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定西番·漢使昔年離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定西番·漢使昔年離別》

作品名稱: 《定西番·漢使昔年離別》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定西番·漢使昔年離別》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1]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此篇是為漢朝和番出塞的女子留戀家鄉,萬不得已而去,到了邊關以後長年思念故土,鄉愁日深,無法排解創作的一首詞。

詩詞正文

譯文

長嘆愁思,與你離別之情,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折斷的梅枝上、還有西部的樓台上,難捨難分。

千里之外的邊關覆蓋在春雪裡,遠去的雁群已經飛來,卻不見你的身影。那長嘆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灘上徘徊。

鑑賞

此詞表現征人思婦的離愁別怨。

上片採用鋪敘的手法。點明人物、時間、情事,追述征人當年離別的情景。「攀弱柳」 句,通過一連串的動作描寫。組接成動人的離別畫面,蘊含着依依難捨的深情。攀柳、折梅、上高台,這些動作均圍繞「漢使離別」這一中心而層層展開。既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又蘊涵濃濃的離別情意。所以耐人尋味。

換頭處描寫思婦遙想邊塞風物,「千里玉關春雪」。構成一幅富有邊塞特徵的遼闊蒼茫的畫卷,寄託着對於遠方親人的急切思念;然而「雁來人不來」,表達出失望寂寥的愁告。結末兩句藉助富有特徵性的羌笛、明月視聽意象的刻撕,消染出淒清、悲涼的情感氛圍,滲透着征人思婦格外濃烈的悲。王昌齡從軍行》詩歌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無怨之意。那金閨萬里愁。」溫詞與王詩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品擺脫了溫詞綺美秫艷的一般風格,而是擇用歌詠邊塞題材的典型意象,通過短促剛直的句式、質樸簡潔的語言。更為深切自然地抒寫了征人思婦的愁怨,帶來了獨特的審美享受。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品讀》 20110922 溫庭筠詩詞選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