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尋根文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尋根文學

中文名: 尋根文學

代表人物: 韓少功、莫言

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1]


產生背景

尋根文學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首先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1982年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因其《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從而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刺激和啟發了中國作家,許多年輕作家從馬爾克斯充滿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國家文學走向世界的希望,他們試圖將自己的文學創作根植於悠久而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以中國人特有的感受性來解讀改造西方的文化觀念和藝術形式,從而解決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所面臨的精神貧困等難題。1983年到1984年間,後來尋根文學的倡導者與實踐者們就曾圍繞文學「尋根」問題交換過意見,召開過座談會。1984年初,李陀第一次在《創作通信》中使用「尋根」一詞,1985年夏,韓少功、李陀鄭萬隆鄭義阿城李杭育等紛紛著文倡議或宣揚尋根文學的主張,韓少功的《文學的「根」》後來被看做文學尋根運動的宣言,他說「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則葉難茂。」他認為文學「尋根」,「是一種對民族的重新認識」,「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人類生存的根」。


尋根文學是一次文學尋找自我的思潮,其特點一是尋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學的自我,二是尋找作家的個性自我。尋根文學徹底摒棄了對生活和歷史進行單純政治層面剖析的創作手法,而把探尋的筆觸伸進了民族歷史文化心理結構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層面而突入到歷史文化反思層面。從宏觀上說,它表現為現實主義時期文學進程中一種必然的深化、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深層批判、對人類理性天空的嚮往。 「尋根文學」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上無疑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很多尋根文學作家也在創作時吸收了現代主義甚至後現代主義的表 現方式,在促進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上功不可沒。


尋根文學可以視為當代文學的一次戰略大轉移,從而深刻地影響到當代文學的發展走向。


從縱向上看,「尋根文學」為後續的「寫實文學」和社會文化建設提供了創作平台和理論資源;從橫向上來看,「尋根文學」是在世界文學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的,開啟了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的新時代。


代表人物

韓少功率先提出「文學有根」和重新「尋找民族文化的思維與審美優勢」的理念,成為中國「尋根文學」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莫言,自上世紀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着「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