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寶鏡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寶鏡村隸屬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地處大圩鎮的中部,該村以寶鏡古民居聞名于海內外,寶鏡村是一個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因其「村前有田峒,有一井塘水清如鏡,可食飲,又能灌田,故名寶鏡。2016年11月, 寶鏡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其中寶鏡何家大院入選。[1]

[]

所獲榮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A旅遊景區、湖南省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省級特色旅遊民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湘南清代瑤漢雜居民居建築博物館. 2009年2月,寶鏡村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村莊簡介

全村共有耕地面積900畝,其中水田527畝。現為江華瑤族自治縣新農村建設工作重點示範村。近年來,該村充分保護、開發好古民居建築,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奮力發展村域經濟,抓實精神文明建設,邁上了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寶鏡村位於江華大圩鎮,乃明朝遺村,江華八景之一。寶鏡古村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其占地80畝,由9井18廳組成 ,共108間房,俗稱「三堂九井十八廳,走馬吊樓日曬西。 2015年由湖南日報,紅網,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省工藝美術家協會共同舉辦的「記住鄉愁——尋訪最美的古村鎮、老手藝」活動,進行了評選,共評出首批「最美古村鎮古民居」10個,其中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寶鏡村在列 。 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其中寶鏡何家大院入選。

風景特色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隱藏在一塊縱貫湖南、廣西邊界的嶺間盆地間,南嶺的萌渚嶺腳下。盆地中央,是一個有着近360年歷史,風光秀美、人文薈萃的古村落——大圩鎮寶鏡村。 在集鎮邊,隔着一片稻田,遠遠地可以看到一片規模宏大、結構嚴謹的古屋。這,就是湘桂邊境百里瑤山中最大的古建築群。古村始建於清初。清順治7年(1650年),名士何應祺從道縣沿秦漢時期開拓的瀟賀古道溯水而上,走到這裡見青山綠水環繞,松林古藤茂盛,是塊風水寶地,便在此建宅定居,繁衍子孫。因村旁一股清泉從山中湧出,在村前田峒形成一井塘水,清澈如鏡,得村名「寶鏡」。 何氏家族生息繁衍至今歷18代,300多年間這裡走出無數名人逸士、高官顯貴。據《何氏族譜》記載,有清一代村里就出了進士、翰林侍召、衛千總、巡檢、知縣、典史等34名,至今,從村前秧田中挺立的寶塔,村前大路旁「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下馬石碑,堂屋裡懸掛的「積德延齡」、「厚德載福」、「望重古稀」等古牌匾,仍可以感受到昔日的榮耀與顯赫。 古村莊園式建築群是湘桂邊界遠近聞名的「寶鏡老屋」。當地民謠云:「三堂九井十八廳,走馬吊樓日曬西」,「寶鏡村的屋,四藍山的谷;上莫村的水,馬鞍村的嘴。」說的就是嶺東幾個最有名的村寨的特點。整個寶鏡古民居群布局坐東朝西,建築風格類似於江南民居,占地80餘畝,房屋108間。由北往南依次分布為圍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等五個部分組成。所有建築耗時近20年,其中新屋的建設就耗時9年。 走進寶鏡老屋,房屋座座相通,房房相連,108棟房屋渾然一體,晴不頂日,雨不具傘,空氣通暢,冬暖夏涼。大院重樓疊室,青石鋪地,整齊莊重;木雕門窗,彩繪壁畫,隨處可見,為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築格局。走在迷宮般的「寶鏡老屋」里,那庭院深深、九井十八廳的「三進大堂屋」;天井內寓意升官發財、連升三級九個銀錠狀石階墩;隨處可見形象惟妙惟肖、內容富貴吉祥,具備圓雕、浮雕及鏤空多種手法的木雕和石雕;村後臨山處四層高的炮樓和瞭望台——「明遠樓」……處處可見江華瑤山民間建築藝術的精緻與機巧。  老屋建在瑤山,因勢而為,充分汲取了瑤族人民的智慧。老屋內吊腳樓風格的民居;村口近百米長的兩層樓房,下面九間馬廄、上面十八間長工房的建築結構,都體現出明顯的瑤族建築特色。瑤漢建築藝術取長補短,在這裡得到完美結合。 寶鏡的光彩還不止於此。村後,螺岫浮崗響泉逸韻;村口,珠塘漾碧曲水回瀾;村旁,松林淡月、槐社夕陽;村前,寶塔涵青,虹橋鎖翠……小小一個村子,也有「寶鏡八景」,把古村渲染得如人間仙境一般,實在難得。尤其是秋冬來訪,古松參天,紅楓似火,村莊如詩,田野如畫,讓人久久徘徊不忍離去。古村落地處瀟賀古道的必經地,瑤漢文化的交匯點,其歷史悠遠、絢麗多姿的地域民俗特色,更讓遠方的客人大開眼界,樂不思歸。 20世紀30年代,鄧小平率領紅七軍從廣西百色轉戰井岡山時,曾在此住過。近年,到古村觀光的遊客日增,1964年,海燕電影製片廠到此地拍攝電影《多喜之家》。1997年,瀟湘電影製片廠到此地拍攝過《漫長的邊界》。2003年,江華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寶鏡古建築群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當地旅遊部門將寶鏡古建築群開發為旅遊景點。 寶鏡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占地80畝,由9井18廳組成,共108間房,俗稱「三堂九井十八廳,走馬吊樓日曬西。」整座建築群為磚木結構,以青石、青磚、青瓦建成。院內屋字儼然,重樓翹檐,雕樑畫棟;院外古木參天,樹齡在四、五百年間者,達百餘株。有「松林淡月」、「槐社夕陽」、「虹橋鎖翠」、「螺岫浮崗」、「響泉逸韻」、「珠塘漾碧」、「寶塔酣青」等寶鏡八景,堪稱人間仙境。近年,到古村觀光的遊客日增。 「寶鏡」不是鏡,是一個村子,位於湘桂邊界江華瑤族自治縣的大圩鎮境內。 「寶鏡村的屋」,曾入湘桂邊界民謠,說明它在這一帶的名氣。 寶鏡的屋實在精緻!這是記者6月中旬尋訪時的感慨。這個古建築群坐東朝西,徽式風格,占地80餘畝,房屋108間。 1、走馬吊樓 人還遠在千米外的路上,看到建築群中那幢「走馬吊樓」,造型有如軍艦。桂湘邊界拔地而起的山包群、綠得生煙的生態,它看上去有如航行在翻滾的綠浪中。 當地居民告訴記者,當年這裡的景致更好看:走馬吊樓下那丘禾苗茂密的水田,當年是崇水一個回水灣,灣水澄澈,平靜如鏡。360多年前,道縣人何應棋從老家趕着一群鴨子沿沱江而上,來到「寶鏡」之前,為這裡的「好風水」而心動,在這裡停下、定居,將村名改成「寶鏡」。 何家後代家智在京中了進士、頭戴官頂,衣錦還鄉。經武漢,渡長江,夜晚見江里輪船如樓、燈火通明,覺得十分好看,回到寶鏡後便建造了這幢船形吊樓。還在八字門樓前築了一個半圓形石板台階,也就是上下「輪船」的碼頭和上馬石。 走馬吊樓房長80米,深10米,上下兩層。樓上住長工,樓下養駿馬。 可以猜想,到了夜晚,走馬吊樓上層掛着紅燈籠,燈光射照青山、房屋,倒映在「寶鏡」里,是一幅多美的畫卷啊! 2、八字門樓 進入寶鏡古建築群,首先要經過一個八字門樓。 在明朝,建八字門樓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要麼官至三品以上,要麼功勳卓著,要麼皇帝恩准。清朝雖沒有明確規定,但財不高,勢不大,也不敢突破傳統。何家自搬入寶境後貴了闊了,八字門前那塊條石就是明證。石稱「馬到止(址)」,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 寶鏡古建築群始建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同治三年,何家第6代育粟成了貢生,即在京城國子監讀書的秀才,何家和寶鏡由此進入上流社會。何育粟的兒子步廷、步月更上層樓,先後 中了進士,做了朝廷要員,寶鏡也就興旺起來。何家大興土木,把村內房屋建設得鱗次櫛比,重樓疊室,逐漸形成「三堂九井十八廳,走馬吊樓日曬西」的莊園式格局。它自北往南依次分布着圍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五個部分,八字門樓為總入口。 在記者眼裡,這門樓雖有擺闊的因素,更有着審美、寓意、實用方面的意義。 3、九井十八廳 與一般古建築群相比,寶鏡有許多獨特之處,許多建築元素既美麗又實用,體現主人對精緻的追求。譬如說「九井十八廳」。這個結構就在寶鏡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新屋裡。 新屋的堂屋由下、中、上三部分構成,進深達50米,一廳高於一廳,每廳均有天井,號稱「三進大堂屋」,從上堂屋左右側門可通往兩邊的小堂屋。小堂屋向大堂屋開門,與兩旁廂房構成長房,前面各有天井三個,井旁各設廳屋。如此,新屋裡共有九井十八廳。 還譬如說,一般古民居只有一個書房,而這裡卻有兩個書房。進入八字門樓,其左側是武書房,右側是文書房。 4、處處雕花 雕花本是古民居基本元素,然而一般也就在門窗上做文章,而寶鏡村 的雕花可謂無處不在。 雖然,雕花對象也就是木、石,雕技也就是圓雕、浮雕及鏤空雕等,雕的內容也還是梅蘭松菊、鵲麒龍鳳等,然而其鮮明特色卻是雕花「無處不在」。目光到達之處,雕花必是一景,就一個小拐彎處也會用雕花裝飾起來。 在主人的臥室里,牙床精雕細刻自不用說,最養眼的卻是其側旁鏤空花窗上的一個木架,用時可掛放主人衣物,不用時可收回,即為雕花窗閣,既美觀又實用。 就是天井裡的墊腳石,也雕成了元寶狀,三橫三豎的擺設,寓意着「步步高升,財寶堆積」。

傳統節日

每年的農曆十月三十是寶鏡村最隆重的節日,堪比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掛燈籠,插彩旗,張燈結彩.早上八點村里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擁有百年歷史的何氏宗祠舉行祭祖祈福大典,而晚上8點開始的煙花盛宴,把節日推向最高潮,十里八鄉共享這一盛宴.

歷史人才

寶鏡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據《何氏家譜》記載,清朝有秀才40餘名,其中進士10名,現在海內外工作的人士80餘名。1930年代紅軍長征經過江華曾在此宿營居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