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王安石書楞嚴經旨要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王安石書楞嚴經旨要卷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宋王安石書楞嚴經旨要卷》是宋代時期王安石創作的書法作品[1]

作品簡介

《楞嚴經》唐般刺蜜帝譯,十卷。王安石摘錄其中觀世音發妙耳門,從聞思修,以「三十二應」隨機變化,現身說法,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一節,卷前錄有此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經名一行,以此定名為《楞嚴經旨要》。

卷末自題:「余歸鐘山,道原假楞嚴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時元豐八年(1085年)四月十一日,臨川王安石稽首敬書。」其時王安石正退居金陵鐘山,率弟子譚掞、蔡肇等人編纂《字說》。元豐七年,王安石自鐘山上奏箚,乞以所居園屋為僧寺,並乞賜額,有旨賜名「報寧」。自題中謂將楞嚴經「刻之寺中」,此寺院可能即「報寧禪院」。

藝術賞析

王安石以治政和文學名世,書法亦頗有造詣,時人評他的書法近學五代楊凝式和北宋沈遼,得沈之清勁,遠紹晉宋。《宣和書譜》記他「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書」,「美而不夭饒,秀而不枯瘁。」此卷於正書中間有行書,結字修長緊聚。字勢於端莊中有奇縱的變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讓,橫筆逸出,孤撇出挑,頗有奇逸之趣。用筆清勁,起筆輕按,導送收放,使轉靈活,頗得楊凝式的筆法。全篇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字行間錯落參差,並不板滯,有「橫雨斜風」之勢,得蕭散簡遠的意韻。

卷後南宋牟獻之題跋:「霜筠雪柏鐘山寺,投老歸歟寄此生。王介甫既賦此詩,元豐八年四月,竟罷政而歸,書經乃其時也。繼遂為元祐矣。假本道原即劉秘丞恕也。經中十二者,欲令法界眾生,求男得男。是時雱已卒,介甫之意端有所為。後舍半山所居為寺,申其薦拔。可嘆也。

作字有斜風疾雨之勢,亦其性卞急使然,然不妨妙得書法。陵陽耄叟牟獻之書。」又元王蒙題跋:「觀世音菩薩發妙耳門從聞思修人三摩也,與眼鼻口舌身意日?相倍,此一節楞嚴經之法髓也。荊王暮年深悟佛理,故特於是經提出而親書之。所以深警禪學之士,豈復有心較世間之榮辱是非及字畫之工拙也哉。後學王蒙嘆慨而敬書之。」接後又有明項元汴、周詩臨題跋。

王安石自題中的「道原」,牟獻之跋中以為即劉恕,非是。經考,道原應為沈道原,名季長。

是卷經明項元汴,清安岐、曹溶等收藏,俱鈐有收藏印。卷上所鈐元趙孟頫之「趙氏子昂」、「大雅」、「松雪齋」諸印俱偽[2]。著錄於明汪珂玉《珊瑚網書跋》、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安岐《墨緣匯觀》等書。

作者簡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老人,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生於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卒於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執政期間,推行新法,熙寧七年因新法受挫而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曾受封舒國公,後改為荊國公,世稱荊公,身後諡曰文。

視頻

宋王安石書楞嚴經旨要卷 相關視頻

【楞嚴經】佛教精粹
王安石及其創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