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崔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崔瑀)
前往: 導覽搜尋

崔怡(?—1249年),高麗王朝武臣政權領袖,崔氏家族第二代獨裁者。原名瑀,本貫牛峰,於1219年接替其父崔忠獻而掌權,任內設立「政房」,強化崔氏家族的統治。

  • 1231年遭遇蒙古入侵,高麗戰敗,向蒙古稱臣。崔怡為了躲避蒙古壓迫,乃利用蒙古人不習水戰及四處征伐而無法專顧高麗的特點,於1232年挾持高麗高宗遷都於江華島,並下令重雕高麗大藏經以祈禱擊退蒙古。
  • 1234年受封晉陽侯,後升為晉陽公,官拜中書令,1249年去世,傳位於庶次子崔沆,諡號匡烈。

基本信息

姓名    崔怡  
別名    崔瑀     
民族    朝鮮族      
官職    武臣政權領袖 
爵位    晉陽侯→晉陽公  
諡號    匡烈     
出生時間  不詳  
去世時間   己酉年(1249年)十一月初五日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主要成就   遷都江華島,抗擊蒙古人   


人物生平

子承父業

  • 崔瑀(崔怡)是崔忠獻與宋氏所生之長子,有胞弟崔珦。目前尚未發現關於他出生年的史料,他首次登場的記錄是高麗神宗泰和二年(1202年)十二月陪同父親崔忠獻檢閱負責平定慶州叛亂的金陟侯所部軍隊。高麗熙宗時已官至將軍。泰和八年(1208年)曾有高麗熙宗兩次臨幸梨峴崔瑀府邸的記載。大安三年(1211年)十二月,崔忠獻廢熙宗,崔瑀受父親派遣,與平章事任濡一起去漢南公私邸,迎漢南公王貞入宮繼位,是為高麗康宗。到高麗高宗時,崔瑀已累升至樞密院副使,並擁有相當數量的私兵,可以說他已成為崔忠獻的接班人。
  • 貞祐七年(1219年)秋,崔忠獻病重,秘密對崔瑀說:「我的病恐怕好不了了,只是擔心會有蕭牆之禍,你就別再來我府上了。」崔瑀遂稱病不出,派他的女婿金若先將軍伺候崔忠獻。原來,崔忠獻的一些親信如崔俊文、池允深、柳松節、金德明害怕自己在崔忠獻病死後會被崔瑀清算,便把賭注押在崔瑀的弟弟寶城伯崔珦身上。於是他們派人假借崔忠獻之口催促崔瑀去探病,打算趁機除掉他。差使來了很多次,崔瑀愈發懷疑而沒有動身,恰在此時金德明投靠崔瑀,將其陰謀和盤托出,崔瑀方才知曉真相。隨後池允深、柳松節親自登門請求崔瑀去探病,被崔瑀扣押,接着崔瑀派人抓捕柳松節,將此三人流放,途中殺死了崔俊文。後來崔瑀又將崔珦放逐到洪州。 [1]

內政統治

  • 崔忠獻死後,崔瑀便順理成章地繼承了其父的地位,執掌了高麗的政權。為了收買人心,崔瑀把父親積累的金銀珍玩獻給國王高宗,翌年又將崔忠獻生前掠奪的土地人民各還原主,還貶謫了鄭邦輔、文惟弼等一批貪官污吏,整頓了吏治,使崔忠獻統治時期的貪瀆之風有所收斂。貞祐九年(1221年)五月,高宗欲封崔瑀為晉陽侯,崔瑀固辭不受。同年十二月,高宗拜崔瑀為參知政事、吏兵部尚書、判御史台事,並在由李奎報起草的麻制中表彰了崔瑀掌權兩年來的善政。貞祐十年(1222年)任樞密院使、吏兵部尚書、上將軍。
  • 崔瑀與武臣政權之前的首腦不同,他頗具文臣氣質,本身也是一位書法家。他崇尚中華文化,曾提出要讓高麗的文物禮樂「一遵華制」,並厚待來高麗的宋朝人。他當政後,延續父親崔忠獻制定的懷柔文臣的方針,規定錄用和晉升官吏時必須首先考慮文臣,其門客「多當代名儒」,籠絡了李奎報崔滋等一批文人學士來為崔氏政權服務。從乙酉年(1225年)開始,百官就在崔瑀府上獻上政事簿冊,交給崔瑀過目,六品以下的官員匍匐地上,不敢抬頭看崔瑀一眼。此後崔瑀便在私邸里設立「政房」,揀選一些文士來充任,官名採取蒙古語名稱「必闍赤」,用來決定人事,國王僅能畫押而已。
  • 崔瑀當政後,內亂時有發生。貞祐十一年(1223年),上將軍崔愈恭、吳壽祺等企圖殺光文臣,事泄後被崔瑀貶謫,翌年崔愈恭等謀殺崔瑀,崔瑀得知後將他們全部殺死,並牽連許多人被流放海島。丁亥年(1227年)春,有個叫周演之(崔山甫)的術士對崔瑀說:「當今國王有失去王位的面相,您卻有王侯的面相,這是命中注定的,豈能避開嗎?」崔瑀把這話說給自己的心腹將軍金希磾聽,金希磾找到周演之求證此事,周演之大吃一驚,趕緊對崔瑀說:「前幾天我給您秘密說的那番話泄露出去了,恐怕會大禍臨頭啊!」崔瑀很不高興,認為周演之侮辱了自己。正好這時有人對崔怡說:「前段時間您不是生病了嗎?上將軍盧之正、大將軍琴輝、金希磾在周演之家聚會,想要殺害您,然後奉迎前王(高麗熙宗)復位。」崔瑀經過調查後將周演之、金希磾等涉事者一律處死,並轉移安置熙宗於江華島(後改喬桐島)。庚寅年(1230年)夏,被崔瑀發配到洪州的崔珦勾結柳松節等餘孽作亂,崔瑀派蔡松年等帶兵平定叛亂,殺死柳松節,崔珦則死於獄中。此時崔瑀愈發多疑,製造不少冤案。比如有個叫文大淳的人被某僧誣告謀反,崔瑀聽信其言,不經任何審問就將文大淳等五人處死,朝野都覺得他們冤枉;又如國學博士金挺立、白良弼與學錄廉守臧、直學景瑜有隙,向崔瑀控告白、景二人「譏謗時政」,崔瑀大怒,將二人下獄並發配海島。[2]

外患不斷

  • 崔瑀執政時期,高麗的外患逐漸嚴重。貞祐十一年(1223年),倭寇侵犯金州(今韓國慶尚南道金海市),是高麗史上首次出現日本海盜侵犯的記錄,此後倭寇頻頻入侵,崔瑀在丁亥年(1227年)派朴寅出使日本,請求鎌倉幕府禁絕倭寇,得到允諾,並收穫良好效果,崔瑀對朴寅大加賞賜。
  • 最大的外患來自北方的蒙古,在崔瑀上台前夕,蒙古透過協助高麗剿滅入侵契丹人而與高麗結為兄弟之國。貞祐九年(1221年)八月,蒙古使臣著古與來到高麗,傳達成吉思汗之弟鐵木哥斡赤斤要求高麗贈送獺皮、細綢、細苧等諸多物件的命令。崔瑀命大臣崔珙負責接待蒙古使臣,卻遭到蒙古使臣的凌辱,最後著古與等在金希磾的勸解下才稍微息怒。其後這可、喜速不花等蒙古使臣陸續來高麗,面對不可一世的蒙古使臣及強大的蒙古帝國,崔瑀被迫接受其要求,向蒙古饋贈「國贐」。同時,崔瑀在東北面的宜州、和州、鐵關等地修築城堡,加固開京羅城,防備蒙古入侵。乙酉年(1225年)正月,蒙古使臣著古與在離開高麗時被殺,兩國遂斷絕往來六年之久。
  • 辛卯年(1231年)八月,蒙古元帥撒禮塔以清算著古與等被殺之事為名入侵高麗,在鐵州、平州製造大屠殺,崔瑀出動三軍迎戰,又徵兵諸道、收編草寇,但無法抵禦蒙古兵的南下。蒙古兵長驅直入,於十二月兵臨開京,崔瑀對此無可奈何,他讓私兵保衛自家,讓老弱兵守城,自然無濟於事。高麗「君臣思所以捍禦之計,倉惶罔知所圖,但把膝環顧,長太息而已」。崔瑀先派御史閔曦、內侍郎中宋國瞻去犒勞蒙古兵,再派淮安公王侹去蒙古軍營請降,在接受了蒙古苛刻的進貢要求及都旦等72名達魯花赤被設置於高麗後,撒禮塔撤兵,接着高麗派趙叔昌、薛慎去蒙古奉表稱臣。第一次高麗蒙古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避蒙遷都

  • 由於高麗難以完成蒙古人提出的進貢要求,又不堪達魯花赤的壓迫,所以崔瑀打算繼續與蒙古對抗。壬辰年(1232年)四月,高麗四品以上官員開會商議與蒙古決裂以後的對策,大部分官員都主張堅守開京,只有鄭畝、大集成要求遷都避亂。然而崔瑀在第一次高麗蒙古戰爭時,就有意遷都江華島,此次更是打定了這個主意,為此召集宰樞兩府在他府上開會,兩府官員都畏縮不敢言。唯獨參知政事俞升旦表示了不同意見,說:「以小事大天經地義,用禮儀來服事他們,用信義來和他們交往,他們又有什麼藉口來騷擾我們呢?放棄城郭宗社,逃竄到海島躲起來,苟延殘喘,讓邊民丁壯全部死於鋒鏑,老弱被俘虜為奴隸,不是治國的長久之策。」崔瑀不聽。其後一名叫金世沖的夜別抄指揮闖進房間內,質問崔瑀說:「松京自太祖以來守了二百多年,城池堅固,兵食充足,本應該戮力同心,死守社稷,除了這裡還能遷都到哪兒?」崔瑀反問守城之策,金世沖無法回復,大集成趁機呵斥道:「金世沖效法兒女之言,要壞了大事,請把他斬首示眾!」金鉉甫也這樣鼓動,崔瑀乃下令處斬金世沖,此後無人敢反對遷都。崔瑀率領親族同黨先搬到城南敬天寺,對隨從者施以重賞。他還在開京張榜公布遷都之事,如果拖延的話,都以軍法論處,又派使者到各道,督促民眾進入山城或海島,做好全面抵抗蒙古的準備,同時派兩領軍隊到江華島營建宮闕。七月六日,國王高宗及崔瑀等百官離開開京,次日抵達江華島,與之同行的還有開京數十萬百姓。當時正值雨季,一路上哭聲震天。就在崔瑀緊鑼密鼓地籌備遷都期間,72名蒙古達魯花赤也被全部殺死。在遷都時,御史台皂隸李通聯絡開京周邊的草賊和城中奴隸造反,被崔瑀派兵擊敗,因此得以平安遷都。
  • 遷都江華島後不久,撒禮塔再率大軍征討高麗,卻於壬辰年(1232年)十二月在處仁城被高麗僧人金允侯射死,蒙古兵撤退,加上其後因蒙古忙於征討東真國(東夏)和滅金,故高麗外患有所減輕。然而內亂卻接踵而至,在癸巳年(1233年)高麗的東京(慶州)和西京(平壤)相繼爆發叛亂。崔瑀派李子晟平定了崔山李儒等在東京發動的叛亂,又派家兵3000人由北界兵馬使閔曦率領來討伐畢賢甫、洪福源等在西京發動的叛亂,將當地民眾遷徙到海島,西京遂被夷為平地。畢賢甫被腰斬於江華島,洪福源則逃入蒙古,崔瑀為了討好洪福源,避免招惹蒙古,封其在高麗的父親洪大純為大將軍,其弟洪百壽為郎將,並不斷贈送賄賂。
  • 甲午年(1234年),高麗高宗以遷都之功,重提崔瑀封侯之事,百官都登門祝賀,崔瑀卻藉口迎詔禮物不備而推辭,於是州郡紛紛向他饋贈禮物,終於在十月二十五日接受了晉陽侯的冊封。高宗在冊封教書中稱讚崔瑀:「擁立予一人,定策佐命,是則朕之帶礪不忘之功也;當獷俗之往來也,料敵制變,知幾如神,尋率民遷都,完保我社稷,至於翦滅叛逆,復振朝綱,是則三韓之功也;天下所同苦者,達旦統軍撒里打(撒禮塔)也,由卿奇算所及,斃於一箭,使萬國同悅,是則天下之功也。噫!於朕、於三韓、於天下有此奇偉不常之功烈,求之古今,無有儔匹。而朕若重違卿志,持而不斷,則非特三韓也,天下其謂朕何?」[3] 翌年,崔瑀的外孫女即金若先之女嫁給太子王倎(後來的高麗元宗),隨即生下太孫王諶(後來的高麗忠烈王),崔氏政權進一步鞏固。

江華時代

  • 據《高麗史》記載,崔瑀於壬寅年(1242年)十月晉爵為晉陽公,其後改名為「怡」,但這可能與史實不符。據《東國李相國集》中的李奎報詩注,崔瑀在丙申年(1236年)十一月還是「晉陽侯」,但立於戊戌年(1238年)的月南寺址真覺國師碑文和同年鑄造的福泉寺飯子(金鼓)上的銘文中均稱他為「晉陽公」,而且己亥年(1239年)他為《南明證道歌》所作後序的落款也是「中書令晉陽公崔怡」,可知最晚在戊戌年(1238年),崔瑀就已晉爵為公,或許改名為「怡」也在此時。而且月南寺址真覺國師碑文顯示崔瑀(崔怡)的官位在戊戌年(1238年)時已經是門下侍中,到己亥年(1239年)更成為中書令,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官之首。
  • 撒禮塔死後,蒙古於乙未年(1235年)第三次入侵高麗,戰爭持續三年,雖然高麗遭到慘重破壞,卻因蒙古兵不習水戰而無法橫渡江華天塹,故高麗得以苟延殘喘。在此期間,崔瑀下令設立大藏都監,重雕在第二次高麗蒙古戰爭期間被蒙古兵燒毀的高麗大藏經,這就是後來的「八萬大藏經」;又命令用金屬活字刊行《詳定禮文》二十八本,以保存高麗的典章制度。丁未年(1247年),蒙古第四次入侵高麗,因大汗貴由去世而撤兵。
  • 在高麗面臨着頻繁的內憂外患、無數百姓在死亡線上掙扎呻吟的同時,崔瑀卻在江華島過着窮奢極欲的生活。遷都江華島後,崔瑀徵發都房及四領軍為自己營建豪華的宅邸,從開京、安養運輸松柏等樹木到江華島,許多人在途中被淹死或凍死,沿途州縣民眾紛紛棄家躲進山里,有人在昇平門匿名張榜寫道:「人與柏孰重?」崔瑀用軍民的血汗為自己營建了廣袤數十里的園林。 乙巳年(1245年)五月,崔怡大擺筵席,宴請高官,場面宏大,耗費巨萬,動員八坊廂工人1350餘名。後人批評道:「八坊廂者,國朝之太平盛事也。今蒙兵侵擾,竄入海島,社稷僅存,實君臣同憂、若涉淵冰之日也。而怡乃盜竊國柄,妄矜侈大,略無畏忌,罪固不容誅矣!」[4]

晚年風波

崔瑀晚年,逐漸為後嗣問題擔憂。他妻妾成群,先後娶了鄭氏(鄭叔瞻之女)、大氏(大集成之女)兩位夫人,妾室在三十人以上。然而兩位夫人都沒給他生下兒子,反倒是妾室瑞蓮房生了萬宗、萬全兩名庶子。崔瑀起初並未考慮將他們作為接班人,而是器重其女婿金若先,因此流放此二子出家為僧。、大約在戊戌年(1238年)左右,金若先因與崔瑀女兒關係不和,導致被崔瑀女兒勾結她的私通奴隸向父親誣告,崔瑀遂殺了金若先,後來崔瑀知道這是誣陷,殺了和他女兒私通的奴隸,並終身拒絕與這個女兒見面。癸卯年(1243年),有人向崔怡(崔瑀)誣陷金若先的兒子金偫(金敉)聚集無賴之徒,圖謀不軌,崔怡聽說後大怒,將金偫削髮流放河東,和金偫接近的將軍金正曦等35人被丟到江里淹死。此後他開始將接班人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庶子,其時萬宗、萬全因在地方作惡多端而被崔瑀的親信朴暄告狀,崔瑀將此二子召還,其後又指責朴暄離間他父子而將其流放。、崔怡選定了次子萬全,將其姓名改為崔沆,於丁未年(1247年)正式讓崔沆走上前台。做好身後安排後,崔怡也即將走完他的一生。己酉年(1249年)十一月初五日,崔怡去世,享年約七十歲,結束了對高麗三十年的鐵腕統治。死後諡號匡烈,配享高麗康宗廟庭,追贈「推誠衛社同德佐理匡辟翼戴相遷智陪柱天制亂帝賚天縱應變濟之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上柱國上將軍監修國史判御史台事晉陽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一千戶」。其孫崔竩倒台後,崔怡的牌位與畫像被逐出太廟,但在中統三年(1262年)再次作為遷都功臣而圖形壁上。[5]

人物軼事

  • 君臣問疾:丙戌年(1226年),崔瑀得了浮腫,從宰樞兩府到官屬小吏都爭相為他祈禱,紛紛設立齋戒,寫禱祝文,造成開京的紙價為之昂貴。閤門祗候林靖的妻子是醫家的女兒,給崔瑀貼引毒膏後病情好轉,高宗立刻提拔林靖為工部郎中。從此事足以看出崔瑀權勢之大。
  • 宴樂驚雷:崔怡崇尚奢華,熱衷宴會享樂,常常聚集高官飲酒無度,夜夜笙歌,即便在江華島也過着這樣的奢靡生活。他曾在丙午年(1246年)設六個桌案,陳列七寶,用極其豐盛奢侈的飲食來招待高宗,崔怡自鳴得意道:「還會有像今天這樣的歡宴嗎?」有一次他邀請宰樞兩府大臣及諸將軍宴會,並召集伶人演奏唐樂,就在極盡歡樂之時,突然天上打雷閃電,崔怡感到害怕,急忙中止宴會。
  • 精通書法:崔怡在歷代武臣政權首腦中以精通書法著稱,據說他「於真、行、草無所不兼,草則如迅鶻飛空,輕風卷霧;真、行則如陣馬齊首,步驟閒舒,無不中規,然中有奔逸薾雲之氣,少放則自亦不能遽遏也」,李奎報贊其字曰:「朝日排雲兮不足況其明麗,鸞騰鳳翥兮未足比其聯翩,妍莫妍兮中有強,強莫強兮還有妍,氣骨風流,惟公兼焉,天符神契,得乎自然。」 泰和六年(1206年),高麗熙宗讓他在宣慶殿屏風上寫《洪範》,在大觀殿屏風上寫《無逸》,以迎接金朝冊封使。 此外大觀殿匾額也是出自他的手筆,不過其書法作品皆已失傳。

人物評價

  • 《東國通鑑》:怡乃盜竊國柄,妄矜侈大,略無畏忌,罪固不容誅矣![4]
  • 《(新編)韓國史》:就算是因為崔瑀的抗爭才使高麗得以維持下去,也無法予以肯定評價。對於蒙古軍到來就歡呼雀躍的當時陸地居民們而言,高麗是毫無意義的存在。[6]
  • 《朝鮮通史》:蒙古達魯花赤的駐留直接威脅到當時高麗執政者崔氏的統治基礎。假如高麗王室和蒙古勢力相結合,崔氏的私人政治體系就不能存在。儘管如此,崔瑀竟連抵抗侵略者的意志和勇氣也沒有。崔瑀於達魯花赤還沒有全部配備到開京以下各主要都市之前,即一二三二年七月,決定遷都江華島。……崔氏一派對人民只做了這樣一類事情,就是命令他們到山城或海島避難。有時為了鎮壓陸地上的人民,還動員過他們自己的軍隊。他對侵略軍既不和又不戰,只是設法尋找對維持自己政權有利的條件,崔氏一派的兩班們就是以這種十分模糊的態度,在江華島——首都(稱江都)豪華地虛度了三十年的歲月。[7]

參考資料

  1.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高宗六年, 忠獻有疾, 密謂怡曰, 「病將不瘳, 恐有蕭墻之患, 汝勿復來.」 怡遂稱疾不就, 令其女壻將軍金若先侍疾. 忠獻婢桐花貌美, 里人多通, 忠獻亦私之. 一日, 戱曰, 「汝以誰為夫耶?」 婢以興海貢生崔俊文對. 忠獻卽召俊文, 留於家奴, 使之補隊正, 至大將軍, 日見寵任, 請謁者, 皆附之. 俊文於忠獻家側, 大營私第, 交結勇士, 與上將軍池允深·將軍柳松節·郞將金德明, 為忠獻羽翼. 及忠獻病, 四人謀曰, 「公棄世, 吾輩必為怡所虀粉. 季子珦, 膽氣過人, 可屬大事.」 因瞯怡候疾, 欲除之, 遣人報怡曰, 「令公病篤, 欲見公.」 報至再三, 怡愈疑不至. 德明反, 以其謀告怡, 怡慰諭留之. 俄而俊文·允深等至曰, 「公疾革, 宜速往候.」 怡卽捕二人, 幷松節, 分配遠島, 道殺俊文.
  2.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國學博士金挺立·白良弼, 惡學錄廉守臧, 直學景瑜, 譖以譏謗時政. 怡怒囚街衢獄, 尋配守臧於神草島, 瑜於巨濟.
  3.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三三,〈晉陽侯封冊教書〉。
  4. 4.0 4.1 《東國通鑑》卷三三。
  5. 《高麗史》卷二五,世家第二五,《元宗世家一》:冬十月 己未 重營彌勒寺及功臣堂. 初, 自太祖以來功臣, 皆圖形壁上, 每歲十月, 為張佛寺, 以資冥福, 頃因遷都久廢, 至是, 王命重營設齋. 以壬辰年遷都功臣崔怡, 戊午年衛社功臣樞密院使金仁俊, 上將軍朴希實·李仁桓·金承俊·朴松庇, 樞密院使柳璥, 將軍金大材·金用材·金碩材·車松祐, 上將軍林衍, 將軍李公柱, 大將軍金洪就等, 並圖形壁上.
  6. 國史編纂委員會.《(新編)韓國史·卷18·高麗武臣政權》:國史編纂委員會,1993年:第96頁
  7. 朝鮮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著,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譯.《朝鮮通史》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34—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