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洛灣台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洛灣台地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太魯閣語的意思是「追蹤獵物的地方」,這台地曾經是太魯閣族人聚居的部落,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成立管理站,並規劃成原住民特色的園區。

布洛灣分上、下兩台地,高度相差30公尺,下台地海拔約370公尺,管理站設在這裡,提供遊客解說諮詢服務及遊憩訊息、放映多媒體節目;左側的太魯閣族工藝展示館,展示太魯閣族人織布藤編技藝的精美作品,展示館二樓是販賣部。下台地可行至環流丘公園,俯瞰溪畔水壩,觀賞峽谷景致。上台地採委外方式經營,規劃為住宿及研習中心,有套房及和室通舖、會議中心及餐飲服務中心。

從史前、太魯閣族到現代的人文發展,熱帶季風林生態環境、環流丘與階地形,以及國家公園多年來著手培育廣植的原生種台灣百合台東火刺木、雙花金絲桃、金花石蒜等,都是布洛灣台地值得深入瞭解的特色。

地質簡介

立霧溪歷經多次顯著的地形隆起運動,每次地殼隆起都會使河床高度提升,導致河流向下侵蝕作用加劇。此時流的攻擊坡(外坡)所受的侵蝕力較大,舊河床較難留下;對岸堆積坡受到的侵蝕力較小,而能殘存下來。當河流繼續下切,殘留的舊河床相對提高,就形成了表面平坦的河階地形。這種作用持續下去,便可以造成好數層高度不等的河階地。

河階地形是立霧溪流域最重要的地形景觀之一,聚落、果園、農場、風景區及遊憩區等等,都分布在各溪流的隆起河階上。

人文簡介

根據史籍及老人口述,大約300、400年前,中央山脈西側的太魯閣族人,因耕地和獵場不足,而遷移到立霧溪流域定居,當時有兩家族分別在布洛灣的上、下台地建立部落。

但是在1914年的太魯閣事件,和1930年的霧社事件之後,日本統治者便誘迫他們遷移到現今的秀林鄉富世村和秀林村。

原住民工藝

織布藤編太魯閣族人最引以為傲的兩項手藝,織布是女性的工作,紋有條紋、人字紋、方格紋、三角形紋和複雜的菱形為主,顏色則多為白色、紅色、黑色,圖案精緻美麗;藤編是男性的工作,以黃藤為材料,編成上山工作的背籃,盛裝物品的簍子、盤子等。

布洛灣管理站

成立於民國80年4月26日。位於距太魯閣與天祥均約10公里的居中處,為一海拔370公尺、總面積約9公頃的雙層河階地。是布洛灣行政所在,提供解說諮詢服務,也是應變及簡易醫藥中心。每天為遊客提供多元化服務,以滿足遊客旅遊資訊交通狀況及解說教育等各項服務。

環流丘公園

環流丘公園位在布洛灣下台地的邊緣,堆疊著許多片麻岩巨石,是立霧溪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 木棧道環繞整個環流丘一周,設有觀景平台及休憩涼亭,適合在此觀察地形、植物昆蟲生態,亦可欣賞百合,俯瞰溪畔水壩及立霧溪峽谷,在布洛灣遊憩區中,儼然成為一個獨立的活動區域。[1]

視頻

[行動解說員]太魯閣國家公園- 布洛灣臺地

太魯閣 布洛灣台地

布洛灣台地-360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 太魯閣國家公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