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寒食(鄭剛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寒食(鄭剛中)

作品名稱:寒食(鄭剛中)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鄭剛中

寒食(鄭剛中)是南宋抗金名臣、詩人鄭剛中的作品之一。

鄭剛中(1088年—1154),字亨仲,婺州金華人。生於宋哲宗元祐三年,卒於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年六十七歲。登紹興進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撫副使,治蜀頗有方略,威震境內。初剛中嘗為秦檜所薦;後檜怒其在蜀專擅,罷責桂陽軍居住。再責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檜死,追諡忠愍。[1]

正文

江鄉時節逢寒食,花落未將春減色,

嶺南能有幾多花,寒食臨之掃春跡。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來亦堪惜。

柴門風雨小庭寒,無奈池塘煙草碧。

欲將詩句慰窮愁,眼中萬象皆相識。

欣然應接已無暇,都為老來無筆力。[2]

古詩簡介

寒食》,宋代鄭剛中詩作。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這首詩描寫宮廷寒食節的情況。詩人以漢喻唐,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及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

賞析

江鄉: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鄉。唐孟浩然《晚春臥病寄張八》詩:「念我生平好,江鄉遠從政。」宋沉括《夢溪筆談·雜誌一》:「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瀰漫數里,頗類江鄉矣。」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乍暖風煙滿江鄉,花里行廚攜着玉缸。」清昭槤《嘯亭續錄·端午龍舟》:「蘭橈鼓動,旌旗蕩漾,頗有江鄉競渡之意。」

減色:減少光彩或色彩。清梅曾亮《臣事論》:「人有仕官十年而不遷調者,則鄉里笑之,而親友為之減色。」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清艷的夜景也為之減色。」秦牧《藝海拾貝·掌握語言藝術,搞好文學創作》:「只重視思想、內容,而不注意表現手段、藝術形式,也必然要使作品難產、畸形,或者減色。」 嶺南:指五嶺以南的地區,即廣東、廣西一帶。《晉書·良吏傳·吳隱之》:「朝廷欲革嶺南之弊,隆安中,以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假節,領平越中郎將。」宋蘇軾《食荔枝》詩之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清沉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適余自嶺南歸,吾父自至蕭爽樓謂芸曰:『前事我已盡知,汝盍歸乎?』」

小庭:指小庭院。南朝梁張纘《秋雨賦》:「周小庭而密下,泫高枝而疎落。」南唐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窮愁:窮困愁苦。《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論》:「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漢書·王莽傳下》:「四方皆以饑寒窮愁起為盜賊。」唐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詩:「祗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清劉大櫆《贈張絅儒序》:「雕蟲篆刻,必出於山林放廢窮愁之士之所為。」臧克家《飛》詩:「多數人叫苦,窮愁,一步一步逼到了生的盡頭。」

作者生平

元祐三年(1088年)出生,字亨仲,婺州金華人。南宋抗金名臣。

紹興二年(1132年)進士、為探花,授溫州軍事判官。

紹興六年(1136年),經當朝宰相秦檜之薦舉,任刺令所刪定官,其時政要務見解受高宗賞識,不久即升任宣義郎,不過一年,又兼授太常博士

紹興八年(1138年),遷殿中侍御史。

紹興九年(1139年),為樞密行府參謀出諭京陝,歸除權禮部侍郎,尋兼詳定一司又兼權刑部侍郎。

紹興十年(1140年),除試禮部侍郎。

紹興十一年(1141年),王倫挾金使來議和。樞密院編修胡銓因請斬王倫、秦檜,禍在旦夕。剛中極力營救,由是得罪秦檜,卻更令高宗欣賞其膽識,升任他為宗正少卿,後又任秘書少卿。

紹興十二年(1142年),遷川陝宣撫副使兼營田。在四川任職期間,行屯田,免雜征;嚴教訓,重積聚;整軍旅,強武備,使金兵不敢犯境。時有「宗澤猛虎在北,剛中伏熊在西」之稱。

紹興十七年(1147年),以忤秦檜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桂陽居住,徙復州、封州安置。

紹興二十四(1154年)年卒,年六十七。[3]

主要作品

著有《北山集》、《周易窺余》、《經史專音》、《論語解》、《孟子解》。

參考資料

  1. 鄭剛中 國學夢網
  2. 鄭剛中的詩詞全集 寒食(鄭剛中) 詩詞名句網
  3. 鄭剛中 本地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