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寒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寒害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寒害,主要指熱帶、亞熱帶作物在冬季生育期間溫度不低於0℃時,因氣溫降低引起作物生理機能障礙,導致減產甚至死亡的一種農業氣象災害。寒害多發生在我國華南地區,該地區冬季常遭受冷空氣影響,造成強烈降溫,對香蕉、荔枝、龍眼、甘蔗、橡膠等華南主要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危害嚴重。

寒害按成因可分為3種類型:平流寒害、輻射寒害和急發性寒害。主要防禦措施包括,選擇避寒宜林地、營造防護林、採用耐寒品系等。苗圃可設置防霜棚、風障等;對小苗可搭蓋防寒罩、培土;對幼樹可採用包紮塑料薄膜、稻草防寒筒以及主稈基部培土、修枝和樹腳塗封等措施。

在低溫程度較輕,時間也較短的情況下,寒害會降低細胞原生質的生活力,阻滯作物生長。恢復常溫後,只要抓緊栽培管理,作物仍然能恢復正常生長。而低溫時間持續太長,作物的生理機能就會衰弱,最終造成嚴重減產。

例如,我國南方稻作區最常見的寒害,是早稻育秧期早春低溫造成爛秧,雙季晚稻孕穗期秋低溫引起空秕率提高。當氣溫降至10—12℃時,細胞原生質就由易變形的液晶體變為凝固膠體,原生質膜的脂肪凝固,細胞活性顯著減弱。而當氣溫降低到3—5℃時,作物體內各種生理機能就會發生障礙,逐漸演變為傷害。低溫使作物根系的細胞原生質的粘度增大,吸收機能衰退。寒害使作物形成葉綠素受抑制,光合作用降低;使木本植物形成層遭破壞,物質的運輸阻塞。寒害還使作物正常的生化過程遭到破壞,包括破壞酶促作用的平衡及造成原生質膜的凝固。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