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塞隆納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塞隆納椅
圖片來自明日誌

巴塞隆納椅,1929年,德國為籌備舉辦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世界博覽會,派出事業如日中天的密斯.凡.德羅設計德國館,並為了西班牙皇室的參觀,打造獨一無二的座椅,沒想到此作品一出,隨即讓當時的設計界為之瘋狂,更被喻為 「20世紀最美的椅子」之一,為後代設計者所瞻仰,更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列為永久珍藏。

創作背景

極簡主義經常掛在嘴邊的金典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而這句話,就是出自於密斯.凡.德羅之口。 與現代設計學校包浩斯學院的創辦人沃爾特.格羅配斯(Walter Gropius)以及勒.柯比意(Le Corbusier)同樣被認為是現代建築先趨大師的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出生於德國亞琛,童年隨著擔任石匠的父親學習手藝,年少時期開始跟隨柏林的建築師學習,1908年到1912年間,他開始在建築師彼德.貝倫斯(Peter Behrens)的工作室工作,深深的影響了他對當代設計的看法。
1919年,密斯.凡.德羅推出革命性的全玻璃帷幕大樓的建築案,使他瞬間一炮而紅,後幾年他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概念,主張必須以最簡單且忠於材料的方法,來設計能夠在結構與美感上,超越時間的經典作品。對於密斯.凡.德羅而言,一樣設計之所以會過時,乃在於它不合時宜的功能,或是過度過浮華的裝飾風格,這也就是為什麼,密斯凡德羅等現代主義者主張,要為日常生活中物品創造「典型」,因為他們堅信,產品的形式,應該隨著功能的需要被設計出來,而不是去追求樣式與風格的變化,這種「形式隨行機能」的邏輯,就是現代主義包浩斯風格,也是「少即是多」的主張。
巴塞隆納椅,以古羅馬時期貴族所使用的庫魯斯摺椅(Curule Chair)作為設計靈感,對比過往的繁複的「十字交叉結構」椅腳,密斯.凡.德羅的設計沒有華麗的裝飾,只以簡單的X型懸臂椅腳,以及兩片沙發墊就組合完成 [1]

輕盈與沉穩的完美力學結構
圖片來自明日誌

設計重點

開創現代家具先鋒的包浩斯設計代表作──《巴塞隆納椅》(Barcelona Chair)
便憑著高雅輕盈的體態,獲得「20 世紀最優雅的經典椅」美譽,並迷倒一票椅子控與設計迷。其設計重點如下:

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設計主張

為了擺脫維多利亞時期過度裝飾的繁複風格,包浩斯的設計概念往往把複雜的東西設計得很簡單,也絕對將「機能至上」奉為最高設計原則。
只不過設計者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這一刀下手實在俐落,將《巴塞隆納椅》的設計減到最低限度,不僅大方將 X 型懸臂椅腳的機械力學表現出來,體態也顯得輕盈,完全彰顯包浩斯捨棄裝飾性、並力求「削肉見骨」的精鍊美學。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 X 型鋼架

要體會包浩斯「少即是多」的設計原則,那就不得不了解《巴塞隆納椅》的 X 型鋼架。密斯凡德羅將椅背及椅座的不銹鋼鋼條向下延伸至椅腳,形成兩對弧形交錯的 X 型鋼架,此 X 型不僅是造型、是力學結構、也是《巴塞隆納椅》最重要的設計精髓。如果這樣三位一體的極致表現,讓你不經意脫口而出「X(消音)!真是太美了」的讚嘆,相信大師密斯凡德羅必定懂得那一聲「少即是多」的無聲致意。

專為皇室製造,卻犯了包浩斯大忌

由於《巴塞隆納椅》當初是設計給西班牙皇室乘坐,因此舒適感便極為重要,而此椅的坐墊便特別以手工將白色山羊皮革包覆密度泡棉,就連椅背帶也一律使用皮革,乘坐起來相當柔軟舒適。畢竟對於崇尚「機能至上」的包浩斯設計來說,在撐起經典身價之前,重點還是得好好撐起國王與王后最在意的「靠背靠腰」啊!
然而如此費心的手工製做與昂貴價格,卻有違包浩斯設計追求為大眾製造、且大規模生產的一本初衷,看來包浩斯巨頭之一的密斯凡德羅雖因《巴塞隆納椅》而名聲大噪,但大師也只能聳肩感嘆:「成也此椅、敗也此椅啊!」 [2]

視頻

巴塞隆納椅

參考文獻

  1. 巴塞隆納椅,世界高級品,2019/7/19
  2. 巴塞隆納椅,明日誌,201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