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寄韓諫議(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寄韓諫議注》

作品名稱:《寄韓諫議注》

創作年代:唐代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杜甫

《寄韓諫議注》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詩前六句為第一段,寫懷念韓某遠在洞庭,日月更迭,思念益切。「玉京」六句為第二段,寫朝廷小人得勢,而賢臣遠去。點出韓某已罷官去國。 「似聞」六句為第三段,寫聽到韓某罷官原因,以張良比之,頌其高潔有才。末四句為第四段,抒寫自己感想,並望韓某再度出山,為國出力。 詩思嚴慎細緻周密,寫得隱晦曲折。格調卻清新激昂,鏗鏘有力。

原文

譯文

眼下我心情不佳是思念岳陽, 身體想要奮飛疾病逼我臥床。

隔江的韓注他品行多麼美好, 常在洞庭洗足放眼望八方。

鴻鵠已高飛遠空在日月之間, 青楓樹葉已變紅秋霜已下降。

玉京山眾仙們聚集追隨北斗, 有的騎着麒麟有的駕着鳳凰。

芙蓉般的旌旗被煙霧所淹沒, 瀟湘盪着漣漪倒影隨波搖晃。

星宮中的仙君沉醉玉露瓊漿, 羽衣仙人稀少況且不在近旁。

聽說他仿佛是昔日的赤松子, 恐怕是更象漢初韓國的張良。

當年他隨劉邦建業定都長安, 運籌帷幄之心未改精神慘傷。

國家事業成敗豈敢坐視觀望, 厭惡腥腐世道寧可餐食楓香。

太史公留滯周南古來被痛惜, 但願他象南極壽星長泰永昌。

品行高潔之人為何遠隔江湖, 怎麼才能將他置於未央宮上? [2]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出蜀居留夔州之時。從作品看,詩中的韓注大概是杜首的一位好友,曾出任諫言,於國有功,且富有才幹。但他在朝廷卻受到小人排斤,於是辭宮歸隱於岳陽,修神仙之道,杜甫為朋友感到惋惜,於是寫這首勸他去輔國佐君。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

  1. 寄韓諫議注, 詩詞名句網,
  2. 寄韓諫議注, 古詩文網,
  3.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