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客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客夜》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客夜》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這首詩寫詩人秋夜失眠,敘述客居梓州的艱難處境及思親之情。首聯點題,"何曾"、"'不肯"四字領起,寫出客夜漫漫、報轉難眠之狀。頷聯寫客夜失眠所見之景,形象逼真。頸聯正面寫出作客未歸之故,自嘆分計拙途窮。尾聯以寄書家人、訴說苦衷作結。全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蘊籍,耐人尋味。

寶應元年(762)的秋天,杜甫送嚴武還朝,一直從成都送到綿州(今四川省綿陽縣)的奉濟驛。但當他正要返回成都時,成都少尹徐知道作亂,於是杜甫避走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三台縣),而這時他的家眷仍住在成都草堂。這首詩,就是他流落在梓州時寫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客夜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客夜》[1]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捲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

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

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

詞句注釋

⑴著(zhuó):入睡。

⑵明:天亮。

⑶殘月:將落之月。

⑷高枕:高字此處作動詞,指江聲從高處而來。

⑸計:謀生之計。拙(zhuō):拙劣。

⑹途窮:旅途困窘。仗友生:靠朋友。

⑺悉:知悉。未歸情:遲遲未歸的苦衷。

白話譯文

客居他鄉何曾得以入睡?漫長的秋夜啊天總是不肯明。

映入門帘的是殘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遠江的濤聲。

生計笨拙弄得衣食皆無,處境艱難的我只得依賴友朋。

給老伴兒寫了幾紙書信,應該讓她知道我未歸的苦情。

名家點評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杜甫《客夜》詩云:"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陪王使君泛江》詩云:"山豁何時斷?江平不肯流"。"不肯"二字含蓄其佳,故杜兩言之,與淵明所謂"舊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同意。

明·唐元竑《杜詩攟》:《客夜》詩"秋天不肯明"。舊稱其工,吾謂此從孤眠苦境中自然流出,非有意求工也。如"江平不肯流",乃是因字工耳。

清·金聖歎《杜詩解》:"何曾","曾"字妙,若有人冤其曾著者;"不肯","肯"字妙,便似天有心與客作冤然。"殘月"句妙於"入簾"字,看其漸漸移來;"遠江"句妙於"高枕"字,寫出忽忽聽去。

清·屈復《唐詩成法》:起二句皆用俗語,卻雅絕,可為知者道。

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話》:朴老清高。

清·盧麰《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生峭之章,三、四詩家所能。五、六欲無一字,而真蒼警摯,斷非其餘可庶。鄒古愚曰:三、四雖詩家本分,然亦大費吟安。"月影"、"江聲"從"入簾"、"高枕"見聞,已極作致,而月影則殘,江聲則遠,尋常景物,耐人百思。陳碩甫曰:五、六情語,根二、四來,影殘聲遠之時。輾轉難寐,遂爾觸景傷懷,不禁感慨,未歸情事,書悉老妻。後半一氣直下,細玩自得也。

清·楊倫《杜詩鏡銓》:着"不肯"字妙,真景只說得出為難。

近代·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三、四寫不寐,非寫月影江,五、六質而不俚。直是神骨不同。

作品鑑賞

詩題為《客夜》而通篇不見"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讀之真感有高處着筆,不落言筌之妙。全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蘊籍,耐人尋味。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08c319aafee0.aspx

首聯"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提筆入題,籠罩全篇。"何曾""不肯"四字尤為歷來評註家們所讚賞。這四字詩人在別處雖曾用過(《復愁十二首》"胡虜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但用在此處卻顯得特別精警。它形象地表現出詩人"睡不着還望睡着,天不明直望天明"(金聖歎《杜詩解》)的情態。王嗣奭贊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說展現了形象,傳出了神采。葛立方也說:"含蓄甚佳。"(《韻語陽秋》)這裡所謂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現的形象意蘊的深度而言。

頷領"入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緊承首句"客睡何曾著"而來。從文字上看,好像只寫的是月影江聲,秋夜之景,但實際顯現的正是客愁不寐之情,不過詩人用的是襯映手法,以景寓情罷了。"高枕"是杜甫習用詞語,集中凡十見,用於律詩對句共八處,其中六個高字均"死字活用"(參見施鴻保《讀杜詩說》),用語法術語說即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梓州四周多山,江水從遠處山間流來,夜靜之時在枕上聽之,覺其聲來自比枕高之處。

月影由東窗漸移西窗,分明是後半夜的光景,故說"殘月影"。月兒篩過窗簾,光影灑地,對無憂的人說來正是秋夜美景,但對今夜愁苦熬煎,竟夕不寐的詩人來說就倍增煩惱了,只好斜倚着讓自己輕鬆自適些。殊知,那遠處的江聲又聽得更清,擾人愁煩,何況這江聲又是遠江之聲,更把詩人的愁緒引向"談笑行殺戮,濺血滿長衢"(《草堂》)的成都。新營的草堂,留居的妻兒,都是難堪的繫念,而"家遠傳書目,秋來為客情"(《悲秋》)則更使情懷悲愴了。詩人不直接着墨於竟夕不寐的愁苦而以殘月江聲之景出之,真是"文外曲致",含味無窮。

嚴武,杜甫失掉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者。梓州是嚴武領東川節度使時的舊地,那裡有他的舊部、僚屬,借嚴的關係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資助,這次詩人去梓州除了避亂之外可能還有這個因素。從詩人這時期寫的許多投寄,奉贈和參加宴飲的詩來看,不難得到證實。他幾乎向當時在梓州稍占勢要的人(如李梓州、楊梓州,嚴二別駕以及留後章彝等)都委婉地表示過冀求資助之意,但得到的不過是幾次應酬宴請和臨時的少數周濟罷了。因而詩人不斷發出"巴蜀愁誰語"(《遊子》),"厭蜀交遊冷"(《春日梓州登樓二首》)的孤獨與絕望的悲嘆。他將離梓州時寫的"昔如縱壑魚,今如喪家狗"(《將適吳楚留別章使君留後兼幕府諸公》),"三年奔走空皮骨,始信人間行路難"(《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等詩句,可算詩人這一時期悽惶無依生活的總寫照,也是頸聯"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的最好註腳。從結構上看,頸聯二句正是遙接首聯"秋天不肯明"句而來的,它具體地傾訴出"不肯明"的煩怨之情的根由。

尾聯"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老妻催歸,使詩人更陷入了欲歸不能的焦灼之中,如何回答老妻,千愁萬緒,苦衷難述。杜甫在這裡是說:"老妻啊,你是應當理解我不能回家苦衷的,為什麼寫這樣幾頁長信催我回家呢?"詩人不在結尾處用重筆再寫自己不眠的痛苦而拓開一筆寫老妻應理解我不能歸家的苦衷,寫得含蓄,說得真切,無限酸哀涌而不吐,令人不忍卒讀。從全詩結構看,這兩句不但是全詩感情發抒的高潮,也是首聯"何曾著""不肯明"的歸穴。層次起伏,首尾一貫,曲盡章法變幻之妙。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唐代詩人杜甫是古代又一出名的窮爸爸。父親和祖父均為朝廷命官的杜甫,也曾想走仕途,然而他官運不濟,一直到44歲時才混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不想當年又生「安史之亂」,「穀食踴貴」。《舊唐書·杜甫傳》記載,避亂回家的杜甫「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最讓杜甫傷心的是,因為窮,小兒子被餓死了。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杜甫悲憤地寫道:「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杜甫最喜歡小名叫「驥子」的兒子杜宗武,曾誇讚「驥子好男兒」,並把杜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杜宗武身上。在兒子過生日那天,特作《宗武生日》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4]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

  1. 《客夜》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特別開心的一首詩,行文瀟灑,頷聯為千古絕對,不愧為詩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6-04 11:06
  4. 「窮爸爸」用詩歌表達為父者心聲 京報網;發布時間;2014-06-23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