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屏跡三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屏跡三首》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屏跡三首》唐代詩人杜甫的詩詞之一。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陵"、"杜少陵"等,河南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著名的"詩聖",世界文化名人。

這首詩寫的是杜甫在草堂的生活狀態,這給人的印象是杜甫是懶散的,這像一個混吃等老的閒人,一個失去理想的人,實際情況是這樣嗎,不是的。

杜甫的懶散是因為他想做事而做不成,他苦惱,他沒有辦法,大環境之下,他只能以自己的「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做形式上的抗爭,他憋屈,他苦惱,他以懶散的行狀示人,而實際上,他的生活是相當積極的,否則就不會有草堂安定的生活了,他砍樹除草,他伐竹種藥,比如《除草》詩「芟荑不可闕,疾惡信如仇」,比如《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詩「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成竿」。老杜不管在怎樣的生活狀態之下,他從來都是積極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屏跡三首[1]

創作年代;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杜甫

詩詞原文

《屏跡三首》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時時急,漁舟個個輕。杖藜從白首,心跡喜雙清。

晚起家何事,無營地轉幽。竹光團野色,舍影漾江流。

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

衰顏甘屏跡,幽事供高臥。鳥下竹根行,龜開萍葉過。

年荒酒價乏,日並園蔬課。猶酌甘泉歌,歌長擊樽破。

賞析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他過着笨拙、簡樸的生活,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他要堅定自己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道」。地里的桑與麻都在雨露里安靜地生長,燕子和麻雀也漸漸在這裡安家了。這是杜甫安靜的生活狀態,樸實而淡定,淳靜而單調。

「村鼓時時急,漁舟個個輕。杖藜從白首,心跡喜雙清。」遠處不時傳來村里社鼓的聲音,急促而有力,溪里的漁舟在水面流轉飄蕩。「心跡雙清」現在已經成為成語,最早的出處是南朝·宋·謝靈運的《齋中讀書》里有這樣的句子:「矧迺歸山川,心跡雙寂寞。」注意,他是寂寞,到杜甫才有了「雙清」這個說法。杖藜,指拄着手杖行走。藜,是野生植物,莖非常堅韌,可以做拐杖。《莊子·讓王》里說:「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這時杜甫的頭髮已經完全白了,可不就是白首。心跡雙清,指心地、行為高潔,沒有塵俗之氣,杜甫覺得自己的生活超脫了塵俗,對於杜甫來說,這是一種無奈的快樂。

「晚起家何事,無營地轉幽。竹光團野色,舍影漾江流。」因為家裡沒有任何緊迫的事情可做,於是,不用起來那麼早,因為不需要經營,也不參與勾心鬥角(其實他已經變成了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或者說,他從來都是無足輕重的人物),所以,他的居處變得格外清幽。竹子襯托着田野的綠色,草舍的倒影在江流里蕩漾。

「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沒有學上,就放縱孩子的懶惰不去管他們,因為太窮,也只能聽任婦人的嘮嘮叨叨個沒完,詩人也不想去賺錢(其實他沒門路賺錢),任憑家裡一直窮着。人生百年不過是渾然一醉罷了,不需要見人,因此長達一個月不用梳頭(因為梳頭沒有用,沒必要梳頭),後來聞一多引用過這個典故,專心做學問的聞一多,覺得修飾形容不重要,這跟杜甫的「一月不梳頭」意思並不完全一樣。

「衰顏甘屏跡,幽事供高臥。鳥下竹根行,龜開萍葉過。」容顏衰朽的我甘願屏卻我的蹤跡,有一些清幽的事情供我在高臥賞心:鳥兒落在地上,在竹根旁邊行走,烏龜頂開水中的浮萍葉子游過。

「年荒酒價乏,日並園蔬課。猶酌甘泉歌,歌長擊樽破。」年景不好,原來的酒錢已經不夠用了,我只能并日而食(兩天吃一天的飯),省下來經營園蔬得來的收入,用以買酒。「甘泉歌」是一首樂府詩,原歌是:「運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萬人謳。金陵余石大如塸。'詩人一邊唱着甘泉歌,一邊擊打着酒樽,歌太長,酒樽都被敲破了,歌真的長嗎,不長,但一直唱,一直敲,酒樽總會破掉的。[2]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4]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5]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

  1. [1] 詩詞文句網
  2. 《屏跡三首》 古詩文網
  3.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4. 杜甫特別開心的一首詩,行文瀟灑,頷聯為千古絕對,不愧為詩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6-04 11:06
  5.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