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尼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尼山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尼山

地理位置: 曲阜市城東南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夫子洞、尼山書院、孔廟

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禱於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人避孔子諱稱為尼山。 一代聖人孔子誕生在這裡。

尼山位於曲阜市城東南30公里。海拔340餘米,山頂五峰連峙,惟中峰為尼丘。這裡,中峰東麓有孔子廟和尼山書院等建築物;另有五老峰、魯源林、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雲洞等所謂"尼山八景"。[1]

尼山簡介

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其諱,故易名「尼山」。據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戴光編修的<鄒縣地理志>載:「尼丘山去城東60里,在魯源社、魯源村。昔啟聖王夫人顏氏禱於此,而生孔子者也,其山五峰連峙,中峰之麓有孔子廟」。志書中並把尼山列為古鄒十六景之一「尼山毓聖」。當時文人顧俊曾題詩頌之「乾坤開闢本無心,鄒魯合邦毓秀深……」<輿地誌>亦有記載:「鄒縣西界闕里,有尼丘山」。其山並不甚高大,海拔僅340多米。因為孔夫子降生於此山,才得以名揚海內外。

旅遊景區

尼山孔廟

尼山的主要建築是「尼山孔廟」。據<闕里文獻考>載:「後周顯德中,以尼山為孔子發祥地,始創廟」。說明此廟最早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60)。宋代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第四十六代裔孫孔宗願擴建尼山孔廟,增建講堂,立學舍、置祭田。元文宗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五十四代衍聖公孔思晦,請復尼山祠廟,朝議未允。元順帝二年(公元1336年),復建祠廟並塑孔子像,造禮、樂器,建觀川亭和尼山書院。薦舉彭為書院山長。名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增修啟聖殿及寢殿,建成現在的規模,明清以來又多次重修。 尼山孔廟,建于山之東麓的高台之上,共分三進、五院,重堂疊閣、柏松蒼翠蓊鬱。其正門為欞星門,二門為大成門,其後的正殿亦名大成殿,是廟內的主體建築。黃色琉璃瓦覆頂,飛檐翹角,殿前石柱之上,精雕雲龍和花卉,宏偉壯觀。殿前豎有元至五年(公元1339年)翰林院編修國子助教陳繹曾撰文《尼山書院銘》碑,和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國子監監丞危素撰文的《尼山大成殿四公配享記》碑,是研究尼山孔廟歷史沿革,祀廟情況的重要資料。大成殿後為寢殿,東西兩廡各五間。殿兩旁的東西兩跨院,各有門相通,東為毓聖侯祠(即尼山神祠),西為仿北京國子監形建造的尼山書院。明朝文人孔承慶曾讚美書院題詩,「盤石重夢何處家,山深茅屋隔煙霞。幽人讀罷無餘事,紗帽籠頭自煮茶。」

尼山風景秀麗,五峰連峙,其山形五峰聳峙,尼山傲居其中,故有尼山五老峰之名。「群山環峙插層天,五老峰高瑞氣連。」這是古人形容尼山的真實寫照。漢代<緯書>所稱「五老降庭」殆由此相互附會而來。尼山的五老峰、魯源林、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雲洞合稱為「尼山八景」。

孔子出生地

尼山之西約五華里處,有一片綠樹濃蔭掩映着的農家房舍,它就是魯源村,古人稱之為魯源林。據《闕里志·尼山》載:「在尼山之西五里,史載孔子生魯昌平鄉,即此,今名魯源村。」魯源,其義即為魯國之源。1958年在魯源村東建起了一座可蓄水1.2億立方米的特大水庫,可灌溉農田20萬畝。登上尼山,俯瞰遙望,只見山巒重疊、碧波蕩漾,為古老的尼山聖地又增添了一處嫵媚動人的景觀。 過魯源村,北行有溪,曲折蜿蜒,流水潺潺名叫智源溪。智源,即智慧之源,是說孔子出生地乃智源之源。明代人張敏曾賦詩讚頌,「智源水遠東還魯,顏母山高上接天。木落空林明晚照,雁銜寒雨下秋田……。偶因聖誕來瞻仰,紅葉黃花處處鮮。」沿智源溪北行,約里許,溪西岸便是坤靈洞,亦名「夫子洞」。據《鄒縣續志方域志古蹟》記載:「夫子洞在城北尼山東麓,下臨沂水。久為沙壅,不見洞口。干寶《搜神記》稱,孔子所生,今名孔竇是也……鄒尹司居敬因刻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曾祈禱於尼山而生孔子,其父叔梁紇嫌其相貌醜陋,便棄于山下,一隻雌虎將其銜入恐內養了起來,故名「坤靈」,洞中原有鄒縣令司居敬雕刻的孔子像,並有石桌、石凳等。金人陳國瑞曾有詩記述:「雲開虎洞清溪繞,雨臥龍碑碧鮮封」。後因流沙所淹沒。1979年維修其洞時,清除掉淤沙,才復現出洞口。

觀川亭

由坤靈洞拾級西上,便是「觀川亭」,此亭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4年)。《論語·子罕》篇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相傳孔子曾在這裡看到河水滔滔,不斷流逝,感嘆光陰如流水,不分白天黑夜的在流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