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於2012年由原儒學高等研究院、儒學研究中心、文史哲研究院和《文史哲》編輯部整合而成,文史哲研究院名稱保留。原文史哲研究院成立於2002年,是由原文史哲研究所(1978年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1983年成立)、民俗研究所(1985年成立)合併而成。原儒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原儒學高等研究院成立於2010年。《文史哲》則創刊於1951年。作為儒學院的源頭和組成部分,上述機構有着共同的人文學術傳承和深厚的學術根基。曾在本院前身機構任職的知名學者有華崗、吳富恆、楊向奎、蕭滌非、王仲犖、關德棟、蔣維崧、王紹曾、龐朴、葛懋春、丁冠之、董治安等。

機構簡介

儒學高等研究院是一個以古典學術為重心、以儒學研究為特色的綜合性人文科研機構[1],同時致力於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人才培養。目前設有中國哲學研究所、中國史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研究所、經學小學研究所、古典文獻研究所、民俗研究所。現任執行院長王學典,黨委書記李平生,副院長顏炳罡、王加華、徐慶文、王震,黨委副書記李鵬程。

學科建設

儒學院跨中文、歷史、哲學、社會學4個一級學科和10個二級學科,現設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民間文學2個獨立博士點,與其他院部共建8個博士點、9個碩士點、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山東省重點學科,民俗學研究所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並是文旅部中國節日文化研究基地。儒學院圖書資料室現有藏書10萬餘冊。線裝古籍1萬餘冊,多為清末民國刻本。儒學院已培養博士研究生200餘人,碩士研究生500餘人。有1名博士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名博士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每年有近10名研究生獲國家獎學金;目前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300餘人。特設國學專門人才培養基地「尼山學堂」,已招收8屆近200名本科生。

師資隊伍

儒學院擁有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現有事業編教職工62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17人,講師[2]5人,管理人員7人,編輯人員4人,圖書資料人員3人。在站博士後40餘人。另有美國籍教師1人,日本籍教師1人,韓國籍教師1人,香港籍教師1人。現有博士生導師2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人數的92%以上。王學典教授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首批齊魯文化名家。王學典、鄭傑文、顏炳罡教授為山東省文史研究館員,馬來平教授被聘為山東省政府參事。王學典、鄭傑文、杜澤遜、顏炳罡、馬來平教授,為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杜澤遜教授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杜澤遜、張士閃、劉培、沈順福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黃玉順、顏炳罡、曾振宇教授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曾振宇教授為山東省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委員,山東省社會科學名家。劉京希教授獲評齊魯文化名家,入選山東省社會科學人才庫,山東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劉培教授獲評第三批齊魯文化英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翟奎鳳教授為青年長江學者、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陳峰教授入選山東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目前,儒學院累計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9項、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60餘項,獲得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50餘項。

儒學院同仁在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為標誌的中國傳統學術領域精心耕耘,取得一批具有時代高度的標誌性成果。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民俗學、漢語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科技哲學等學科以深厚的功力和創新精神,取得了傑出的學術成就,形成了獨特的研究特色,受到學術界廣泛讚譽。其中,史學理論、文獻學、民俗學、先秦兩漢文學、近代漢語、杜甫研究居海內外領先地位。

儒學院秉承山東大學古典學術研究的深厚積澱,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等特色學科為支柱,成為山東大學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支撐和「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建設的主體力量,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國學研究機構。儒學高等研究院是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和世界儒學大會等重大學術活動的主辦方,正向着建設成為世界儒學重鎮、世界一流學科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