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魯斯·韋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即蝙蝠俠,是一名出現於DC漫畫的虛構超級英雄角色,由鮑勃·凱恩比爾·芬格創作,角色首次登場於《偵探漫畫》第27期(1939年5月)。最初被稱為「蝙蝠人」,後來還有「黑暗騎士」、「世界最偉大的偵探」等其他稱號。

角色身份

蝙蝠俠的真實身份為布魯斯·韋恩(英語:Bruce Wayne),是一位美國億萬富翁、花花公子、企業家和慈善家。十歲時目睹了雙親被歹徒殺害,使得他立下為向罪犯復仇的誓言。長大後,布魯斯開始訓練自己的身體和智力,並開發了蝙蝠戰衣以打擊犯罪。

作為象徵符號的蝙蝠俠

就本質而言,蝙蝠俠(以及所有超級英雄)是作為一個象徵符號而存在的。他的誕生,從正面來說根源於人類對絕對正義的渴望,從反面來說則根源於人類對社會不公的憤怒。當法律和制度不能滿足人們對於正義的訴求時,他們很自然會轉向一個能替自己伸張正義的人物身上。

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初衷是為了「復仇」。幼年的他親眼目睹父母慘死街頭,兇手是一個為了生存而鋌而走險的城市貧民。即便韋恩親手殺了兇手,也不能平復他內心的憤怒,因為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在於社會的墮落,貧民只是黑暗體制的替罪羔羊。

韋恩將個人間的矛盾轉向了個人與社會間的矛盾,他認為這個社會體制是罪惡的。韋恩身上這種對社會的憤怒和仇恨在片中反派人物身上也體現出來:忍者大師的仇恨源於妻子的慘死,小丑的仇恨源於他的「笑臉」,雙面人哈維·丹特的仇恨源於戀人的慘死,米蘭達的仇恨源於父親被殺害。

然而蝙蝠俠和反派的區別在於,當個體的憤怒和仇恨無法消解時,前者仍然對人類抱有信心,因而轉向遏制這個社會的罪惡;後者則對人類喪失了信心,因而轉向毀滅這個罪惡的社會。由此我們發現,正反兩派間的界限很容易就能被跨越和突破,他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以上討論揭示了很有趣的一點:蝙蝠俠(以及所有超級英雄)身上的矛盾性。一方面,為了實現正義,蝙蝠俠需要游離於法律和制度之外;另一方面,不受束縛的強大能力使蝙蝠俠成了一個危險人物,他運用自己的能力是要拯救社會還是毀滅社會,只能寄希望於個人搖擺不定的道德和原則。[1]

創作背景

自1939年在DC旗下刊物《偵探漫畫》上登場以來,蝙蝠俠及圍繞在他周圍的眾多正反派人物經歷了一個形象不斷完善的過程。

在長達70年的創作歷程里,蝙蝠俠系列衍生出大量的情節支線和故事版本,人物設定也被多次拓展和重寫。其中,由弗蘭克·米勒創作並於1986年出版的《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賦予故事一種黑暗悲劇色彩,這是該系列裡一次重要的風格轉變。

近年來,較為成功的兩個真人系列蝙蝠俠電影都延續了這一黑暗風格,它們分別是1990年代由蒂姆·波頓執導的版本和2000年後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版本。波頓在老系列的頭兩部作品大獲成功後退出,之後喬·舒馬赫接手拍攝,但商業成績和口碑評價都不甚理想。

在短暫沉寂後,華納公司再次重啟蝙蝠俠系列的拍攝計劃。這次,他們選擇了在影壇剛剛嶄露頭角的克里斯托弗·諾蘭。諾蘭導演的黑暗騎士系列借鑑了在以往故事中出場的眾多人物,加以組合調整並融入個人風格,最終構建了一個完整而獨立的蝙蝠俠世界。

從《俠影之謎》(2005)到《黑暗騎士》(2008)再到《黑暗騎士崛起》(2012),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創作歷程長達八年之久。[2]


參考來源