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賓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賓至》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賓至》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此詩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當時杜甫住在成都草堂。詩中的來賓,大約是個地位較高的人,詩人對來訪的貴客表示了感謝之情,言辭較為客氣。

全詩直敘情事,描寫作者於僻居老病之中有貴客不期而至而竭誠款待情事。上半寫賓至,四句詩開合斷續、錯綜照應,極盡變化之能事。下半寫留賓,語意明快俊爽,溫醇得體,豪放中自見毀勤之意,其間也明顯流露出作者那一種文人高士的清高性格。

作品原文

《賓至》[1]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詞語注釋

① 幽棲:獨居。

② 經過:這裡指來訪的人。

③ 人扶:由人攙扶。

④ 再:二次。此句表客氣尊重。

⑤ 文章:這裡指詩歌,杜詩中習用。如《偶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旅夜書懷》: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⑥ 漫勞:勞駕您。

⑦ 江干:江邊,杜甫住處。

⑧竟日:全天。

⑨ 淹留:停留。

⑩ 佳客:尊貴的客人。

⑪ 百年:猶言終身,一生。作者《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屏跡三首》之三: 「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

⑫ 粗糲:即糙米。《後漢書·魏霸傳》: 「(魏霸)為鉅鹿太守,常服粗糲,不食魚肉之味。」這裡是形容茶飯的粗劣。

⑬ 腐儒:迂腐寒酸的儒生,作者常用白指。

⑭ 野外:郊外,指自己住處。

⑮ 供給:茶點酒菜。

⑯ 乘興:有興致。

⑰ 藥欄:藥圃欄杆。這裡借指藥圃中的花葯。

白話譯文

我棲身的這地方過於偏僻,很少有人來,我年老多病,需要攙扶難以多拜,請您擔待。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動天下的文章,你遠來看我,車馬停在江邊,讓我感謝又感慨。尊貴的你屈尊停留這破草房整日,讓我很不自在,只能用粗茶淡飯招待你,我這腐儒沒錢沒能耐。你要是真的不嫌這野外沒有好酒好菜,以後高興時還可以來看看我的小園裡芍藥花開。

作品鑑賞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先寫延客之狀。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訪之人。忽聞通報,有貴客來臨,只得循禮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實感艱「難」。詩中明顯表現出年邁多病,不勝應酬之苦的不悅。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寫驚訝之情。從上句看,此賓當是耳聞杜甫文名,特通報相訪的。「豈有」、「漫勞」四字,在這裡起了賓主對稱作用。「我豈有文名,您徒勞過訪」,運用散文的筆調,馭律詩的對法,傲岸之態可掬,嘲諷之意自見,很能體現杜甫七律詩的特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寫款待之事。上句易「賓」為「客」, 既避免與詩題相重複,也為了平仄協調。言下之意:你這位「佳客」,入門就「坐」,「淹留」「竟日」,我雖不能盛饌相餉,也算盡禮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說:我一生食「粗糲」,身為「腐儒」,款待不周,還望多多包涵。在自謙中實含自傷之意。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特致歉意,兼邀貴客重來。詩人說:如果不嫌「野外」「供給」菲薄,還望「乘興」再「來看」花。這是客套話,也有送客之意。嘲諷之意,隱約可見了。

此詩詩題雖突出「賓」字,但在寫法上,卻處處以賓主對舉,實際上突出的是詩人自己。從強調「幽棲」少客,迎「賓」為「難」到表明「豈有」文名,漫勞垂訪,到如果不嫌簡慢,還望重來看花,雖始終以賓主對言,卻隨處傳達出主人公的簡傲自負神態。「豈有文章驚海內」,「 百年粗糲腐儒餐」,在杜甫筆下,一為自謙之辭,一為自傷之語,也是詩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寫照。[2]

名家點評

仇兆鰲《杜詩詳註》卷九:「僻居老病,不意人來。客以文章之契,跋涉江干,意亦誠矣。公先為謙己之語,而復盡款洽之情。」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四: 「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前起後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清˙顧宸: 「此詩,詞人身價,高士性情,種種具見。」

朱翰: 「如聆其謦款,如見其儀型。」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賓至》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