀眾與音樂家之間也產生了隔閡。[8]

宋思衡魂斗羅多媒體鋼琴演奏

青年報:上音附小、附中、上音,然後再出國,那個時候想過完多媒體、玩跨界嗎?

宋思衡:那時候沒有。這是互聯網造成的。我們讀書時沒有互聯網,大家有一說一,該怎麼樣怎樣,我認為是對的。現在互聯網的東西多了之後,我覺得學生在接受方面反而有了障礙,因為太多了,所以他要去把一樣東西學精是很難的。後面你要跨界,要有個依託,就是你的專業素養要是很好的,否則你的跨界就只是跟別人一起玩票,從藝術上沒有說服力。

青年報:在古典樂比較繁榮的歐美,跨界的現狀如何?

宋思衡:歐洲比較趨向於專業化,特別先鋒的演出就特別先鋒,傳統的就特別傳統純古典,每一方都有小眾的群體在支撐着。歐洲對電子音樂的探索、對科技的探索,都有專門的學院、專門的實驗室來做,比如電子音樂實驗室,是政府投錢的,不是藝術家個人的創作。

美國是另一種模式。很多實驗性的東西,都會轉到產業化。像拉斯韋加斯的演出,很多都是一開始實驗室里試驗出來的,然後就去演出,娛樂性的東西相對較多。歐洲的試驗成果就是純藝術、學術化的東西。

青年報:那上海有可能成為中國在古典跨界方面的先鋒嗎?

宋思衡:中國發展時間有限,需要時間來沉澱,不能照抄美國和歐洲,需要找到自己的路。這方面上海有很多人在做,也做得不錯。但上海乖寶寶比較多,聽父母的話,這就有一種保守的趨勢,不太敢闖。需要你押上身家性命時,不像北漂那樣豁得出,這方面需要加強。

當然,相對保守是有歷史原因的,是因為有好的文化傳承,以前的東西占了那麼多,不是能夠輕易創造新的東西的。其實我們一開始遇到的壓力很大,最簡單的就是說你不務正業。但是我認為,你有你這代人奮鬥和堅守的東西,但我也需要創造點東西出來,只有這樣文化才能傳承的同時,不斷進步、不斷突破。不能說老是做跟以前人一樣的事情,這沒有意義。現在的東西,即使有不成熟和怪異的地方,但這是你的東西,將來它會發展成什麼樣,你說不準的。

青年報:那你覺得在上海做跨界古典,能做出大師嗎?

宋思衡:我覺得不要設硬性指標,不要急。你用什麼來定義大師?你自己都還沒想好。你比如說譚盾,50年前大概不會有人認為這樣搞會成為大師吧?藝術是不斷在進行顛覆和突破的,所以不要說大師,而是要鼓勵所有的年輕人去創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像高曉松說的,詩和遠方,不要想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房子車子,這才是關鍵。

也很難用受歡迎程度和票房來考量大師。布魯克納是大師吧?但在世時被罵得一塌糊塗,說他根本不懂音樂,演出根本沒人聽的。這個標準衡量是有問題的,怎能重蹈歷史覆轍?藝術家會盡力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只需要靜靜地關注他們了解他們就好,只需要知道藝術在我們這個社會的重要性就好。

[宋思衡簡介]

宋思衡是80後最有成就的鋼琴家之一,他在眾多國際大賽中獲獎,並都創造了華人最好成績。特別是2004年在法國舉行的國際五大賽事之一,第六十一屆瑪格麗特·隆—雅克·蒂博國際鋼琴大賽中,他歷史性地成為了六十多年來第一位摘取桂冠並囊獲多項特別獎的中國人。不過,他在國際樂壇的地位不僅僅是由他所獲得的眾多國際大獎,更是由他輝煌的職業演奏生涯所奠定的。如今,他在堅定不移地推行多媒體音樂會,並取得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前輩點評]

跨界尚未統一 年輕人值得去做

作為老一代中國最著名的鋼琴家,劉詩昆認為,世界鋼琴的最熱點,已經轉移到了中國。然而,他同時也表示,在中國,包括在全世界,「現在有一點眾所關注,那就是,當下是處於人類發展過程中科技飛速上升的時代,但相對來說,文化並未飛速上升,甚至從某些角度來說,某些藝術還像剪刀差一樣,在飛速下降。」

在文化下降的時代,他也在關注一些創新和探索的東西。「像多媒體的探索,其實,嚴格來說,還不是正規的、正式的、純粹的音樂藝術,而是音樂和電子、文化和科技結合的、帶有一定新鮮感、娛樂性、滿足人們好奇心,把當前資訊技術和傳播系統相結合的表演形式。」他說,「現在不僅是鋼琴,別的藝術形式,搞跨界,做的人很多,門類也多,但確實,它們都還沒有形成一個大家公認的、統一的流派,不過,這種精神值得肯定,年輕人,就應該去做、去闖。」

他說,所有的藝術,都需要創新,「不要說藝術,哪怕就是做服裝的技術,也一直在探索,哪樣做更好看,能長久得到人們的認可。我沒法說鼓勵或者不鼓勵,它是一種現象。就像我鼓勵手機的發展?我沒這個資格,但我希望手機越來越發展。當然,發展中會帶來很多問題,這需要解決。」

藝術家要有改變世界的野心

在古典音樂家裡,宋思衡一直算不安分的。他總是時不時地對這個時代的淺薄與缺乏嚴肅精神吹鬍子瞪眼一番,但一回頭又喜歡把鋼琴倒騰得多元時尚。一面頂着旅法鋼琴家、世界五大國際鋼琴賽事——第六十一屆法國瑪格麗特-隆國際鋼琴大賽的第一位中國冠軍,常年在國內國外與頂級交響樂團合作;一面自己折騰村上春樹巴金等文學作品或與當代藝術之間的「跨界」,在多媒體跨界上引領着潮流,與多媒體,文學,話劇,繪畫,電影等藝術合作,跨界於流行,電子以及其他諸多不同音樂領域。這不, 2016年3月18日他與電子音樂家B6合作,在上海音樂廳上演一部全新的改編自古典傳統曲目《肖邦24首前奏曲》的全新電子音樂版的作品《日與夜》又將與觀眾見面。[9]

記者:有人說您是個不務正業的藝術家?

宋思衡:對我來說之所以要「不務正業」,正是因為我心中有一個改變世界的野心。以前單單做一個傳統鋼琴演奏家,很多人會問你的往往是你一年多少場演出,出場費多少,有多少名氣。自從我「不務正業」開始做多媒體,做跨界之後,很多人開始和我談論音樂,談論未來,談論音樂中最美好的東西。我想,這正是我需要的。

記者:您覺得多媒體音樂會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宋思衡:與傳統音樂會相比,多媒體音樂會更注重體驗、分享與互動。一般來說,傳統音樂會具有較強的說教性,並且往往帶有莊重的「儀式感」,這種模式和西方的傳統宗教文化有很大關係,可能會讓觀眾與音樂家產生距離。然而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文化的差異對「儀式感」的建立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再者,如今發展到互聯網時代,當知識、資源不再被壟斷,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信息並有自己的見解,那麼傳統音樂會中的「說教性」便不適用於這個時代了。所以我覺得現在的音樂會應該更注重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而弱化單純的說教。多媒體音樂會增添了直觀的視覺呈現、故事情節的融入、和音樂貼近的現實體驗等, 這會使觀眾更容易地進入音樂中,激發想象力,給予觀眾強烈的感受。

記者:您創作的兩部多媒體獨奏會都與文學作品有關,都是你自己的閱讀體驗帶來的靈感嗎?

宋思衡:對。交響情人夢獲得成功以後對我是個不小的鼓勵,之後我們還做了話劇與音樂會結合的《肖邦-愛》,也非常有趣。我開始注意到多媒體賦予音樂會的一種立體的而不是過去單一的呈現功能。正好那個時候我讀了不少村上的書,很有感觸,覺得這個東西好像做多媒體音樂會最合適。村上的文學作品裡面它的結構感特別好,而且很新穎。他自己很懂古典音樂,也是很博學的。村上還有一個給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他描繪了很多另一個世界的東西,這個特別適合與抽象的音樂結合在一起。當時我們《尋找村上春樹》音樂會邀請了村上的中文翻譯家林少華老師來觀看,他也帶來了很多上海作協的作家朋友一起來。當時他們覺得這個形式特別震撼,比以往的讀書會,書展更能展示出文學作品的魅力,於是後來就違約了《「樂」讀巴金》這樣一部類似的作品。

視頻

宋思衡 土爾其進行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