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官塘鎮(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下轄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官塘鎮(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下轄鎮)位於鳳陽縣西南55公里處,鎮域東鄰本縣武店鎮;西接淮南上窯,以高塘湖為界;南與長豐、定遠兩縣交界,北接本縣西泉鎮考城。鎮域總面積80平方公里。[1]

[]

黨領導及分工

趙宏江:黨委書記、人大主席,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側重招商引資工作。 肖玉勝: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側重城建、計劃生育工作,聯繫大唐村。 鄭樹為:黨委副書記,分管紀檢、監察、信訪、維穩和計劃生育工作,聯繫鳳龍社區。 陶正富:副鎮長,分管民政、政法、招商引資和財稅工作,聯繫工商、郵電、電信和大劉村。 武學云:副鎮長,分管工會、統計、信息、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和行政服務大廳工作,聯繫鳳淮村。 姚鳳昀: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文教衛、婦聯、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民生工程工作,聯繫光華社區。 羅來玉:組織部長,分管組織和大農業,聯繫光明村。 唐煥朝:武裝部長,分管武裝和代征站工作,協助鄭樹為同志分管計劃生育,側重光明村、大劉村鳳淮村、官塘村和山西村,聯繫官塘村。 傅吉滿:宣傳部長,分管宣傳、國土、城建、新農村建設、村村通工程、創建、蚌淮高速和合蚌客專建設工程工作,負責新區開發與建設,聯繫山西村。 唐興懷:組織員,分管工業、礦山和安全生產工作,協助傅吉滿同志抓蚌淮高速公路和合蚌客專建設工作,聯繫淮安村。

鎮情簡介

官塘鎮位於鳳陽縣西南55公里處,鎮域東鄰本縣武店鎮;西接淮南上窯,以高塘湖為界;南與長豐、定遠兩縣交界,北接本縣西泉鎮考城。鎮域總面積80平方公里。

全鎮總面積80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和一個街道委員會,現有人口34800人,耕地52191畝,水面22080畝,山地10940畝。

歷史沿革

現官塘鎮屬地,明清時代屬懷遠縣洛河鄉(今淮南市)民國時期其東部屬懷遠縣龍頭壩鄉,西部屬懷遠縣上窯鄉(今淮南市)。解放初劃歸風陽縣,設官塘鄉,鄉政府駐軍吳家,屬鳳陽縣第五區(武店)。一九五一年初官塘鄉劃歸淮南市,一九五五年復劃回鳳陽縣。一九五六年撤消官塘鄉,併入考城鄉。一九五八年十月並歸東方紅人民公社(武店)。一九六一年重設官塘人民公社,一九八一年恢復鄉建制,改稱官塘鄉人民政府至今。

官塘因何而取此名。還得從抗日戰爭時期說起。一九三八年,鳳陽淪陷後,官塘周邊集鎮上窯、考城、武店均為寇占領。官塘地處偏僻,日軍很少顧及,「三光」政策時,那裡民房日寇也未過來燒。一九四○年後,軍吳家有個吳永言的商人,在蚌埠跟親戚王仰之開煙行(王仰之,武店人,是蚌埠當時有名的民族資本家)。蚌埠淪陷後,吳回到老家避風,憑作他的商人的銳覺,萌發了起集興市的念頭。於是在軍吳家東圩門外,向東延伸到懷遠經考城至爐橋、合肥的官道西側,開闢了一條長約半華里的新街。因官道東側有口水塘叫官塘,因而取名為官塘集。軍吳家莊上人叫「小街」。解放初設官塘鄉,鄉政府駐軍吳家,因此取名官塘鄉。軍吳家以後就稱官塘村、官塘 大隊、現仍叫官塘村。一九五六年官塘鄉遷到元帝廟,一九七一年,遷到電灌站二級站,屬光華村(徐陳家),也就是今官塘鎮現址自然環境1、地形 官塘鎮處在淮河以南丘陵地區,地形屬河流低階地,由棕黃色亞粘土組成。地勢靠近高塘湖處的尹灣、李咀、崔李、淮安較低洼,靠近山和丘林的大劉、光明、官塘、秦安地勢較高,其它地勢較平坦,總的來說呈南面低洼、北面高。全鎮總面積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191畝,水域面積2萬多畝,山地面積10940畝,其中耕地以水田和旱地為主。根據鎮土地利用規劃,把全鎮土地劃分為農田保護區、建設用地區、土地整理區和開發復墾區。

2、地形地貌 屬江淮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呈三級階地逐漸抬高,海拔12—340米,總傾斜度1/600。現代地貌作用主要表現為剝削和堆積,北部為構造剝削類的高崗和丘陵,南部為衝擊型窪地。全鎮地貌大致可分為平原、崗地、丘陵三大類型。

3、水文、地表水 高塘湖位於淮河右岸,淮南市上窯鎮南,跨淮南市、鳳陽、長豐、定遠縣。湖面主要屬淮南市,其次為長豐,定遠、鳳陽有少部分。總來水面積1490平方公里。湖區正常蓄水位18.5米,容積8500萬立方米,水面積50平方公里,南北長16公里,平均寬約3公里。汛期最高水位23.8米,容積3.6億立方米,水面積增至118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5.0米,其中屬於官塘鎮的水面面積達2萬多畝。鎮內有龍壩水庫1座,庫容量為269萬立方米。鎮域有2條乾渠,一條為官塘乾渠,經官塘電灌站,與高塘湖相通;另一乾渠為龍壩水庫,經澗塘,通向高塘湖。地下水豐富,零星露出花崗岩,花崗閃長岩體、節理裂隙較發育,風化強烈,構成裂隙含水層,單井出水量3—5噸/時,水化單類型多為HC0.3C—Na型,礦化度0.5—1.0克/升。4、氣象 本鎮處在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其表現為終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熱同季,乾冷同期,無霜期較長,但雨量季節分配不均且略顯不足,全年以偏東風最多,平均風速2.7米/秒,風向平均率為10%,年平均氣溫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日照時數2248.7小時,每年降水有兩個較多的時段,4月中旬至5月上旬為春季降水,多以連陰雨天氣出現,並伴有低溫天氣;6月下旬到7月中旬為梅雨時期,多 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現。

資源狀況

(1)農業資源是農業大鎮,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境內主產水稻和小麥;紅籽瓜和花生是本鎮的另兩大經濟作物。全鎮年糧食經濟作物面積達85000畝(含複種面積),總產量28400噸,畝產1400斤,總產值達9700萬元。蔬菜種植面積達6500畝(含複種面積),全鎮以退耕還林為主,帶動道路兩邊植樹活動的開展,經濟林及生態林面積達3500畝,可養殖水面近2萬畝。農業生產用水一是引用高塘湖(位於鎮域西側)的水灌溉,另一重要途徑是引用龍壩水庫和其它小型塘壩的水灌溉。(2) 礦產資源:綿延數十公里的丘陵山地,有豐富的山石資源,分布有較多的石灰岩、白雲岩和陶粒頁岩等非金屬礦產,主要用於生產水泥、燒制石灰、修建公路、鐵路及各種建築石料等。

石灰岩層位主要集中在古生界寒武系下統饅頭組,中統徐莊組,張夏組。屬沉積礦床,呈層狀產出,層位穩定,礦體走向為北西和近東西向。傾向上在鳳台以東~壽縣以北,岩層傾向為NE~NEE(45°~80°),傾角16°~35°,望峰崗~九龍崗為N~NNE(0°~15°),傾角50°~65°,新城口~上窯山為SW(230°)傾角45°~58°。礦體產出比較規則,走向穩定。

(3) 水資源 :高塘湖位於鳳陽、定遠、長豐三縣及淮南市交界處,湖面50平方公里,屬於鳳陽水面14.8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5米,正常水位18.50米,洪水期水位23.80米。湖面北長約20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湖岸線長度85公里,湖的形狀為一長帶形。

湖底平坦,底質大部分為淤泥。湖水營養鹽類豐富,水質偏鹼性,湖內水草從生,屬於營養型湖泊,具有發展水產養殖業的良好條件。為本鎮地區主要抗旱水源。由於地勢低洼,時有洪澇災害發生。

社會狀況

1.鎮域人口概況

(1)鎮域各中心村面積、人口、戶數等基本情況見表4—1。(2)鎮內人口的年齡結構。總人口34800人:3歲以下1914人,占總人口的5.5%;4—6歲2262人,占總人口的6.5%;7—14歲6960人,占總人口的20%;15—18歲4524人,占總人口的13%;19—59歲—13920人,占總人口的40%;60歲以上人口為5220人,占總人口的15%。

城鎮人口的年齡結構:城鎮人口現為6400人,0—6歲352人,占城鎮人口的5.5%;7—12歲416人,占城鎮人口的6.5%;13—18歲960人,占城鎮人口的15%;19—59歲3904人,占城鎮人口的61%;60歲以上人口為704人,占城鎮人口的11%。2006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7。

經濟建設

官塘鎮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其中:石灰岩、白雲岩和陶粒頁岩等品位高、含量大。19—45周歲的約18000人,勞動力資源豐富。

目前全鎮大小工業企業30家:主要為在大劉村和光明村村內靠近馬山的石渣企業,石渣主要銷往蚌埠、淮南、鳳陽,年產值8000萬,利稅580萬,現有職工750人。在秦安有一輪窯廠一座,占地約50畝,總產值達200萬,現有職工60人。2006年,先後引進資金300多萬,在大劉、光明等村的山場上建起三家大型老虎機,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200多人,年產值都在百萬以上。鎮內礦山資源較為豐富,所以鎮內企業以資源開採、加工、運輸型為主,且勞動力資源豐富、低廉,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發展前景看好。

3.農業情況

全鎮承包土地面積52191畝,轄19個行政村和一個街道委員會,人口34800人。

官塘鎮地處丘陵地區,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品種齊全,糧食總產量28.4萬噸,農業總產值9700萬。2006年在光明現有投資約100萬的養殖基地,其主要產品為雞和牛。在水產養殖方面上,規模比較上檔次,以粗養和精養為主,漁收收入達600萬元。

2006年,官塘推廣農技部門提供的小麥優良品種,大面積在大劉、光明等村播種,面積達2000畝以上,均為集中連片種植,分布在主要道路的兩側,具有一定的規模;其他各村實行因地制宜,能種什麼就種什麼,什麼賺錢就種什麼,逐步達到一村一品,一戶一色的特點;在沿山的官塘、秦安等村大力發展養牛、養羊和家禽,加大年出欄量;在沿湖的六個村大力發展良種水稻和水面精養,面積都達到兩萬畝以上,並且逐步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快速增長了農民的收入,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交通

交通四通八達:合蚌高鐵、蚌淮高速,穿境而過。縣道新武路連接206國道和合徐高速。

淮南至蚌埠高速在此設有高速出入口。官塘服務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