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寬耳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寬耳蝠(學名:Barbastella leucomelas)為蝙蝠科寬耳蝠屬的動物。分布於西亞,東歐,埃及,印度以及中國大陸,陝西、青海、內蒙古、雲南、甘肅、四川、新疆等地,常見於樹林以及家舍。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埃及西奈半島。

詳細情況

編號:205

中文屬名:寬耳蝠屬

拉丁屬名: Barbaste1653lla

拉丁種名:leucomelas

定名人:Cretzschmar

年代:1826

中文名:寬耳蝠

原始文獻:Atlas Reise Nordl. Afrika, Saugeth. 73 pl.28b

模式產地:埃及西奈半島 [Arabia Petraea (=Sinai)]

英文名稱:Eastern Barbastella

生境:樹林, 家舍

國內分布: 內蒙古, 陝西, 甘肅, 青海, 新疆, 四川, 雲南

簡介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Barbastella屬中2種蝙蝠的統稱。一種歐洲寬耳蝠(B. barbastellus)產於歐洲;另一種亞洲寬耳蝠(B. leucomelas)產於中東和亞洲。耳短而寬,兩耳在前額處相連,毛長而黑,尖端為白或灰色,體長4∼6公分(1.6∼2.4吋),尾4∼5.5公分,重6∼10克(0.2∼0.3盎斯),是較重的飛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棲息在樹上或建築物中。從秋季開始到次年春天,在洞穴中冬眠。[1]

習性

人們常用「飛禽走獸」一詞來形容鳥類和獸類,但這種說法有時卻並不一定正確,因為有一些鳥類並不會飛,如鴕鳥、鴯鶓、幾維鳥和企鵝等;同樣也有一些獸類並不會走,如生活在海 洋中的鯨類等,而蝙蝠類不會像一般陸棲獸類那樣在地上行走,卻能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翔。 某些種類的蝙蝠是飛行高手,它們能夠在狹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轉身,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飛翔的哺乳動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飛行的哺乳動物,只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夜間, 蝙蝠靠聲波探4102路和捕食。它們發出人類聽不見的聲波。當這聲波遇到物體時,會像回聲一樣返回來,由此蝙蝠就能辨別出這個物體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離它有多遠。長耳蝙蝠在飛行中捕食昆蟲,它也能從葉子 把蟲抓下來。它的大耳朵使它能接受回聲。 蝙蝠類是唯一真正能夠飛翔的獸類,它們雖然沒有鳥類那樣的羽毛和翅膀,飛行本領也比鳥類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並由它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中國古代也有關於蝙蝠的記載說他們也生活在鐘乳洞里,名叫仙鼠,那裡的蝙蝠因為能夠喝到洞裡的水得到長生,千年之後他們的身體顏色也有了巨大的變化,從原來的黑暗的顏色變成了通身雪白,這或許就是他們為什麼被稱為仙鼠的原因吧。 蝙蝠是用波來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用此來改變飛行道路。從前很多人說蝙蝠視力差,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區。已經有不少科學家指出,蝙蝠視5261力不差,不同種類的蝙蝠視力各有不同,2113蝙蝠使用超聲波,與它們的視力沒有必然聯繫。[2]

生長繁殖

整個蝙蝠群的性周期是同步的,因此大部分交配活動發生於數周之內。妊娠期從6、7周到5、6月。許多種類的雌體妊娠後遷到一個特別的哺育棲息地點。蝙蝠通常每窩產1至4仔。幼仔初生時無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時間內不能視不能聽。幼仔由親體照顧5周至5個月,按不同種類決定。 幾乎所有蝙蝠均於白天憩息,夜出覓食。這種習性便於它們侵襲入睡的獵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動物或高溫光線的傷害。蝙蝠通常喜歡棲息於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縫隙、地洞或建築物內,也有棲於樹上、岩石上的。它們總是倒掛着休息。它們一般聚成群體,從幾十隻到幾十萬隻。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能產生短促而頻率高的聲脈衝,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蝙蝠聽到反射回來的回聲,能夠確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這種本領要求高度靈敏的耳和發聲中樞與聽覺中樞的緊密結合。蝙蝠個體之間也可能用聲脈衝的方式交流。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覺和視覺找尋食物。有嘴發出超聲波,足足有20 000赫,遇到物體會反射進耳朵里,神經以300多千米一秒的時速傳給大腦,作出判斷。 儘管它們有翅膀,看上去很像鳥類。但它們沒有羽毛,也不生蛋。他們有哺乳動物的特徵:雌性產下幼仔,用乳汁哺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