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雅·祈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雅·祈父

 

 

 

小雅·祈父》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寫的是周王朝的王都衛士(相當於後世的御林軍)對祈父(掌管軍事大權的司馬)的斥責,抒發其內心的不滿情緒。全詩三章,每章四句,皆以質問的語氣抒發內心的怨恨,直抒胸臆,快人快語,充分體現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徵。

作品原文

小雅·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⑵。胡轉予於恤⑶,靡所止居⑷?

祈父,予王之爪士⑸。胡轉予於恤,靡所厎止⑹?

祈父,亶不聰⑺。胡轉予於恤?有母之屍饔⑻。

創作背景

《小雅·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衛士(相當於後世的御林軍)抒發內心不滿情緒的詩。這個衛士本屬於王畿內部隊或宮廷衛隊的士兵,祈父調他遠征,使之久役,有家難歸,故怨而作此詩。《毛詩序》說:「《祈父》,刺宣王也。」《鄭箋》補充說:「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方玉潤《詩經原始》徑直說:「禁旅責司馬徵調失常也。」按古制,保衛王室和都城的武士只負責都城的防務和治安,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外調去征戰的。但這裡,掌管王朝軍事的祈父(司馬)卻破例地調遣王都衛隊去前線作戰,致使衛士們心懷不滿。前人多以為此詩作於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王師在千畝受挫於姜戎之時。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士兵們抱怨司馬將軍的詩歌。全詩三章,皆以質問的語氣直抒內心的怨恨,風格上充分體現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徵,沒有溫柔含蓄的比或興。

詩一開頭便大呼「祈父!」繼而厲聲質問道:「胡轉予於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說:「為什麼使我置身於險憂之境,害得我背井離鄉,飽受征戰之苦?」第二章與此同調,重複了這種不滿情緒,但復沓中武士的憤怒情緒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無有以禁衛戍邊者」(方玉潤《詩經原始》)。武士說:「可你這司馬,卻為何不按規定行事,派我到憂苦危險的前線作戰呢?」作為軍人,本不該畏懼退縮。在國難當頭之際,當飲馬邊陲,枕戈待旦。「可你這司馬太糊塗了,就像耳朵聾了聽不到士兵的呼聲,不能體察我還有失去奉養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簡直要出離憤怒了,其質問變為對司馬不能體察下情的斥責,同時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從征的苦衷。

有注家對最後一句解為哭靈堂,擺祭品,亦通。因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後也不能見母親一面,當然只能看見母親的靈前擺滿熟食祭品了。這樣理解使詩歌更有感染力。

對於溫柔敦厚的詩國傳統來說,這首詩似乎有過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語,亦不失為有特色者。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軍士怨於久役,故呼祈父而告之曰:予乃王之爪牙,汝何能轉我於憂恤之地,使我無所止居乎?」

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三呼而責之,末始露情。」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