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嵩湖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嵩湖鄉坐落於撫河之畔,位於臨川區東南部,距撫州市城區17公里。東靠青泥鎮,南鄰騰橋鎮、東館鎮,西接崇崗鄉鍾嶺街道辦事處,北臨撫河與金谿縣滸灣鎮隔河相望。鄉境地處丘陵,東西寬,南北窄,夢港河縱貫境內,夢港河兩岸及撫河南岸地勢平坦。全鄉總面積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15公頃,其中水田2038公頃,旱田77公頃,確權林地面積2670公頃。2016年底,嵩湖鄉下轄1個居民委員會,11個村委會,123個村民小組,85個自然村。常住人口17272人(2017年)。2019年7月24日,嵩湖鄉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1]

中文名: 嵩湖鄉

外文名: Songhu Township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臨川區東南部

面 積: 72 km²

下轄地區: 嵩湖、上聶、官家等11個村委會

政府駐地: 嵩湖村

電話區號: 0794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7272人(2017年)

車牌代碼: 贛F

歷史沿革

1958年屬東館公社;

1961年析置嵩湖公社;

1984年改鄉。

1997年,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嵩湖、上聶、官家、曹家、下澤、陳油、廖家、范家、江下、加升、傅家11個行政村。

地理位置

嵩湖鄉是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下轄的一個鄉。位於撫州市城區東南,鄉政府距城區17公里,交通便捷。東壤青泥,南鄰鄧坊、東館,西接崇崗、鍾嶺,北臨撫河與金谿縣滸灣鎮隔撫河相望。鄉境東西寬,南北窄,版圖面積72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下轄嵩湖村、上聶村、官家村、曹家村、下澤村、陳油村、寥家村、范家村、江下村、加升村、付家村等11個村委會,共123個村小組(85個自然村),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7272人(2017年),人均耕地1.33畝,勞均耕地2.42畝。

經濟發展

2005年,全鄉招商引資1850萬元,完成財稅收入197萬元,超額完成區下財稅任務,逐月足額發放幹部教師工資。個體私營企業戶450戶,從業人員1090人,較上一年分別增長8%和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0餘元。在農業上着力發展支柱產業,在工業上大力發展環保納稅企業,實現「山上建銀行,山下建糧倉」。全鄉優質稻種植面積達99%,其他特色品種不斷增加,擴種西瓜、金銀花等經濟作物達3.2萬畝,其中無籽西瓜面積6000畝,其他果樹、蔬菜面積3000餘畝,引進的江西蒼源藥業開發有限公司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在嵩湖鄉建立金銀花GAP種植基地2萬畝,打造嵩湖金銀花之鄉,將為嵩湖群眾帶來每年3000萬元的收益,這個基地,到2008年為止,支付工資500多萬元,嵩湖農民人均增收達140元以上。既打造了「金山銀山」,又保住了「綠水青山」。另外引入資金600多萬元先後新建力信運輸有限公司或擴大裕賢華石料場,下澤養殖場,陳油汽站等一批企業的規模,當年創稅110多萬元 。

農業特產

金銀花乃天然綠色抗生素。金銀花又名忍冬花、雙花,是國家確定的名貴中藥材,具有延年益壽、廣譜抗菌、抗癌、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效。嵩湖鄉具備人工大面積種植金銀花的氣候和土壤等各項條件。引進金銀花種植及加工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好項目。暢銷全國,遠銷美國、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俱佳。撫州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大力發展與沿海對接的農產品供應基地,實行「一縣一業,一鄉一品」戰略。江西蒼源藥業開發有限公司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在嵩湖鄉建立金銀花GAP種植基地2萬畝,打造嵩湖金銀花之鄉。從橙黃變成瑩白的金銀花,已成為農民的致富花。夏日的嵩湖鄉花香沁人,撫州臨川嵩湖鄉崗上山金銀花基地,只見漫山遍野的金銀花,綠染了黃泥崗。2002年底,撫州蒼源藥業採取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辦法,把金銀花種植作為企業的「第一車間」,成立「金銀花合作社」,發展金銀花2.4萬畝,農民僅工資性收入就達300多萬元。2004年合作社又與公司合力推出的金銀花套種黃芩、桔梗、花生模式,使每畝金銀花產值達3000多元,實現了企農雙贏。「蒼源」公司看好合作社的作用,一邊提高產品收購價格、降低核定產量,將產品加工的利潤與農民分享;一邊加大科技投入,聘請專家到社上課培訓,長駐基地為農民技術服務,確保基地達到GAP標準。

教育資源

嵩湖鄉中心小學嵩湖鄉中心小學位於臨川區東南端風光秀麗的撫河之濱,1949年創建於嵩湖街,與共和國一同成長。她是臨川教育的一朵奇葩,是臨川區教育局窗口示範學校之一。嵩湖鄉中心小學本部占地面積190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200餘平方米。現有23個教學班,學生1382人,在職教師50人,其中本科學歷1人,高級教師30人,一級教師20人。該校各項工作得到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多次被評為「臨川區文明單位」、「臨川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連續八年被區教育工會評為先進單位。

嵩湖中學

臨川區嵩湖鄉初級中學位於臨川區東南端風光秀麗的撫河之濱,創建於1969年,初名為嵩湖公社五七中學,校址在嵩湖鄉金店村,1974年遷至嵩湖鄉政府西路,更為現名。該校占地面積41畝,校舍建築面積5700平方米。現有10個教學班,學生600餘人,在職教師44人,其中本科學歷11人,高級教師5人,一級教師25人。該校各項工作得到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先後多次被評為「臨川區文明單位」、「臨川區學校工作目標綜合考評先進單位」、「臨川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2005年5月,我校成功代表臨川區迎接全省兩基年檢複查,被譽為「花園式」學校。

古今名人

聶昌(1078-1127),原名山,字賁遠。臨川嵩湖上聶村人。南宋抗金名臣。從小聰明過人,四五歲從叔讀書,過目成誦。9歲能作詩,13歲通經義,14歲參加鄉試,名列前茅。徽宗大觀三年(1109)中進士,始繇太學上舍釋褐,出任相州(今湖北黃安)教授,召為秘書郎,擢右司員外郎,以直龍圖閣學士出任荊湖轉運使。靖康元年(1126),欽宗在位。時值金兵南侵,留守京師的李綱率軍民奮力抗戰,竟遭到主和派的壓制,被解職。此時,吳敏薦舉聶昌由顯謨閣直學士、知開德府(今河南濮陽),調升兵部侍郎、戶部尚書,領知開封府。府尹王時雍提出懲辦陳東等人,聶昌認為不可,極力諫阻;同時力陳割地求和的弊病,重申抗金救宋的道理。欽宗贊他有「周昌抗節之義」,將他之名「山」改為「昌」,並授為同知樞密院,總管全國軍務。到絳(今山西新絳)時,絳人因不解聶昌之意,拒不開關。聶只好出示聖旨,才得以攀沿繩索登上城樓,結果被州鈐轄趙子清指使部下挖眼切塊,年四十九。臨死前,留下血詩一首:「星流一箭五心摧,電徹雙眸兩脅開。車馬踐時頭似粉,烏鳶啄處骨如灰。父兄有感空垂念,子弟無知不舉哀。回首臨川歸未得,冥中虛築望鄉台。」建炎四年(1130),高宗趙構追封其為觀文殿大學士,諡「忠愍」。

基礎建設

嵩湖全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一是順利完成一座1300多平方米,造價40多萬元的中心衛生院建設,鄉黨委政府投入配套資金10多萬元用於征地、整地、配置設施。二是多方籌措資金,繼續加大教育投入。2008年以來,維修中小學校舍5處,投入資金近7萬元,為中學征地3畝,中學新教學樓正在日夜施工,加緊建設中,官家村小學也於日前動工興建。同時積極改善教師待遇,支持學校整治環境,使學校教學水平大幅度提升,2004年中考實現歷史上的突破。近兩年新建小學8所,特別是中心小學建成多功能教室,同時可容納300多學生上課,中、小學均實現多媒體教學,全鄉現有初級中學1所,教師62人,學生1095人,小學11所,教師128人,學生2100人,2003年9月實現中心小學集中辦學,全鄉小學五年級以上均在中心小學上學,提高了辦學質量,同時促進了學校產業的發展,拉大了小城鎮建設的框架。三是通過爭取立項,政府及群眾共投入資金170萬元的嵩湖—加升三村連線村級水泥路已竣工使用,投入資金10多萬元,整修了全鄉另外20多公里的村級公路,村級公路全面實現了沙質化,改善了嵩湖鄉的交通狀況。四是農網改造在2004年基本完成,實現了同網同價,從滸灣轉到東館的線路改造也正在緊張的施工之中。五是通訊電視事業穩步發展,基本實現村村通電話,村村通有線電視,一座移動通訊塔,方便了眾多嵩湖手機用戶,通過利用資源吸引資金,政府不花一分錢,改造了有線電視網,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

人文景觀

聶氏宗祠

聶氏宗祠位於臨川區嵩湖鄉上聶村,清代建築,為當地村民紀念先祖北宋愛國志士、曾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聶昌所建,磚木結構,長36米,寬17米,占地面積約620平方米,分前後兩廳,前廳有12柱,後廳有16柱,均有高65厘米的石雕蓮花石磉,前廳頂部有木製天井架,造型具有地方風俗工藝。

夢港石橋

夢港石橋位於同村的上聶村,下聶小組西400米處,是臨川區保存下來的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明代古橋之一。古橋為九墩十孔,長100米,約2米寬的橋面用七根長約8米的麻石鋪成,建築規模較大,對研究該區古代建橋史具有較高的價值。另外,離橋頭50米處還有一休閒亭,亭中石柱上雕有對聯一副,「半壁青山茅店倚,一溪流水石橋橫」。此橋2006年1月被公布為撫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葉坊橋

葉坊橋橫跨夢港河,是嵩湖承東啟西的交通要道。據《迎溪葉氏族譜》記載:葉坊古橋始建於明代,當時有個叫葉夢得的人在撫州為官,解組歸里時,未回老家貴溪應坊,而是攜家眷居住於有山水良田之秀的葉坊嶺。葉夢得老人為方便兩岸百姓來往,出資修建了葉坊橋,橋名因葉夢得居住地葉坊嶺而得。後人為紀念葉夢得老人,在葉坊嶺修建了將軍殿,以供世人參拜。葉坊古橋,東西走向,麻石質,十墩九孔,橋長50米,寬1.47米,用四塊寬35厘米的麻石條並排鋪成橋面。古石橋建在距官家村西面的夢港河上,位於現葉坊橋上游15米處,2013年5月被洪水沖毀。六百年滄桑,六百年風雨。葉坊古石橋見證了人傑地靈的嵩湖人民,見證了嵩湖的發展變化。隨着社會的進步,葉坊古石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交通發展的需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嵩湖鄉黨委政府順應形勢發展,在古石橋上游20米處開始重新修建了一座水泥鋼筋結構的拱形橋,九十代初建成通車。建橋的目的是方便小型農用車輛的來往(由於當時沒有修建通往撫州的公路),大橋設計荷載為5噸。後來,由於經濟的發展,通過葉坊橋的重載車輛猛增,導致橋孔多處開裂,2001年被臨川區交通局定為危橋。2011年,嵩湖鄉黨委政府決定重建葉坊橋,被江西省交通廳確立為2012年危橋改造項目之一,工程於2012年8月3日開工, 2013年6月建成通車。橋名是時任臨川區委主要領導所題。

視頻

13嵩湖鄉書記談黨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