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峨眉山九老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峨眉山九老洞

 

 

 

峨眉山九老洞

峨眉山九老洞位於九老峰下,下臨黑龍潭,洞口呈「人」字形,全長約1500米,高約4米,洞口與洞底高差84米,是峨眉山最大的天然溶洞。 全稱九老仙人洞,相傳它是仙人聚會的洞府,許多神仙故事,給它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神奇色彩。 又說這裡是道教財神趙公明修煉洞府,裡面有一張石床,相傳為趙公明當年用過遺物。 現有別有洞天、瓊岸觀雲、樵夫觀棋、九老石影、五路財神、聚寶池等景點,為峨眉山財神文化的展示。

簡要介紹

「九老洞」又稱「九老溶洞」 相傳九老洞是仙人聚會的洞府,許多神仙故事,給它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神奇色彩。 洞位於仙峰寺右側山腰,藤蘿倒植,下臨絕壁。洞口呈「人」字形,高約4米。 洞內黝黑陰森濕潤,能直立行走的通道僅120米,往前岔洞交錯,深邃神秘,未探明前,九老洞位於位於峨眉山左山道仙峰寺背後的九老峰下,海拔1752米,藤蘿倒植,下臨絕壁。 洞口呈三角形,全長約1500米,高約4米,洞口與洞底高差84米,從洞裡向外看,洞口輪廓恰似一尊老道塑像。 屬於喀斯特地形的峨眉山區,溶洞成群,崖穴成網,九老洞可以算得上山中洞穴之首。 明崇禎年間,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胡世安三次遊歷峨眉山後,在《登峨山道里記》一文中說「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 昔黃帝訪廣成子天皇真人游此,遇一叟洞外,詢『有侶乎?』答以『九人』。 今名以此。」 所謂九老,即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輔、天沖、天芮、天蓬。 明清以來的旅峨遊記,多有「燭獨行三十餘里,聞雞犬鼓 樂聲,蝙蝠如鴉撲炬」的敘述,語多矛盾。 近人林散之的《九老洞》詩寫道: 山雨不可晴,秋徑沒蒿萊。 大坪何兀兀,九老尤奇哉。 洞古潛蚊螭,風雲時徘徊。 松翠自波濤,半空起層台。 此中有馴猿,時時清嘯哀。 老僧喚之來,飼之以青梅。 相依兩摩挲,情好如嬰孩。 我嘆天地間,萬物何相催。 人與物無連,物與人何猜。

歷史傳說

九老洞是峨眉山著名景點之一,傳奇故事不少,歷代以來進洞觀光探險的不知有多少,所見所聞,各述不一,但有一說法相同。 進洞如進迷宮,要想在洞中探究竟,多會迷路。因此,九老洞寺廟中立有規矩,不准廟中和尚擅自進洞。

傳說在民國初期,九老洞廟裡有三個小和尚,出家不久,貪玩好奇,不信邪乎。 他們聽說九老洞很深,歷代有從無有人鑽到洞底之說,心裡好不發癢,碰頭一合計,就瞞着老和尚,準備好乾糧、青香、和蠟燭,偷偷地走進了九老洞。 三個小和尚,雖然年少都聰明過人,進入「迷宮」後,便各人點蠟一支,每向洞中行二十步輪流插香一支,作為返途路標。 這樣,他們在洞裡走了很久、很久,來到一條沒有水的干河。 河面不寬,約二丈許,河中全是白森森的沙和五顏六色的鵝卵石。 河灘偶爾可見閃着磷光的野獸骷髏。 三個小和尚嘻嘻哈哈,頑皮之極,倒不懼怕。 他們接着穿過了一片乳白色的石林,又來到一條河。 這條河較前稍窄些,水深尺許,潺潺有聲。 但水特別冷,手中的蠟燭火焰直閃,象有誰在吹。 他們禁不住打着寒顫。 一個小和尚說:「蠻嚇人,我們還是往回走。」 一個小和尚低頭不語, 一個小和尚把脖子一揚說:「膽大擒龍擒虎,膽小怕貓兒抓屁股!」說完領頭繼續前行。 三個小和尚又往前行。走了很久,走過一條狹窄的洞子和一片開闊的石林帶,又來到一條河邊。 這河很窄,約丈許,但水很深,深得發綠,散發出一種濃烈腥臭,水上有一座天然的石橋。 他們彼此相覷了一下,行至橋上,蠟燭火焰忽閃得特別厲害。 領頭的小和尚剛走到橋中,這時橋下的水突然「咕嚨」作響。 並冒着碗口大小的水泡。領頭小和尚撐膽:「嘿,想駭老子是不是!」 說着,他彎腰用蠟燭往下照,突然,「卟」地一聲,蠟燭滅了。頓時嚇得三個小和尚背脊發涼,想說什麼還未出聲,猛地聽到水裡「咕聳咕聳」地響,聲音仿佛來自遙遠天空,又是來自地下深處滾雷,沉重而恐怖,愈響愈凶。 三個小和尚虛透了,爭先退下石橋,回頭撒腿就逃。 回來的路上,他們沿着插香的標記,走了很久,走得精疲力盡才走出九老洞。 說來也很怪,他們所備蠟燭剛好用完。 三個小和尚回到廟裡才知道,他們在九老洞裡探險已經有三天三夜,更蹊蹺的是,在他們離廟的第三天,方丈夜得一夢,夢一豬龍氣勢洶洶地向他道:「管好你的弟子,省得壞了,名山。」 老和尚醒後驚駭不已,見三個小和尚探險歸來,知其所以,故罰三個小和尚誦清淨經三年,以示廟規。

景點介紹

九老洞位於九老峰下海拔1752米處。 經過九蓮池,前行約500米,穿過密密的杜鵑、箭竹林叢,便到了洞口。 洞口高踞在仙峰岩,下臨黑龍潭,有陡直的天然磴道通向洞中。 磴道兩側有牢牢實實的石樁護欄,接連洞口,使人感 到險而不危。 進洞130米,洞道平均高寬約四五米,寬適易行。 人一進洞,洞內在如烏鴉的大 蹄蝠、金絲燕,成群的向你撲來,使你冷汗如珠。過一會兒平靜如故。 在往前行,有石床、龍泉、仙橋......傳說為仙人所造,實際為天生之物。 主洞道盡頭有一石龕,供着一尊神像。 據<<龍城錄>>一書記載,說他是公元8世紀中葉,隋代開皇年眉州太守趙仲明,因治理岷江表衣江大渡河水患造福一方,老百姓擁戴他為川主之神,仙居其中,故供奉。 民間傳說又為<<封神榜>>中的財神爺趙公明。 再前行,為大小不同縱橫錯落的67個岔洞,萬萬不可冒然而進。 九老洞為峨眉山著名的岩溶洞穴,在長達1500多米向下延伸的通道內,有一個全封閉型的觀賞空間,它首先呈現出的是多變的空間美。第一段為淺部,人可直立行走。 它有比較寬大的廳堂,廊道式洞穴,如水晶洞、燕子洞;第二段為中部,開始出現岔洞,至此僅能蛇行。 這一段是九老洞的主體部分,多系網狀交叉形的宮型洞穴,洞中有洞,洞下有洞,上下重疊,縱橫交錯,僅在洞穴交錯處,形成較大的洞穴或豎井,如虎牙洞、石筍洞、迷宮洞。第三段為深部,主要是裂隙型洞穴,一條陰河時而沿裂隙滲出,時而蜿蜒隱入洞底。 給人更多美感的,是洞壁和洞頂天然雕琢的岩溶造型,絢麗多姿,啟發人們產生自由而豐富的愉快聯想。 洞內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芽、石花等等,或如萬劍懸垂,雨後春筍; 或如巨型盆景,微型石林;或如琪花蕙草,異獸珍禽; 或如仙女下凡,和尚念經……儼然是一座古樸而新奇、典雅而森嚴的 藝術宮殿,令人忽驚忽喜。 「九老溶洞」位於四川省漢源縣最西部的毌親河「流沙河」,上游右岸的三交鄉政府背面,海拔1800米左右的西北坡上,萬畝國有飛播林海之中。 這裡空氣十分新鮮,氣候非常宜人,每年都要在不同的季節換裝,歡迎、接待四面友人、八方來客。冬天,有時穿上潔白的雪裝,春天,穿上花枝招展的盛裝。 其餘都是身披綠裝的林海,是一個延年益壽的仙境。 「九老溶洞」這個人間仙境,基本打造後,將是所有遊客和常住者的度假休閒樂園。 該度假休閒樂園,距漢源火車站約100公里,距漢源縣城約60公里,距國道108線已動工的雅攀高速公路約40公里,距宜東鎮市場約10公里,距本鄉人民政府駐所約1公里,距茶馬古道約0.8公里,距1935年6月1日王開湘、楊承武率領紅六連飛奪瀘定橋,後經化林坪,飛越嶺之戰的飛越嶺約12公里,距傳說唐僧西天取經路過的流沙河約2公里。

主要景點

「九老溶洞」,是守候在漢源西大門的勝景,是雅安市一區七縣的最佳溶洞。 與其相比,確實與眾不同,是漢源西部大開發的最好項目和最佳選擇。 是一個資源最好的門路。 同時,還可以對現有『東雲寺』『大佛殿』廟宇進行修復,開發幾千畝的森林公園,在保護森林資源為主的基礎上,再進行野雞、野兔等野生養殖,更為值得研究的是「飛越嶺」下礦泉水,與此勝景為一體的開發利用,真是金銀滿堂。 「九老溶洞」旅遊開發項目的時機己經成熟,條件己經具備,機遇就在眼前,現已經啟動的永定橋水庫,為此配置了美好的環境。 在2008年後即將啟動的「漢瀘公路」將帶來永久性的方便條件,該道打通後,甘孜州十八個縣的藏民,將由此經過,到108國道線九襄處,上雅攀高速的里程將縮短很多公里,這是有賬可算的,有利可收的現實。 「九老溶洞」鮮為人知的原因是:該景點處於文化落後、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深山。當地人還不懂得旅遊開發,就是經濟開發的道理。 「九老溶洞」遠遠勝過『漢源縣誌』的「河西龍洞」、「清溪風洞」、「西溪富林仙人洞」的奇特,堪稱是漢源縣乃至雅安市境內有待開發的古景。 「九老溶洞」 是漢源縣背靠瀘定縣、榮經縣三脈交匯處,位於國有飛播林海之中,和當時破四舊被拆除,又由群眾自行建在右的「大佛殿」及下邊的「東雲寺」之間,「九老溶洞」又稱「九老穴洞」九穴與九洞,是毌子之稱,九穴共有九子之洞。 古人稱九老洞為「九老經佛洞」、「九老陰河洞」、「九老通天洞」、「九老觀音洞」、「九老大佛洞」、「九老連環洞」、「九老七仙洞」、「九老慈善洞」和「九老仙人洞」。

經佛洞 位於九穴左側,該洞有進出口,但出口處已被土沙堆積堵塞,洞內寬敞,明亮,平整。 洞內頂高約4米,洞深約80米,洞寬約6米,洞內地上多半是小石塊填鋪,洞內底層和頂層布滿了許多人物獸圖,這些圖案各有特色,凡來此遊客都要在此洞內燒香念經後,方行入別洞,故稱「九老經佛」 洞。

陰河洞 該洞相隨「通天洞」,洞口與洞內寬敞,洞底深處狹窄,一般人不能進入陰河,只見陰河泉水滴嗒流淌,幽咽泉鳴,石筍林立。 傳說,唐僧西天取經,路過此處,不慎將經書掉入陰河,後由悟空潛入水下,隨陰河游至流沙河,始將經書打撈,於石上曬乾。 故有了漢源今天的曬經關。

通天洞 」該洞是一進雙出,它與「陰河洞」多處相連,與「觀音洞」相鄰,與「連環洞」相通,有一叉洞與右大佛殿平行為出口,洞內地形複雜,壁壘森嚴、曲折、蜿蜓,井坑深處出口,樹林森然,為探險佳境。 該洞內,有多處被遊人稱為地下宮殿、遊覽長廊、彎曲的街道和千奇百怪圖案,讓你大飽眼賞福,洞深處,最長的有2000米,淺的也有近800米。

觀音洞 該洞位於「通天洞」的右側,懸壁腰間,與「通天洞」相鄰,與「經佛洞」相對,與陰河水相望,被稱為九老穴的「管家洞」,遊客將「陰河洞」的出洞水,稱為曰「觀音水」善士們常將水放入瓶中帶回,為患病者解瘐,該洞小巧、苗條,洞位獨立得體,故稱為「觀音洞」。

大佛洞 該洞位於「連環洞」對面,位於「陰河洞」、「 通天洞」的頂端,是「上大佛殿」的出口,洞形為橫向,因地形變化,洞內多處被土沙堵塞,至今此洞未通,而無法讓人入內。

連環洞 該洞與「陰河洞」、「通天洞」連接,進囗單一,寬敞、明亮,行至150米處,出現一宮殿式的大禮堂,約可坐300餘人,洞高為25米左右,越向前進,越大驚喜,行至300米處,洞內分布上下左右四小洞,因而得名為「母子連環洞」。從底洞進入300米,又展現第三個宮殿,這個宮殿比上兩個大禮堂要偏小些,高約10米左右,夠150人就座。隨此宮殿向西,再進至約500米處,接待你的又是第四個殿。 此宮殿與前一個宮殿相似。 第四個宮殿的右邊,有一小洞,與「通天洞」相連,再向西前進,又有一小洞。 此洞,一般無法進入,它狹窄、彎曲,到300米處,有一木杆橋,橋下河水入耳不入眼,總之,「連環洞」內,景物奇特,狹窄處多,寬敞處少,形狀如彎月,寬敞處如禮堂,高處如宮殿,底深如峽谷,形狀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無論是禮堂、街道、宮殿、長廊,都是懸於倉翠岩壁之間,多個洞內,都是石鐘乳環列,琳琅滿目,真是:古洞深山裡,岩飛自幽敞,何時列仙逛,風雨多來往。 遊客有云:,此洞方稱福地,勝似高樓大廈。洞內宮殿、長廊好安居。 不游九洞非好漢的考語,故稱為名不虛傳的連環洞。

七仙洞 該洞位於「九老穴」左側的西北坡下,山岩半腰處。在大清初年間, 有一家,七個女兒,在七月七日這天,上山采野菜,夕陽西下時,回家路過此洞,天上下着濛濛細雨,大姐建議到洞內休息避雨。 在洞內,七姐妹一時興起,堵着耳朵、捂上眼睛、手持竹掃帚,請起了「天神」並與神共舞,不知人間已過數載。 家人苦找,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過了幾年之後,又是七月七日,有一個上山砍柴的人,到此喝水,看見七女在此洞內漫舞,這位樵夫驚恐跑回家中,告訴眾鄉親,眾鄉親趕往洞內打救時,七姐妹已杳無蹤影,「七仙洞」因此而得名。 該洞口寬敞、偏高,洞深約15米,後面是上層洞,突然變得狹窄而幽深,直到成為一條縫,因為七仙女的神秘色彩,此洞又稱「花石洞」。

慈善洞 此洞位於九穴右側的懸壁上,古人稱:該洞是濟民生、愛萬民,最顯靈的,地方發生乾旱、澇災時,百姓便湊錢買香火、請道士,到此作法求雨、求日,寫通天文書,上通天皇,下告地神,「慈善洞」便把善門打開,將食物送岀,支持善士,保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方園平安。 「慈善洞」只有洞影不見洞。

仙人洞 此洞位於「經佛洞」的左側,該洞矮,寬而不深,是石岩洞。傳說,八仙過海後,韓湘子流落此地,在此洞內修行宿營,他嫌此洞偏矮,有一天晩上,土地公公託夢說:我這麼矮小,有此洞就滿足了,修練者何必高攀。 得此夢後,韓湘子離開了此洞,因韓湘子和土地公公的這段緣由,此洞才被稱為「仙人洞」。

交通信息

九老洞位於九老峰下海拔1752米處。經過九蓮池,前行約500米,穿過密密的杜鵑、箭竹林叢,便到了洞口。    [1]

參考文獻

  1. 峨眉山九老洞,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