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寄崔侍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寄崔侍御》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寄崔侍御》是唐代詩人李白於天寶十二年(753)秋在金陵(今江蘇南京)時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寄崔侍御[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原文

《寄崔侍御》[2]

宛溪霜夜聽猿愁2,去國長如不繫舟3。

獨憐一雁飛南海4,卻羨雙溪解北流5。

高人屢解陳蕃榻6,過客難登謝脁樓7。

此處別離同落葉,朝朝分散敬亭秋8。

詩詞注釋

崔侍御:即崔成甫,長安人,開元中進士及第,任秘書省校書郎,轉馮翊縣尉、陝縣尉,後攝監察御史,天寶五年(746),為李林甫所排擠,貶黜湘陰,乾元元年卒(見郁賢皓《李白叢考》)。

宛溪:在安徽宣城。

去國:指離開長安。不繫舟:比喻漂泊不定。《莊子·列禦寇》:「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一雁飛南海:喻崔成甫之返湘陰。

雙溪:在宣城東土山下。嘉靖《寧國府志》:」城東八里曰土山……由土山北流者為雙溪。「此句有思念朝廷之意。

高人:指崔成甫。陳蕃:指宇文太守。陳蕃榻:《後漢書·徐穉傳》:「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穉不免之,既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穉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這句是說宇文太守屢次宴請崔成甫。據郁賢皓《李白叢考》說:「這位宇文太守經常清崔成甫陪同登高賦濤,當是崔成甫遭遇的同情者。」

謝脁樓:在宜城縣陵陽山上,為南齊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

敬亭:指敬亭山,在宣城縣北,又名昭亭山。李白有五絕《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詩句譯文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聽着猿啼內心不盡的憂愁,離開家鄉時間太長我如同一隻失去纜船的小舟四處飄泊。

最為可憐的是我如孤雁獨自南飛大海,於是羨慕雙溪還知道向北而流。

崔侍御您屢次解下陳蕃之榻來招待我,我這匆匆過客卻難以登臨謝脁樓。

此處您我別離就如同落葉飄飛,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飛散而去。

作品鑑賞

這首詩前二句點明地點、時間、事件和心境,以形象的畫面,渲染出淒涼的氛圍。秋夜是淒寒的,而降霜的秋夜尤為淒寒;離別是令人傷感的,而在離別之前的夜晚,目睹滿地白霜,耳聆哀猿啼叫,則尤為傷感。詩人將離開故地稱為「去國』』,見出詩人對宣城依戀之深;把將要開始的漫遊比作「不繫舟』』,顯見詩人在此地只是短暫的停留;停留短而依戀深,烘托內心的矛盾、痛苦。

三、四兩句緊承上文,進一步展示詩人的心境,因是孤雁「南」飛,故有「獨憐」之嘆;又由南飛之雁的孤獨,轉生「卻羨"雙溪「北」流之感。這裡,詩人通過一「南」一「北」,一「憐」一「羨」,曲折地表達了不願南行,卻只得南行;渴望北歸,又無法北歸的複雜情感。

五、六兩句宕開一筆,借陳蕃故事突出友人崔成甫的一片盛情,同時,以「過客」回應篇首「不繫舟」,表明詩人確是行色匆匆,竟連最愛登臨的謝脁樓也難以光顧了。最後兩句正面揭示題旨,用落葉為喻,點出明天一早就要和友人在秋天裡的敬亭山分別了,其中寓有無限飄零之感,增添了全詩的悲涼色彩。

這首詩格調略顯低沉,和詩人的特定遭遇和心情有關。從表現手法上看,全詩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勁直之氣,極耐人咀嚼品味。中間兩聯對仗嚴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勢。結語處以形象化的比喻,境界清空、淡遠,有不盡之思。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公元762年的十一月,李白窮困潦倒,寄居在安徽當塗縣李陽冰處,當時他已經病入膏肓,自知時日無多,將平生詩文手稿全部交給族叔李陽冰,讓他帶管並編輯成集。然後,賦《臨終歌》一首,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4]

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經歷坎坷,一生流離,性格卻始終樂觀,詩風也雄奇豪邁。如果你翻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年輕時寫就的《大鵬賦》。他浪漫地不想做人,想做恃才傲物的大鵬;他不想老死於家鄉,渴望像振翅的大鵬那樣去遠征;他不甘於平庸,無時無刻不夢想出人頭地……他還一無所有,在賦中就浪漫地自比為大鵬,相信自己展翅高飛,必將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真是少年壯志可凌雲。

視頻

古詩賞析

康震:李白一生和長江的不解之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