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頭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頭龍屬
圖片來自dinosaurpictures

小頭龍屬(屬名:Talenkauen)是種基礎薄板類恐龍,化石發現於阿根廷聖克魯斯省Viedma湖附近的Pari Aike組地層,年代為上白堊紀馬斯垂克階。小頭龍的模式標本(編號MPM-10001)是一個關節未脫落的部份骨骸,缺少頭顱骨後部、尾巴、以及手部。小頭龍的最獨特特徵是肋骨兩側的薄骨板[1]

屬名在Aonikenk語中意為「小型頭顱」,意指牠們的頭部在身體比例上呈小型。

敘述

小頭龍的體格與形狀類似橡樹龍,但擁有比例上較長的頸部。小頭龍的身長不超過4公尺。不像更衍化的禽龍類,小頭龍的喙狀嘴前部仍擁有牙齒(前上頜骨牙齒),以及第一個腳趾。更衍化的禽龍類沒有第一個腳趾,僅保有中間三個腳趾。肱骨擁有低處,可供肌肉附著;這個特徵也出現在其他南美洲鳥腳下目恐龍,例如南方稜齒龍阿納拜斯龍

這些以及其他南美洲鳥腳類恐龍的相似特徵,顯示牠們可能屬於一個獨特的南半球鳥腳類演化支,但研究人員警告這些特徵並不意味者這個演化支理論可以成立。研究人員利用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發現小頭龍比腱龍加斯帕里尼龍還要衍化,但比橡樹龍阿納拜斯龍還要原始。在2007年,科學家發現巨謎龍Macrogryphosaurus)與小頭龍形成一個演化支,因此命名為薄板類(Elasmaria)以包含這兩個屬[2]

骨板

小頭龍的最獨特特徵是肋骨側邊的平滑、橢圓形骨板。這些骨板長度為18公分,但厚度只有3公厘。這些骨板分布在至少前8個肋骨上,平坦地附著在肋骨中段部位。其他擁有類似骨板的恐龍包含:稜齒龍奧斯尼爾洛龍帕克氏龍奇異龍[3]、以及巨謎龍(同樣發現於阿根廷,但年代較晚),牠們可能是近親。

因為這些骨板成破碎狀態,而且它們在生前並沒有完全骨化,因此這些骨板可能實際上的分布範圍較廣。這些骨板與鉤突(Uncinate process)有同樣的根源,鉤突是種肋骨上的條狀、骨質突出物,出現在許多動物身上,例如喙頭蜥鱷魚鳥類、有及某些手盜龍類恐龍。鳥類的鉤突與胸腔肌肉可協助肺部換氣,所以小頭龍的胸側骨板可能可協助呼吸作用。這些骨板太薄、覆蓋範圍不大,不足以擁有防護功能。理察·巴特勒(Richard Butler)、彼得·加爾冬(Peter Galton)根據胸側骨板、鉤突的形態,否定它們是同源演化的後果。這些骨板相當薄,加上位於胸側,不足以具有防衛功能。

古生物學

身為基礎禽龍類,小頭龍是種小型、二足、植食性恐龍。在Pari Aike地層發現的其他恐龍包含:泰坦巨龍科普爾塔龍、以及一種衍化的、未命名堅尾龍類恐龍[4],以及新獵龍科齒河盜龍

參考文獻

  1. Novas, Fernando E.; Cambiaso, Andrea V; and Ambrioso, Alfredo. A new basal iguanodontian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Ameghiniana. 2004, 41 (1): 75–82. 
  2. Calvo, J.O.; Porfiri, J.D.; and Novas, F.E. Discovery of a new ornithopod dinosaur from the Portezuelo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Neuquén, Patagonia, Argentina.. Arquivos do Museu Nacional. 2007, 65 (4): 471–483. 
  3. Butler, Richard J.; and Galton, Peter M. The 'dermal armour' of the ornithopod dinosaur Hypsilophodon from the Wealden (Early Cretaceous: Barremian) of the Isle of Wight: a reappraisal. Cretaceous Research. 2008, 29 (4): 636–642. doi:10.1016/j.cretres.2008.02.002. 
  4. Novas, Fernando E.; Salgado, Leonardo; Calvo, Jorge; and Agnolin, Federico. Giant titanosaur (Dinosauria, Sauropoda)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PDF). Revisto del Museo Argentino de Ciencias Naturales, n.s. 2005, 7 (1): 37–41 [2007-03-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