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麥白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
原圖鏈接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產麥國均有分布,我國山東沿海、四川、貴州、雲南發生普遍,為害也重。近年來該病在東北、華北、西北麥區,亦有日趨嚴重之勢。該病可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

基本信息

中文名:小麥白粉病

病 原:禾本科布氏白粉菌

為害部位:葉

為害植物:小麥

簡介

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主要為害小麥葉部的一種重要的真菌病害。

小麥白粉病
原圖鏈接

分布和為害 世界各麥區均有分布,以美國和西歐嚴重。中國過去僅在西南各省和山東沿海地區發生較多,70年代後期全國有20個省、市發生,貴州、四川、河南、湖北、江蘇、安徽等省發生較重。1981年大流行,1982~198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受害麥田一般減產5%~10%,嚴重的達20%以上,有的超過40%。

小麥受侵後,病菌吸收養分,呼吸作用增高,蒸騰作用加強,光合作用效能顯著下降,碳水化合物積累減少,導致小麥千粒重下降。發病早,植株生長影響重,根部吸收能力降低,分櫱數、成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明顯減少,產量大大降低,甚至絕收。

發病後葉片上出現黃色小點,後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表面覆有一層白粉狀霉層,嚴重時病斑連片,霉層厚達2毫米左右(見彩圖)。霉層中的菌絲初期為薄絲網狀,其上產生分生孢子,後期白粉狀霉層逐漸由灰褐色變為黃褐色至黑褐色,病菌形成閉囊殼,由於菌絲體的為害,葉片變黃褐色枯死,引起早衰有時並發穎枯病。[1]

病因

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 Speer)引起,屬子囊菌,白粉菌目。中國司權民等於1984~1986年用5個鑑別寄主鑑定19個省、市的470個菌株共鑑定出9群43個生理小種。

小麥白粉病症狀
原圖鏈接

病菌體表寄生,菌絲體在寄主表皮細胞內形成吸器吸取寄主養料,在與菌絲垂直的不分枝無色分生孢子梗的頂端串生10~20個分生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為25~30×8~10(微米),其侵染力只能保持3~4天。病株後期霉層中埋生黑褐色小點即病菌閉囊殼,球形黑色,直徑135~280(微米),外有發育不全的絲狀附屬絲,內有子囊9~30個,圓形或橢圓形,單胞、單核、無色,大小為20~23×10~13(微米)。

小麥白粉菌對濕度的適應範圍很廣,分生孢子在相對濕度5%~100%下均可萌發,濕度越大,萌發率越高,但在水滴中孢子萌發率反而降低。直射陽光對分生孢子萌發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在0.5~30℃溫度內均可萌發,而以10~20℃為最適。閉囊殼形成的溫度範圍為1~27℃,以10~20℃為最適。溫度越高,濕度越大,閉囊殼的存活時間越短,浸在水中更短,光線無明顯影響。閉囊殼在潤濕條件下釋放子囊孢子明顯減少,雨天停止釋放。子囊孢子萌發的溫濕度條件與分生孢子相似,侵入寄主以10~20℃為最適,在適溫下24小時即可完成侵入,5℃以下則需2天以上。

小麥播種密度高及氮肥施用過多,發病較重;氮、磷肥配合使用可減輕發病;水澆地比旱地發病重;在嚴重乾旱時,由於麥株抵抗力減弱,有時發病也較重。

發病時間

小麥白粉病始見期沿淮3月上中旬,淮北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發病盛期在4月中下旬,5月中旬前後進入穩定期。但不同年份始病期差異較大,早發年份1月份即可查見發病,遲發年份至4月中旬才見病。

小麥白粉病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氣候、品種、施肥水平、播期等,其中關鍵的因素是氣候,3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氣溫偏高、過程性降雨偏多的年份往往發病較重。

江淮地區發生期較早,常年3月上旬即可見病,發病始盛期在3月下旬,病情穩定期也較早,在5月10日前後,發病程度也較高,在中等水平以上。

淮北地區發生期較遲,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始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病情穩定在5月20日前後,發病程度常年在中等以上發生。

其餘地區發生期常年在3月中下旬,遲的年份可在4月上旬,發病始盛期多在4月下旬,病情穩定期在5月15日前後,發病等級多數年份在中等程度以下。[2]

危害症狀

小麥白粉病可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初發病時,葉面出現1~2毫米的白色霉點,後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這些粉狀物就是該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後期病部霉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針頭大小的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發病條件

冬麥區春季發病菌源主要來自當地,春麥區,除來自當地菌源外,還來自鄰近發病早的地區。發生適溫15~20℃,低於10℃發病緩慢,相對濕度大於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區當年雨多則病重,多雨地區如果雨日、雨量過多,病害反而減緩,因連續降雨沖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過多,造成植株貪青,發病重。管理不當、水肥不足、土地乾旱、植株生長衰弱、抗病力低、也易發生該病,此外密度大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種植抗病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如北京冬小麥現在以京411為主栽品種,高肥麥田搭配種植京冬8號、京冬6號、中麥9號,中肥及水澆條件差的種植京437、京核1號、輪抗6號等抗旱、耐瘠的品種,稻茬麥及晚播麥田可選用京411、京冬8號、京雙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南方麥區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北方麥區適時澆水,使寄主增強抗病力。

3、自生麥苗越夏地區冬小麥秋播前要及時清除掉自生麥,可大大減少秋苗菌源。用種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種,也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25克拌667m2麥種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條鏽病等。

4、在小麥抗病品種少或病菌小種變異大抗性喪失快的地區,當小麥白粉病病情指數達到1或病葉率達10%以上時開始噴灑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據田間情況採用殺蟲殺菌劑混配做到關鍵期一次用藥,兼治小麥白粉病、鏽病等主要病蟲害。

5、小麥生長中後期,條鏽病、白粉病、穗蚜混發時,畝用粉銹寧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氫鉀150克。條鏽病、白粉病、吸漿蟲、粘蟲混發區或田塊,畝用粉銹寧有效成分7克加40%氧化樂果2000倍液加磷酸二氫鉀150克。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發區,畝用多菌靈有效成分40克加粉銹寧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氫鉀150克。[3]


相關視頻

n10 小麥白粉病實地作業


視頻: 小麥白粉病飛防作業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