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西民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西民歌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山西民歌

分類;山曲、開花調、卷席片

內容;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

品種;山歌,號子,小調,套曲

代表作;《走西口》

分布地區;華北高原,位於黃河中游

山西民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以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為主。相傳於堯天舜日之時就有傳錄的,如《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詩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風》、《唐風》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民歌。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餘首。 山西各地民歌品種繁多,大致可歸納為四大類:一、山歌;二、號子;三、小調;四、套曲。[1]

簡介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位於黃河中游,全省總面積十五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五百萬,除有極少數回族和少數滿族人散居在全省各地外,山西基本上是單一的漢族地區。

全省除晉中、晉南、上黨(晉東南)、忻定和大同五個盆地外,絕大多數是土石山區。主要山脈,南有中條山,東有太行山,北有五台山、恆山,西有呂梁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浦水河、沁河等。其中汾河自晉北的寧武發源至晉南的河津注入黃河,縱貫南北,是省內最大的河流。山西的四鄰為:東定熱幾與河北接壤,北面與內蒙毗連,西和南以黃河為界與陝西、河南兩省隔河相望。在經濟上,山西除少數林、牧業之外,歷史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省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因盛產煤炭而聞名於世,因而又是中國的煤炭之鄉和能源基地。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有"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禹都安邑" (今夏縣)的傳說。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這裡有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塤、夏代的石磬,春秋時的甬鍾旬雅碑頁,戰國時的編鐘、編磬。在侯馬出土的東周時的晉國鑄銅作坊中,還發現有鑄造編鐘的陶范(模子)。這些都說明山西音樂的發展是比較早的。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歷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擊壤歌》),"立我庶民,莫匪水爾,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康衢童謠》)相傳都是堯時的民歌、童謠。"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南風歌》)相傳是舜時歌唱運城鹽池和人民生活關係的民歌。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唐風》和《魏風》,大都是產生在山西地區的古老民歌。這些民歌,如《唐風》中的《椒聊》、《葛生》、《綢繆》、《鴇羽》等《魏風》中的《碩鼠》、《伐檀》、《十畝之間》、《汾沮》、《葛屨》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非常廣泛,它們或歌詠勞動生活,或揭露統治者的荒淫無恥,或傾訴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不少是反映婚姻或愛情生活的。從這些民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中國勞動人民,不僅是"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用民歌來歌詠他們的生活,抒發他們的感情,而且通過民歌,去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表達他們對膠頁匪壓迫的反抗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分類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開花調"、"卷席片"(也叫"爛席片")等因地而異不同名稱。"山曲"主要分布在晉西北高原或者稱西山(呂梁山)籃凝戒地區,其中以"河曲山曲"最為出色。"開花調"是流行在太行山區(或稱東山區)的一種山歌形式。主要分布於左權、和順、武鄉、襄垣各縣。其中以"左權開花調"最為出色。"卷席片"(爛席片)是五台縣、定襄縣、忻縣、原平縣一帶對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無所拘束,如陝北人稱山歌為"信天游"內蒙叫"爬山調"一樣。山西的號子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夯硪號子,其中又分為"打夯號子"和"打硪號子"兩種;二是黃河船工們唱的船工號子。主要分布在黃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縣。船工號子中又根據不同情況的勞動,分為"撥船號子"、"行船號子"、"拉篷號子"、"爬山虎號子"、"推船號子"等。山西小調的體裁形式是豐富多彩的,有優美秀麗的抒情歌,如《繡荷包》、《繡花燈》、《茉莉花》、《十樣景》等,也有輕鬆愉快表現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盧狗親上壽》、《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詠人述事的敘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熱烈歡快適於節日或喜慶場合演唱的娛樂性歌曲,如《拜大年》、《觀燈》微凶、《鬧元宵》、《對花》、《打鞦韆》等;也有幽默、風趣的詼諧歌,如《熱菜湯》、《高高山上一骨嘟蒜》、《大紅公雞毛腿腿》等;也有貶斥讒懶或其他醜惡現象的諷刺歌,如《花兒開》、《抓跳蚤》、《不相配》等。小調的結構一股比較規整,危奔蒸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臨縣《繡荷包》)樂段結構為其基本形式,體現着"起、承、轉、合"的規律,而這種樂段結構的變化形態又是多種多樣的。 在山西民歌中,還有一些敘事性很強、形式較大的民間聲樂套曲。這些套曲的曲調,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當地小調的基礎上,

其內容多系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比較突出的有:左權的"大腔",興縣的"崑曲",柳林的" 彈唱"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全省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文化傳統雅套潤淋(尤其是音樂傳統)以及人民的語言、風俗習慣和所鄰近省區的影響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階調式、調式骨幹音和旋律特徵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呈現着各自的風格色彩。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樸;晉北河曲、保德、偏關的民歌,高亢遼闊,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渾憨直;晉南的民歌感情熱烈;晉中祁縣、太谷、壽陽、太原地區的民歌,則靈活自由、富於變化。山西的民歌,曲調優美,易於傳唱,感情真摯,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詞,極其生動,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這種來源於生活的生動歌詞令專業作者都讚嘆不已,許多音樂工作者都不辭勞苦地來山西採風,經過他們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桃花紅杏花白》、《繡荷包》、《想親親》等民歌廣為流傳。

品種

山西各地民歌品種繁多,而各歌種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如把全省各地千姿百態的民歌從體裁上加以區分,大致可歸納為五大類:一、山歌;二、號子;三、小調;四、秧歌;五、套曲。這五大類體裁所包括的不同歌種和它們的分布情況如下:(一)山歌山歌是指那些適於勞動人民在山間田野或崖畔、場院隨時可唱的一種短歌。山西的山歌一般的特徵是:(1)形式短小、單純,一般為上下兩句的樂段結構;(2)詞、曲格律均較自由,便於歌唱者直暢地抒發自己的感情;(3)山歌的歌詞一般都是歌唱者根據自己的勞動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興編創的,"做甚唱甚,想甚唱甚,"因而感情真摯、樸實;(4)無須伴奏,無一定調高,隨時隨地張口便唱。山西的山歌有"山曲"、"開花調"、"卷席片"(也叫"爛席片")等因地而異的各種不同的名稱。"山曲"主要分布在晉西北高原或者稱西山(呂梁山)地區,包括河曲、保德、偏關、五寨、神池、寧武、靜樂、興縣、臨縣、柳林等各縣。其中以"河曲山曲"最為出色。過去在這些地區,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那些正在山坡上從事勞作的農民,那些手持羊鏟正在放牧羊群的羊倌,那些正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上趕着牲靈的腳夫或三五成群背着鋪蓋去"走西口"的人們,面對曠野引亢高歌。"學會唱曲解心寬"。他們所唱的,大半都是這種可以"解心寬"的山曲。這些"山曲"兒,高亢、嘹亮、悠長、舒展,富有山野風味。 "開花調"是流行在太行山區(或稱東山區)的一種山歌形式。主要分布於左權、和順、武鄉、襄垣各縣。其中以"左權開花調"最為出色。因"開花調"歌詞的上句常"xx開花"為起興,下句點題,因而當地人把這種形式的山歌統稱"開花調"。

在這裡,不只是植物可以開花,其他東西也可以開花,剪刀可以開花,笤帚可以開花,門塔塔(門塔扣)也可以開花,小椅床(小板凳)可以開花,石頭也可以開花。總之,一切用來作比喻的東西都可以開花。而其比喻一般又都是與點題的下一句有着某種聯繫,如"山藥蛋開花結圪瘩兒,吃蛋親是俺的心肝瓣兒"。"開花調"的風格特點與河曲"山曲"迥然不同。如果說河曲"山曲"以其音調高亢、嘹亮、節奏比較自由見長,而"開花調"則以委婉、清秀,節奏比較規整取勝。"卷席片"的風格特點,與河曲一帶"山曲"基本相似,只是在曲調上不似"河曲山曲"那樣多的平行式結構,節奏也較為緊湊,其歌詞也更近於口語化。(二)號子號子就是勞動號子,它是人們從事沉重的勞動時,為了統一號令、協同動作和振奮精神而唱的歌。這種勞動號子雖然也有曲調,但主要是強調節奏以便人們在同一的有規則的節奏中進行勞動。因為號子大都是喊着唱的,所以一般也叫"喊號子"。以上各種號子都是採取一領眾和的形式。大都無固定唱詞,唱詞都是在勞動進行中領號人見景生情,隨時即興編出的。 山西勞動號子雖然不多,然而卻有着節奏鮮明有力,音調單純流暢,情緒樂觀豪放等特點。(三)小調小調是指那些適於在室內或在室外從事不太沉重的勞作時隨時可以哼唱的小曲。小調在山西民歌中數量最多,分布也最廣,遍及全省各地,

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城鎮均頗為流行。山西小調的歌詞也較整齊、規範,以七字句為基本格式,其次是十字句,再次是五字句,也有不少是上述三種形式的混合結構,還有少數長短句。 (四)秧歌山西各地的秧歌品種繁多,分布也很廣,但屬於戲曲類的秧歌,如襄垣、武鄉秧歌、朔縣秧歌、代縣秧歌等,

相關視頻

最感人的【山西民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