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心理學
宗教心理學 |
宗教心理學,是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動特點和規律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它是介於心理學、宗教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涉及宗教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大致有投射理論、懼怕死亡理論和認知需要理論等。精神分析的投射理論是 宗教心理學關於宗教起源的傳統理論之一。認為信仰的上帝(或神)是一種祖先表象的投射。[1]
簡介
研究歷史 人類很早就開始探索靈魂問題。宗教心理研究的歷史淵源往往追溯到西 方古希臘時期和中國古代儒家及釋家的靈魂觀。在科學心理學建立之前,宗教心理學通常是作為哲學心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德國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L.費爾巴哈從哲學心理學角度,對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作過詳細的分析研究。而德國宗教神學家F·施萊爾馬赫則從宗教神學角度對宗教感情作了論述。到19世紀末,德國著名心理學家W·馮特開創了獨立於哲學的心理學,並通過他的《民族心理學》系統地研究了原始人宗教、民族宗教、多神宗教和世界宗教,提出了宗教演化4階段的假說:由原始人崇拜魔力階段發展到崇拜圖騰動物階段,然後進入崇拜英雄和多神崇拜階段,最後發展到人道宗教階段。 馮特本人被譽為西方宗教心理學的奠基者。他的《民族心理學》成為宗教社會心理學創建的標誌。在美國,馮特的第一個美國學生S·霍爾從個體宗教意識發生系統研究了青年的宗教意識。他的論著《青少年:他的心理學及其與生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關係》(兩卷本)從多學科的角度對宗教和教育等問題作了廣泛的研究。隨後,霍爾的學生E.D.斯塔巴克探討了宗教與道德問題,並着重對教徒的皈依經驗,特別是青年皈依宗教信仰作了系統的研究。霍爾和斯塔巴克不僅最早使用「宗教心理學」一詞,還創立了美國最早的《宗教心理學雜誌》。1900年斯塔巴克的《宗教心理學》一書出版,標誌美國宗教心理學的形成。繼W·詹姆斯的《宗教經驗之種種》(1902)之後,S·弗洛伊德發表了《強迫動作與宗教實踐》(1907),對宗教心理的研究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起源
宗教心理學是一門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描述、探究及理解宗教的性質、功能以及人類生活中的靈性的學科。宗教心理學運用了心理學的許多不同分支的理論和方法來理解宗教,比如性格理論、社會心理學、人類發展、人際關係、認知神經科學及情感過程。 自從19世紀末期心理學在歐洲和美國發展伊始,宗教就成為心理學領域中一個受到重點關注的對象。由於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宗教心理學一直以來主要關注基督教和猶太教,但是這個學科也逐漸把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及新興宗教納入研究範圍。 宗教心理學是各種關注人類宗教和靈性經驗的相互關聯的學科、主題和問題的集合體。關注的中心主要是個體,與超人力相關的空間、實體,或者是對個人、團體和文化來說很重要的存在體相關的經歷、關係、信仰、行為和意識。宗教心理學家還關注團體、機構及文化對建構宗教和靈性的影響力。 在當代美國社會,許多人都將「宗教」和「靈性」區分對待。對一些人來說,宗教意味着宗教機構和領導,他們規定正確的、禁止不正確的信仰和實踐。而靈性則暗指那些提供意義、目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能超越平常生活的個人經歷、信仰和行為。這個區別的意義在於,對那些不為宗教意識形態和組織所限制的個人選擇、自由和獨立的重視。當代宗教心理學已經開始明確地對靈性進行研究。 在19世紀的最後10年和上世紀的前幾十年,心理學是在另外3個學科,即生物科學、物理學和神學的共同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德國的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和美國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現代心理學的兩位主要奠基人。他們兩位均受過醫學教育,是具有相當天賦、才華橫溢的學者,他們各自擁有好幾個學科的知識:生物學、生理學、歷史、宗教和文學。宗教在他們大量的出版物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馮特和詹姆士的研究為以後形成宗教心理學的諸多理論奠定了基礎。 在「二戰」以後的心理學和神經病學領域中,西德蒙格·弗洛伊德(1856——1939)成為了宗教心理學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由於許多文化上的原因,作為一種理論和一種治療實踐,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對美國、歐洲一些地區以及拉美,尤其是阿根廷等地的文化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弗洛伊德創立了一種引人矚目的宗教批評論,他的宗教理論認識到了宗教願望、恐懼、儀式及人類原始需要的巨大力量。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隨者們仍影響着宗教心理學,並提供了與科學實證派宗教心理學相競爭的觀點和方法。 [1]
發展歷程
創建時期 這一時期除以霍爾為代表的克拉克派之外,還有艾姆斯,勒巴和普拉特等人的一批研究成果問世。如勒巴的《對宗教的心理學研究》、普拉特的《宗教意識》,還有神學家奧托的《論神聖》等。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宗教心理學發展的古典時期,影響最大的是詹姆斯的《宗教經驗之種種》。 深層潛意識時期 這一時期的研究,一方面受行為主義的影響較深,一度除皮亞傑從兒童心理學角度研究兒童宗教意識外,其他宗教意識方面的研究進展不大;另一方面,自1909年弗洛伊德和榮格訪問美國後,宗教心理學研究又深受精神分析和分析心理學的影響,開始向無意識領域發展。這期間,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一種幻想的未來》、《摩西與一神教》等著作,集中反映了精神分析對宗教、上帝、宗教戒律、宗教儀式和神話等的分析解釋。榮格的《宗教心理學》和弗羅姆的《基督教義的心理分析》,則分別代表了分析心理學和新精神分析對傳統精神分析宗教理論的修正,以及潛意識研究方面的成果。 戰後發展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宗教心理學的研究取得較大的進展。在這一時期,個體宗教意識研究得到進一步深化。奧爾波特傾向於從人格心理學角度探討個體宗教心理,他的《個體及其宗教》是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 此外,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對人格同一性,特別是宗教同一性問題作了深入研究。他的《青年路德》一書對宗教人格的研究頗具深意。宗教同一性研究與宗教意識經驗的研究密切相關。其中,神人合一的宗教神秘經驗已成為當代宗教經驗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宗教同一性和宗教經驗的實質這兩個問題已成為當代國際宗教心理學界共同關心的課題。 關注和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宗教神學家對宗教心理的關注和探索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動向。德籍美國基督教新神學家蒂利希和德國宗教哲學家布伯等人,都關心社會和心理學的關係。布伯在他的《我和你》一書中,主張神是人的永恆對話者,強調通過祈禱來與神結合。蒂利希則試圖以現代神學、精神分析和存在主義來綜合清理傳統的基督教。他的著作《信仰的動力》着重於人性和動機的研究,強調心理學的社會意義。
研究內容
包括宗教思想、宗教意識的內容和結構,宗教情感的特點以及宗教在個人和社會。 精神生活中的心理功能,特定社會條件下的各種不同教派的信徒參與宗教活動和宗教生活所感受的宗教經驗和宗教感情,以及信徒的融匯宗教體驗、宗教感情和宗教意志的宗教信仰心理狀態。 意識時區 宗教心理學研究宗教意識時區分兩種情況: 一、由專職神職人員及教會宗教團體頒布的宗教思想體系。它是一種既同宗教神學有密切關聯,又不等同於一般宗教神學的具體宗教心理學。例如,宗教神學中的佛教心理學或基督教心理學等。它們以心理學的原則來闡明基督教或佛教的教理、教義、持戒等。代表人物有美國的A.博依森、日本的鈴木大拙等。J.R.弗萊克和J.D.卡特1981年認為,這種宗教心理學尚處於它們的「嬰兒期」。 二、廣大信眾具有的宗教信仰心理。它是直接對普通信眾的宗教意識和宗教心理作深入的研究和科學的說明。其研究對象是:信仰群體或個人在參與宗教活動時內在和外顯的一切獨特的心理現象,各種社會性和非社會性因素對各種獨特心理現象的制約性,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互相制約關係。這種研究不同於宗教社會學對宗教的研究。宗教社會學側重於宗教與社會,宗教與社會政治、經濟形態、文化心理等的關係的綜合研究,而宗教心理學則着重研究宗教與心理的制約關係。它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文化背景等,側重研究特定的信仰群體,例如,氏族、民族、階層或宗教小群體和個體的宗教信仰、宗教修習、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和態度、信仰動機和意志以及宗教活動和交往等。 小結 一般說來,宗教心理學的研究課題多數集中在宗教意識的結構和功能、宗教經驗的實質和潛意識的關係、宗教神秘經驗的心理-生理基礎等方面。其中,從認知社會心理學角度研究宗教經驗的直覺思維模式已成為一個突破口,有的學者從功能上強調研究宗教經驗的重要性,有的學者在研究宗教經驗思維進程中,開始引進計算機程序模擬。由宗教社會心理學角度進行研究的選題,多數集中於宗教活動中的宗教崇拜行為、宗教態度、宗教交往以及非言語交流的宗教情緒感染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