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尋山僧不遇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尋山僧不遇作》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尋山僧不遇作》 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

詩人尋訪一位僧人卻沒有遇到,而寫下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台階上是鳥停留的痕跡,禪室空寂無人,掛在窗戶上的白浮塵落滿了塵埃。

作者想要離去卻對山中美景感到不舍。詩中寫出了山谷中的幽靜以及作者的猶豫,表達了作者對尋訪山僧不遇的遺憾以及對山林悠閒生活的嚮往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尋山僧不遇作[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尋山僧不遇作》

石徑入丹壑,松門閉青苔。

閒階有鳥跡,禪室無人開。

窺窗見白拂,掛壁生塵埃。

使我空嘆息,欲去仍裴回⑴。

香雲徧山起⑵,花雨從天來⑶。

已有空樂好,況聞青猿哀。

瞭然絕世事,此地方悠哉!

詞句注釋

⑴裴回,即「徘徊」。

⑵《華嚴經》:樂音和悅,香雲照耀。徧,同「遍」。

⑶《楞嚴經》:即時天雨百寶蓮花,青黃赤白,間錯粉糅。

白話譯文

石徑丹壑,松木門緊閉,地上長青苔。

閒階上滿是鳥跡,敲敲禪室無人開。

從窗戶窺見白拂塵,掛在牆壁上生滿塵埃。

使我空自嘆息,想離去又不願意,猶豫徘徊。

芳香的雲彩遍山而起,鮮花如雨從天上飛來。

空中傳來美妙的天籟,卻又聽到青猿的哀鳴。

很明顯,要了絕世事,這個地方最悠哉。

作品賞析

詩中訪友詩的套路展現出了散文化傾向。詩的前六句是一種明快流程的交代:徑——壑——門——階——室——窗——壁。談不上行雲流水,卻能窺見這首詩的門戶:乍看起來,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辭章搭配得體,步履從容,但揣度二三,就為這筆清晰的流水賬而嘆息,怪它沒有更豐富的詩意進項。但這種責怪,並不殃及散文化傾向,對散文化現象需要一次又一次關乎價值觀的認識;散文化的感覺跟一首詩有頭有尾進行某種敘事的憧憬有關,這首詩在較短的篇幅內寄情於一樁事情的脈絡而非關於這件事的激情,就極有可能顯示出散文化的特徵。

從作者的立場看,在構思(哪怕是即興發揮)之際,「不遇」的結果已經發生,他所進行的描述依然顯得較為重視「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開的芳蹤是一首詩最大的賣弄點。徑之石、壑之丹、門之松、階之閒、室之禪、窗之見、壁之生……聯袂演出的情景劇並不比停頓下來獨觀一物更划算,他只是需要記錄這一流程來測試一首詩的雅量。而這些場景的鋪墊明擺着朝「不遇」的主題靠攏,對景物的過度描寫已預告人的次要性。

根據詩詞斷定:作者不可能反寫實際情況,明明山僧不在,卻在詩句中假想兩人會談的幽趣。詩在當時似乎還不致走到這一步。青苔、鳥跡、白拂、塵埃、無人……這一系列的環境元素雖契合抒情詩的表徵,卻奉獻事實性依據,也就是說,看起來挺雅致的,但本質上只是一連串基本事實。只不過「青苔」一類的事實又不限於其本身的屬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態的細菌,滋生出屬於修辭層面的意義。

作者是在尋求一種補償: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須從這一無人情境中獲取詩的慰藉。不在之妙在於他反而可以憑空想像「瞭然」的主題性意趣。無需一位具體的僧人啟發,他就可以從虛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於雲、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現,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門去幹什麼,以及有這麼出色的所在,山僧為何還要滯留在他處。他仿佛是這一境界的獨占者,山僧的所有者屬性已顯得次要:他為自己碰巧得到這麼一塊臨時的樂土,與此前所行居的塵世保持對峙,而倍感欣慰,甚至這時聽到猿聲也不免理解為這是一種得體的、贊同他的伴奏。

從事後的記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變化,以及這一旅程中的新發現,但他並沒有觸及這一範疇,而是終止在一次世界觀的洗禮中。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