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歲晏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歲晏行》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歲晏行》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古詩。

這首詩是詩人在生命的最後三年移家於舟中,漂泊在長江湘水上期間所作的。全詩可分五層,前四層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結。

詩中運用了鋪敘和對比的藝術手法,概括了封建社會兩種階級的對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戰亂中的基本面貌,通過描寫百姓情況表現了安史之亂後唐代社會人民的苦難生活,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憂國憂民的情感。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歲晏行[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杜甫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歲雲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

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

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

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

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

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詞句注釋

①雲、矣:都是語氣助詞,無意義。歲暮:年末,指詩題所言的歲晏。

②莫徭:湖南的一個少數民族。《隋書·地理志》記載,莫徭善於射獵,因其先祖有功,常免徵役。劉禹錫有《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詩。鳴:弓開有聲。桑弓:桑木作的弓。

③闕軍食:據《唐書·代宗紀》記載,大曆二年(767)十月,朝廷令百官、京城士庶出錢助軍,減京官職田三分之一,以補給軍糧。

④高馬:指高頭大馬。達官:指顯達之官。厭:同「饜」,飽食。《孟子》:「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此輩:即上漁民、莫徭的獵人們。杼柚:織布機。茅茨:草房。

⑤楚人:今湖南等地春秋戰國時屬楚,這裡指湖南一帶的人。

⑥汝:指莫徭。鴻:大雁,這裡代指飛禽。

⑦鬻(yù):出賣。男女:即兒女。

⑧割慈忍愛:指出賣兒女。還:交納。租庸:唐時賦稅制度有租、庸、調三種,租是交納糧食,調是交納絹綾麻,庸是服役。這裡代指一切賦稅。

⑨私鑄:即私家鑄錢。

⑩刻泥:用膠泥刻制鐵模。

⑪好惡:好錢和惡錢,即官錢和私錢。不合:不應當。

⑫萬國:普天之下。此曲:指畫角之聲,也指詩人所作的這首詩。

白話譯文

年終時候遍地颯颯北風,瀟湘洞庭在白皚皚的飛雪中。

天寒凍結了漁父的魚網,莫徭人射雁拉響桑弓。

去年米貴軍糧缺乏,今年米賤卻嚴重地傷農。

騎着大馬的達官貴人吃厭酒肉,百姓窮得織機、茅屋都掃空。

楚人喜歡魚蝦不願吃鳥肉,你們不要白白殺害南飛的孤鴻。

何況聽說處處賣兒賣女,來償還租庸。

過去用錢嚴禁私人熔鑄,今天竟允許鉛錫中摻和青銅。

刻泥的錢模最容易取得,但不應讓好錢壞錢長時欺矇。

各地城頭都在吹起號角,這樣哀怨的曲調幾時才能告終?

名家點評

《唐詩鏡》:雜沓鄭重,是老人語致。

杜臆》:此亦不繩削,想到即書。蓋偶一為之,以極詩之變。似亦嫌於傷時,故為顛倒其語,非老人語皆然也,學之便誤。

唐宋詩醇》:聲哀厲而彌長,其氣之老,正在參錯中。

《讀杜心解》:起勢飄然,「網凍」、「弓鳴」,書所見也,已引動民窮意。中段具屬議論,以「軍食」、「傷農」作提筆。

《杜詩鏡銓》:邵雲:似雜似復,正得歌謠之遺。漁、徭、農三項,敘得昔落變化(「漁父天寒」六句下)。

作品鑑賞

全詩前四層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結,共五層。

「歲雲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首句承題,點明時令節候。「瀟湘洞庭」,點出詩人行經之地。一年將盡,北風呼嘯的洞庭湖上,雪花紛紛揚揚。詩歌開篇就勾勒出一幅天寒地凍、慘澹慘冷的背景。寫歲晏景事,為全詩寫時事創造氣氛。「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直寫眼前情景,漁父網凍捕不成魚,莫徭出於無奈而射雁,既表現百姓生活之艱難,也流露出詩人的憫農之情。

「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太傷農。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柚茅茨空。」高車駟馬的達官貴人吃厭了酒肉,男耕女織的農民終年辛勤卻一無所有,這就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道出了人間的不平。前四句傷窮民之漁獵者,此四句又傷窮民之耕織者,再以民生為念,令人感泣。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莫徭射雁不能換來收入以改變窮困處境,等於白害了鴻雁生命,所以說「枉殺」。詩用「汝休」二字,有勸誡之意,語氣沉鬱,表現了詩人對飛鴻的同情,同時使人聯想起民間「哀鴻遍野」的慘境。前面已描寫了百姓生活之苦,又「處處」迫於賦斂之困,以至賣兒鬻女。「況聞」有進層之意。這就進一步揭露了官府橫徵暴斂,寫出剝奪者對百姓的殘酷壓榨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境地。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天寶以後,地主商人在青銅里摻和鉛錫,牟取暴利。官府聽之任之,所以說「今許」。「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憤激中有諷刺,入木三分。詩通過今昔對比,有力地抨擊了當時朝廷政策。如此仗義執言,反映了詩人對人民疾苦深切的關注和同情。

「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詩首從歲暮所見寫起,詩末以歲暮所聞收束,首尾呼應,表達憂亂之意。點破題旨,流露出詩人對時局的深深憂慮和對百姓生活困苦的擔憂。

這首詩在藝術上用了鋪敘和對比。詩以「歲雲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開啟,先記詩人漂泊時地,然後鋪陳展敘其見聞,或寫人記事,慨嘆今昔;或揭露權貴,抨擊朝政;或言志抒情,傷時憂國,迴環往復,變化多端,各盡其妙,非大手筆莫辦。其間,又常用簡練的語言表現極為豐富的社會內容。如「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柚茅茨空」,「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等,都概括了封建社會兩種階級的對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戰亂中的基本面貌,詩人通過描寫百姓情況反映出當時形勢混亂,也表達出了濃濃的憂國憂民的情感。[2]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4]

視頻

杜甫,歲晏行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