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嵐皋縣風俗(嵐皋縣風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嵐皋縣風俗(嵐皋縣風俗)嵐皋民風淳樸,習俗勤儉,為人厚道,幽默風趣,充滿着強烈的樂觀主義精神。無論生人敦熟人,進門為客,好酒好菜待承,有煙酒不分家之說。三言兩語便成知己,兩三回合視為至交,大有有福有享有難同當的豪俠氣度。客人登門,敬茶為先,茶熱心暖,茶濃情濃。再看那綠茶點綴的山水風光。一番滋味便在心頭蕩漾。連綿不絕的茶帶茶園和古樸的煙俗茶風,儼然千里丹青畫軸,在清風碧流間盡情舒展。[1]

[]

基本內容

具體風俗

報路歌

嵐皋山大林密,溝壑縱橫,走路全靠兩雙腳,運輸離不了背和抬。由于山路的崎嶇狹窄,上坡下坎,過溝捌彎較多,搬運大一點的物件, 特別是幾個人抬東西,後面的的視線往往被除遮擋,每前進一步都很艱難。為了行路安全,首尾有個照應,在千百年來,流傳一種安全走山路的「報路歌」。

捌彎就報:「連環之字捌」,後答「你去我不來!」,過溝或路上有水坑時前報:「一路花灘」,後答「兩腳叉開!」,過橋時前報:「兩邊虛空」,後答「端走當中!」。

20紀紀50年代,為了將食鹽、布匹等日用品運住山區,除了船載馬馱,更多的是用人背挑。這些被群眾稱為「背老二」「背二哥」的腳夫,上路時都愛結伴而行,啟程前還要推舉一位眼明嘴巧的人為「領頭」。遇到險路或障礙物時,領頭便將抬取陪嫁的報路歌借來。

上路的人再多,只要一踏上節拍,步調步會協調自如,似乎背頭的重負也減輕了許多。一人報,眾人答,加上大山的回聲,此起彼伏,精獷中透出幽默的情韻。報路歌也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無調含韻,自由唱和,節奏明快,無拘無束,在搬運大件行李的的過程中,除唱一些流傳的固定句式外,還穿插一些逗趣取樂的順口溜,用來且興鼓勁。

最早的報路歌是婚娶抬陪嫁物品時唱的。出嫁那天,稍微寬裕一點的人家都要給女兒預辦十台八台。請來抬陪嫁物品的不僅力大腳穩,且能言善唱,遇上上坡下坡,走在最前面的就報唱:「陡下陡」,後面的齊答:「促起走!」,下坡時,前報「陽陽坡」,後答「慢慢梭!」。

如領頭的見前面荊棘叢生、枝柯倒懸就報:「青蓬掛頂」,後邊的答「扯爛了不賠!」,若路上有一堆糞便,領頭的怕後邊的看不到,就唱:「路上一朵花」,後邊的忙答:「我們不踩它!」,意思是知道了。若遇上蛇,前報:「路邊有根繩!」,後應:「繞個彎彎行!」,背老二原來乾的是很累很苦的營生,但他們越累越愛跟婦女們開玩笑,往往主動用話挑逗,若遭對方育罵,反作倒覺得舒服過癮,腳步也不由得加快了許多。如:「前頭來了一枝花!」,後答:「伸手摘了它(她)!」「走攏看清它(她)!」「原來是娃兒他媽!」,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守號與狩獵

在靠近大巴山的一些地方,山大人稀,野獸出沒無常。為了守衛即將到手的莊稼,苞谷掛須、豆類結莢之時,山裡邊便出現一些「介」字形的茅庵草舍。這是山民們為保護勞動果實不受野獸糟踏而搭起的臨時「哨所」,當地人把這種看秋護糧叫「守號」,把守號人住的簡易草房稱作「號棚」。

人煙稀少的地方,當莊稼即將成熟之時,野兔狗熊野豬、獾、土老鼠等,就會夜裡出來糟害。最厲害的是野豬,它們常常成群結隊,一夜之間就可將幾畝莊稼夷為平地。因此,人們在地邊搭上號棚,每晚除在棚前燒一大堆篝火外,還要不時地吼唱有韻無詞的山歌號子,放土槍、敲梆子、吹牛角號,用來驚嚇野獸,用鋼絲圈,電擊避免他們靠近地邊。

農閒時,居住在山裡的人也想學城裡的人來一點「閒適」,帶上彎刀背上乾糧扛上獵槍外出打獵,俗稱「攆山」。他們不但熟悉獵物出沒的地方,還能憑響動、氣味、足跡、糞便之類的判斷出各種不同的獵物,哪些是受保護的,哪些是可獵的,並且對一些山禽野獸的習性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打獾之類的動物,有一兩個人即可。打野豬人要多,進山先查出腳跡,由經驗豐富的人指揮,找准「交口」,由槍法最好就用墨汁打上碼子,的獵手「座交」。「攆腳子」帶上自養的獵狗,拿上竹竿或木棍,從三個方向驅趕,嘴裡不時地吼着動聽的攆山號子。坐交的守候在能隱退的地方嚴陣以待,只要獵物「上交」,十之八九逃脫不掉。

打死野豬的獵手,從豬脖子上先扯一撮毛用火燒掉,再扯幾根蘸上血粘貼在火槍的點火處。裝上火藥朝天放一槍,通知大家前來分享勝利果實,誰擊中的誰優先,將尾巴使勁往後扯,扯到哪裡就從哪裡砍下來。其餘的大夥平分,凡攏了場的個個有份,連帶的獵狗也不例外。「見山打獵,人人有份」,這種獵規至今尚存。

殺年豬與吃泡湯肉

嵐皋地方,殺過年豬很有一番講究。不僅要選擇吉日(屬牛、屬馬的日子最好,象徵來年餵的豬膘肥體大),還要請把式(殺豬匠)和二把手,準備「卯子」(用棕葉扭成,以備縛肉塊之用)。殺豬時要一刀斃命,稱之為「過山快」,預兆來年槽頭順。毛要颳得乾淨,肉也要砍得周正。當毛剖淨,將整豬支在大澡盆或水缸上,殺豬匠就從脊背處「開邊」,看是否「通脊」(首尾膘的厚度均勻),圍觀者多用手指插入量出幾指膘來。也就在這時,內當家的才很自信地走出來,享受人們的稱讚。割下豬頭,往往要先稱一下,好預測該豬的淨重,一般是一比十,就是豬頭30斤,淨肉就是300斤。下來就是實測,也就是將砍下的半邊一稱,就會得出整條豬的實際重量,此舉稱之為「吊邊」。砍肉也有講究,常言說:「豬大豬小,二十四個卯」。肉從尾部砍起,依次稱之為:坐墩、二道臀腿筋黃鱔肉倒尖軟膛、腰綹、寶肋、槽頭、項圈。砍一塊從一到十的寫法為:「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如三斤二兩,就寫成「〣 :」,四斤六兩就寫成「〤〦」。

趁着豬血未冷,「便倒進早巳準備好的豆腐盆里,再加上蒜瓣、花椒之類的佐料,捏成疙瘩放在火爐上面熏干.這種「色香味」俱全的血豆腐乾,當地叫「血粑粑」,是炒臘肉下酒的上等佳肴。

家家殺豬,家家都有一頓豐盛的泡湯肉,即使剛在鄰家吃過,主人也不馬虎。所謂吃泡湯肉,也就是主人用剛殺出來的新鮮肉置辦一桌酒席;一來犒勞殺豬匠和前來幫忙的鄉鄰,二來共慶豐年。嵐皋人厚道,遇誰家殺過年豬,不論生人熟人,只要趕上了就得入席就坐,如果過多謙讓,主人反倒不悅,說你見外。真有點「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味道。

泡湯肉一般用的是「槽頭」,因為這兒的肉塊頭大,一塊就是十幾斤,而且有肥有瘦,便於廚房調理。待頭蹄下水收拾停當,剛把煙吸過,茶喝罷,鮮美可口的泡湯肉就端上了桌。幾碟子幾碗,有炒有燉,再滿滿斟上幾碗自家烤的柿子酒或拐棗酒。因為酒勁(度數)不大,通常用碗不用盅,真應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說法。一人一碗酒下肚,再猜寶划拳打通關,直鬧到夜深入靜方罷。雖不是「家家扶得醉人歸」,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了。這種泡湯肉,從冬月初一直要吃到大年三十,只要你勤快肯幫忙,天天都有吃的。

這殺年豬吃泡湯肉的風俗,不知興於何年,就連地方志上也沒有記載,但「文革」期間,殺得起過年豬的家兒屈指可數,若是遇上一頓泡湯肉,那真是享了天福。現 在,家家戶戶都餵三四頭大肥豬,除了自家食用外,還要扛到集市去賣,吃泡湯肉成了家常便飯,也就不足為奇了。

嵐皋縣,是陝西省安康市下轄縣,位於陝西南部,大巴山北麓,南與重慶市城口縣接壤,北與安康市漢濱區、西與紫陽縣、東與平利縣相鄰。截至2023年7月,轄12個鎮136個行政村(社區),國土面積1956平方公里,總人口16.5萬人。2022年全縣全年生產總值60.29億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